搜索
   登录

目录

织金古城元素的梳理与区域性开发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7378字

织金古城元素的梳理与区域性开发

织金城,原称平阳城,为平远府(州)所在地,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八年的历史。尽管在民国以前,织金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落后,但却是重要的井盐运输通道。织金马帮,长年来往于四川自流井与安顺、湖南、云南、广西等地之间,从织金运出土特产,如生漆、杜仲、薏仁米等,又从外面进购绸缎、布匹等百货。那个时候织金的市场上,全国各地的特产,织金大多有销售。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发展。在古建方面,光是庙宇,就有三十多处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庙宇建筑群,在黔西北是少见的;在名小吃方面,就有数十种之多;在戏曲方面,将军第杨家的杨琴戏、散落于民间的花灯戏、本地民族与外来民族带来的傩戏表演,更是丰富多彩。底蕴厚实的织金古城多元素,为今后织金古城的开发并建立传统文化经济区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织金古城古建存留状况

织金古建筑包括古城墙、古碉、石桥、古庙宇、古民居、石碑石刻等几个方面,由于古城墙、古碉已经不可能恢复,所以只对其它几个古建方面进行阐述。

1.古庙宇的过去与现状

自建立平远府,修建城池,也相应建设了一批庙宇,有的建在城墙内,有的建在城周边。历经各个时期的修葺与增设,至织金民国末,所存庙宇主要有:文庙、城隍庙、药王庙、马王庙、观音阁、观音庵、三善堂、财神庙、奎阁、斗姆阁、鲁班庙、节孝祠、江西庙、回龙庵、回龙潭龙王庙、忠烈祠、雹神寺、寿福寺、丁公祠、紫竹庵、关帝庙、四方井龙王祠、南林寺、川主庙、隆兴寺、文昌阁、杨泗将军庙、地藏寺、白玉庵、东山寺、鱼山黑神庙、玉皇阁、武侯祠、文腾书院等三十几处庙宇建筑群,各大街小巷里的土地庙,星罗棋布,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些庙宇中,既有水西建筑风格的财神庙、忠烈祠等建筑,也有来自两湖(湖南、湖北)、江西的寿福寺、江西庙等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种类很多,形式多样,体现了织金多地域、多民族共居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被毁的主要建筑有:城隍庙、文庙、南林寺、关帝庙、观音庙、观音庵、江西庙、丁公祠、药王庙、马王庙、地藏寺、忠烈祠、龙王庙、雹神寺、回龙庵、寿福寺、鲁班庙、三善堂等。

城隍庙:建城之初,即建城隍庙。城隍庙建有山门,山门与戏楼相连,戏楼后左右各六殿,称十二大殿,十二大殿之后又有一高大建筑,称正殿。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与上海现存城隍庙规模不相上下。织金城隍庙里的人物、鸟兽等雕塑,数目近千座,蔚为大观。这些雕塑历经各个时期的增补,不仅体现了各个时期的雕塑技艺,也展现了织金各个时期民风民俗的变化。城隍庙,可谓是织金雕塑与民俗大观的艺术殿堂。

文庙:文庙又称圣宫、孔庙等,是祭祀孔子的殿堂。每一年的仲春与仲秋丁日举行的祭祀大典,随着玉磬、箫、笛、金钟、笙、祝、敔、琴、瑟、埙、篪等乐器声响起,三十六位舞女,便踩着音乐,翩翩起舞。文庙里的祭祀大典,便成了织金人的音乐盛会。文庙里的石雕、楼房建筑、小桥流水、苍松翠柏,至今还让人感叹。只可惜,它与城隍庙一样,已经荡然无存。

寿福寺:寿福寺又叫三楚宫,地处南大街。有牌楼、山门、戏楼、大殿、厢房等。寿福寺的外围与前半部,主要由方正高大的石块构成,看起来气势雄伟,颇具特色。大殿、厢房、戏楼之间,回廊转角,相互贯通。大殿柱子粗大,二人才可环抱;戏楼雕刻精美,壁画生动而富丽堂皇,其建筑做工、工艺之美,居织金戏楼之首。每到戏楼有演出之时,寿福寺里更是挤满了来观看的人。

观音庵:地处北门将军街。山门为木制,有大殿、侧房、石院等。供奉求子观音,殿内还塑有十八罗汉像,为木雕。每年都要举行儿童选美大赛,风趣有味,气氛热烈。

忠烈祠:位于回龙潭边,建造别具一格。有戏楼,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日戏剧大多在此演出,所以,忠烈祠戏楼又被称为“胜利舞台”。

南林寺:南林寺又称炎帝庙和火神庙,地处南城门外,背靠城墙而建。首席大和尚钝锋,原是明末崇祯时候的翰林,明朝灭亡后,成为反清复明的义士,失败后逃到织金,成了南林寺的当家和尚。王知州来织金上任,在南林寺发现这位知识渊博的和尚,竟是自己当年的老师,于是拨款大修南林寺,并亲手题写了“南林寺”三个大字,使得南林寺成为织金较大的庙宇之一。

关帝庙:关帝庙在老南门城外,即现今二小。有山门、前殿、后殿、侧房。前殿祭祀关羽,后殿祭祀岳飞。前院北面侧房,高大宽敞,有环形楼梯走廊。院里及四周,松柏、冬青树多,有的直径达一米五以上。

药王庙:位于西门外西灵山顶,顺着蜿蜒的石阶往上,两边原是古树成荫。山门立于陡峭之处,站在山门前,即可俯视全城。山门内地势平坦而宽敞,有前后殿,供奉药王与轩辕。院内花树、果树、竹林众多,其中有一株绿萼梅,颇为有名,为县内画梅者所独钟。

观音庙:位于北城门内,长年香火不断。从后院可上玉屏山。玉屏山小巧而陡峭,山顶上有一白塔,名三元塔,全城可望。

丁公祠:位于东门朝阳街,与江西庙相邻。丁公祠是祭祀清代名臣丁宝桢的地方,其开发价值,不可小视。织金是丁宝桢的故乡,重建丁公祠,对于打造这一文化品牌,极其重要。

江西庙:江西人所建,占地宽广,规模宏大,长长的院中青瓦走廊,别具一格;戏楼、庙宇高大而有气势。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如果不在三楚宫举行,就会在此展出。

织金现存庙宇有:财神庙、隆兴寺、东山寺、鱼山黑神庙、紫竹庵、玉皇阁、龙王祠、白玉庵、斗姆阁、文昌阁、杨泗将军庙共计十一处,如果再加上重建的奎阁与书院,为十三处,大约为曾经的三分之一。而且,在现存庙宇中,隆兴寺、玉皇阁、斗姆阁、文昌阁几处建筑群,现今只剩下一两栋房子,实际多已名不副实。而现在新修建的书院与奎阁,其实已经大大缩水。

织金最大的庙宇建筑群是:文庙、城隍庙、南林寺、关帝庙、寿福寺、文昌阁、玉皇阁(即迎祥寺)、隆兴寺、回龙庵、药王庙、马王庙、江西庙、东山、鱼山。最具价值的是文庙与城隍庙,但是城隍庙里的数千座雕塑,现今已无法恢复。

2.织金城古民居的过去与现状

织金的古民居,多是青瓦盖木板壁的建筑,少数是茅草盖土墙壁或石墙的房子。青瓦盖或是草盖的木板壁的房子,本地人都叫它为“板壁房”。板壁房内刷白石灰,外刷土漆或土红、黑漆,色彩重在红与黑,显得喜庆而端庄。民居的窗户,不管是有钱的人家,或是无钱的人家,都很讲究,或雕花刻鸟,或汉文窗与乱劈柴,简单一点,也要做个像样的万字格窗户。贴上窗纸,还要画上梅、兰、竹、菊、喜鹊等图案。逢到过年,还要写上窗联与门联,同样也是红黑相间,浑然一体。

写的对联画的图案,会写会画的自己动手,不会的就请名家代笔。走在大街上,窜进小巷里,各家的对子,各有各的不同。如果有兴趣,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走到,然后评出哪副对子的字写得最好,哪一副对联编得最佳。是品味,也是享受。而现在,大家都去买印刷好的,字体一样,对子一样,只是图个喜庆而已,无观赏价值。

只要是青瓦盖的房子,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用小青瓦盖成小分瓦。小分瓦即指两瓦盖之间的移位,不能超过一公分,这样盖出来的瓦才密实不透风,经久耐用。瓦当与屋顶,用当地的石灰来做,要白而线条分明。屋脊两头,瓦盖四角,要上翘,并有装饰。这个做法,融汇了水西的建筑风格。

织金城内古民居按其规模与特点,可划分为朝门人家与普通人家两类。

朝门人家就是指住房之外建有朝门的人家。朝门人家大多占地宽,并建有围墙。围墙与朝门相连。织金的朝门虽然各家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朝门都建成一栋小楼房的样子,板壁木柱,两层高,上盖青瓦。门、窗、梁柱,有装饰,雕工精美。因为朝门是独立的小楼,进出门时,就可作为遮风挡雨的地方。

至20世纪50年代初,织金还有几十户朝门人家,较有名的朝门有:王润苍家朝门、王大荣家朝门、谌幼伯家朝门、谌用之家朝门、大堂府朝门、将军第朝门、谌湛溪家朝门、谌少波家朝门、何家朝门、刘家朝门、王家朝门、黄家花园朝门、杨世荣家朝门等等。

光是在大水沟地段,五户人家,就有五个朝门。而有的人家,一户就有两三个朝门。

朝门人家中,有的还在朝门上挂匾额。这个习俗,是织金建城以来就有的。但在朝门上挂匾额,不是谁都可以挂,必须是高官和科考达到最高级别的人家,才有这个资格。至民国时期,织金朝门上挂有匾额的人家有:西门谌家大院的“大夫第”、大水沟何家的“翰林第”、月华路上杨家的“将军第”、大府头谌厚光家的“太史第”、大东门谌志笃家的“进士第”、上水关王家的“嘉惠士林”。

如今,织金城内的朝门,仅剩王大荣家和黄春岩家的两座朝门,而且都已经损毁严重。朝门匾额,经笔者四处查找,才找到了仅存的一块“太史第”匾额,其他已经在“文革”期间毁掉。

朝门人家,或当官,或富有,但大都注重文化教育,有的甚至是世代书香门第。体现在房屋建筑上,这些重视教育的人家,在门窗与柱子设计上,与普通人家有所不同。如雕花窗下,就会刻上一些立身处世的四字词语;大门边上的对联,是用木板雕刻成匾额样式固定上去的。大门前的柱子,也都制成方形柱子,以便于固定用木板雕刻的对联。进入院子,站在房屋前,艺术与文化,就已经跃然在你的面前。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的古民居建筑样式,织金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就是“洋房子”。

“洋房子”依然是青瓦盖,门窗与楼板也是木制的,不同的是木板墙壁变成了砖墙壁。在砖墙内外,还要刮上一层白石灰,看起来,青瓦白墙,又是一番风味。“洋房子”居住舒适、美观,而且稳定性好。“洋房子”的设计与建造者是织金大猫场的罗炳成,人称“罗大师”。罗大师在建造木板房的中式建筑时,要求非常严,木板之间,看不出缝隙。罗大师对西式建筑也颇有研究,因而创造了中西结合的“洋房子”。他在织金建造的第一栋“洋房子”,就是邓厚麟家的“洋房子”,后来又建造了几栋,但数量并不多。

时至2010年前后,织金城内老民居,仅剩谌家大院、邓家大院、王家大院、新桥王家大院、陈跃雄家民居、胡清泉家小宅院、大水沟谌家房子及南门二小前面的李家大房子。

李家大房子建得高大宽敞,样式独特美观,惜因修建金南路而拆除。

谌家大院,即西前街谌幼伯家大宅院。朝门及部分房子已毁,但正房与部分侧房还在,亟须进行保护。

邓家大院,即南门邓良成家大宅院,朝门及部分房屋已毁,现存一栋正房及一栋侧房。邓良成家的房子做工与材料都非常讲究,也是亟需进行保护的大院。

王家大院,即西后街王大荣家大院,清代建筑,朝门还在,做工精美,但已经接近毁坏。一排五间的房子,仅有一间保留原状,梁柱装饰雕工精美,有雕花石础。现存民居中,此房雕工最佳,极有保护价值。可惜旁边正在搞高层建筑,王家大院也在征用范围。2014年6月,笔者经过西后街,见朝门和房子已经被拆除,变成一片荒凉。

新桥王家大院,原有三座朝门,今无存。房屋多处变样,其中西院与西房,是两三年来才拆除的。王家是教育世家,还创办了织金中学。其中,王家三兄弟,王栻、王楠、王石安,是织金较早的地下党,王栻、王楠被杀害。作为红色旅游宜传,也当得到保护。

陈跃雄的民居,为普通民居,保存还算完好,窗户为“乱劈柴”样式。

大水沟谌家民居,原是大宅院,有朝门,今仅存主房一座,大门与立柱上的雕板对联已毁,仅留部分雕花。

胡清泉家小宅院,位于小东门,为普通民房,仅存主房。

谈到古建,让我想到一事。有个外地人来游织金洞,见有“织金古城”字样,便留下来住了一晚,游完织金古城后,特别后悔,在网上发了一帖道:古的东西都没有了,全是新的,白白浪费了时间与金钱。

织金建“古城”,实际多是拆了真的古建,换了新的“古建”,古而不古。实际上,哪怕是老城的一砖一瓦,哪怕是一道土墙,有了它们,才有古城味道。

3.织金石碑、石刻、石塔现状

石碑、石刻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学、书法综合而又浓缩的见证,而石塔则显示这个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对文明的重视程度。

织金古城历史悠久,遗留下的石碑、石刻也众多。遗留下来的石碑,主要集中在城隍庙、文腾书院(即现在的凤西书院处)、文庙三处,其它地方也有,但数量不多。

城隍庙石碑群:在城隍庙围墙外,立有十二块大石碑,文字无考。

文腾书院石碑群:进入文腾书院牌楼,即可见一排长长的石碑,数目未考。院后礼堂前,也立有数块高大的石碑,其中有《新建平阳书院碑记》和《凤西书院捐输碑记》。今已毁。

文庙石碑群:主要集中在大殿天子台前,其中有《重修平远学宫碑记》等。已毁。

现在城内寺庙石碑,仅存寿福寺破烂的大殿前有一块“庙貌常新”碑。而民间仅存者,是《永垂万古》碑。

《永垂万古》碑立于清同治十年,是为纪念同治年间为保护城池而牺牲的高文选、高文秀两兄弟的英雄纪念碑。2012年笔者在采访老城资料时,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这块石碑,丢弃在路边的一堆乱石块上,任人踩踏。这块石碑已经损坏不全,要不是高氏后人领我来仔细辨认,根本就想不到它是老城一块重要的石碑。

其实织金老城不仅仅只有这一块英雄纪念碑,如民国时期抗日英雄王永锡的纪念碑,就立于财神庙处,可惜破四旧时期被毁。

织金老城最大的纪念碑,是1943年在南门城外关帝庙前面建起的“抗日英雄纪念碑”,碑高近十米,是用完整的一块巨石雕刻而成,雕刻精美,碑四面有石阶,小株冬青树布于四周,是纪念织金抗日英雄的重要场所,可惜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炸掉。

织金石刻,大多是由文人墨客、名家名人遗留下来的,有的甚至是征战于织金的将军留下的手迹石刻。它们不仅是历史的、人文的,更是文化的珍宝。

织金石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东山悬崖石刻群:数量多,保存相对完整,部分字迹不清,价值也最高。

小塔山石刻群:从山脚到山顶,石刻众多,可惜山腰以上石刻,除了巨大的“龙”字石刻得以存留外,其它已经在破四旧时破坏。西南面山脚悬崖上的几幅石刻,因被泥水遮掩,得以保存下来,其中,清晰可见的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师长宋醒德碑”,只可惜,这部分石刻,后又被新建房子所遮挡。

圭峰石刻群:圭峰石刻众多,又多为文人墨客所写,可惜于破四旧时期皆毁,极少幸存。

除了以上三个石刻群,还有北门外大石岩的石刻和双堰塘笔架山上的石刻。大石岩上的石刻不多,但尚存。笔架山山虽小,却有数幅石刻,可惜填湖造田之时,小山被炸,石刻全无。

石塔,因形似毛笔,在风水学上又称文笔塔。城市建石塔,以佑地方多出文人,为文明之象。外人来此,凡见文明塔,不论官员、绅士或是普通客商,皆下马而行,以示尊敬。

织金最早的石塔,是建于织金城东南白马山上的文明塔,后有玉屏山上的三元塔、小塔山上的万魁塔、二岭岗上的五云塔、大方坡上的九霄塔。

文明塔又称南笔增辉,始建时间未详,建城之后所建。原用织金特有的晶墨玉大理石砌成,黑色晶亮,形似笔头。1966年,文明塔作为“四旧”被毁,于1998年重建。除了这座塔重建外,其它的石塔,无一幸存。

4.织金古桥现状

织金城地处卜牛河、化跨河、凉江河交汇之地,河流纵横,因而古石桥较多。

织金城及周边的石桥主要有,卜牛河上的重新桥、月华桥、回龙桥、太平桥、新桥、狗桥;化跨河上的麟趾桥(即今北门桥)、木杉寨古桥、化跨古桥;凉江河上的半边桥、雨洒金桥。

月华桥:又名奢香桥,为古老石拱桥,保存完好,是现今织金城内最有特色的石桥。桥下怪石林立,不远处有水井。

回龙桥:为古老石拱桥,是通往小东门的重要通道。桥边有水井,上下游处原有水碾水车,景色宜人。虽然保存完好,可惜河岸路基提高,使得桥面仅高出路面一级台阶,似一平桥,失掉拱桥之味。

太平桥:太平桥因有太极图而得名。原太平桥为一石拱桥,走上数级台阶才到桥顶。桥两头人家,悬河而建,常有地方小吃,摆摊于桥上,颇具特色。20世纪中期后,修筑河岸,太平桥损毁,改建成一座石拱平桥,古风尽失。

半边桥:半边桥在双堰塘出口处,由两桥相连构成,一为石拱小桥,一为石板桥。涨水之时,石板桥被淹,人只能涉水而过凉江河。半边桥只有半边桥栏,为一条由双堰塘而来的石龙头构成。原半边桥已毁,重建成一座水泥桥,唯桥上的一块长方形“阿弥陀佛”石碑还在。

雨洒金桥:织金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座石拱桥,位于凉江河下流与卜牛河交汇处。据说,桥面与台阶,用织金特有的晶墨玉大理石砌成,长年踩踏,变得光滑透亮,逢太阳光照射之时,光滑的晶墨玉大理石上,便会冒出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雨洒金桥因而得名。可惜此桥已毁,不能再见真容。

老城外的狗桥,早就改头换面,没有了曾经的风采。木杉寨古桥和化跨古桥还在,光滑的桥面石缝中,生长了无数的杂草,小时候我看到木杉寨古桥下的斩龙刀,已经锈尽再也看不到踪影。古桥还在,但已经老了。

麟趾桥是织金老桥中唯一的石拱平桥吧?或许它原是一座漂亮的拱桥,但是现在没有人清楚。

重新桥与新桥(有人又叫日升桥),其实原不称桥,而叫关。新桥在民国以前,叫上水关,而重新桥则叫下水关。之所以称关而不叫桥,是因为城墙就是从这两座桥上通过,为了防止敌人从桥下攻入城中,这两座桥的门洞,都装有巨大的门,至今在新桥上,还能找到巨门的石臼。城墙拆除以后,有一天下水关就塌了,据说一位卖荞凉粉的孕妇,把它踩塌了。她站在河里的一块桥石上,居然一点事都没有,后来下水关就成了重新桥,或把它命名为童生桥。新桥却保存完好,不过桥西头就是自来水公司,也不管美不美观,粗大的水管就从桥上过,还盖上一层厚厚的水泥。桥上卖小吃的,也照着样子做,在桥上填出一块水泥地坪来,算是抢到了一块地盘。

二、织金传统名小吃与餐饮文化

1.织金传统名小吃

现在织金的街市上,主要有这样一些小吃:荞凉粉、水晶凉粉、臭豆腐干、洋芋颗、发粑、黄粑、丝娃娃、热糍粑(含锅巴)、烧烤、油炸粑、油条、滚米团、包子。这些小吃中,荞凉粉、水晶凉粉、臭豆腐干、发粑、黄粑、热糍粑才算得上是织金的传统小吃,但谈到名小吃,只能是前三位,其中,又以荞凉粉最为有名。

名歌星来到织金演出,织金人领他们去吃上一碗荞凉粉,就会让他们终生难忘。的确,织金洞与荞凉粉,成了织金现代的两块品牌,甚至可以这么说:你没有去游过织金洞,你不算来到过织金;你没有吃过织金荞凉粉,也不算来到过织金。

水晶凉粉虽然是织金的传统小吃,但是传统的织金水晶凉粉,其原料与现在的并不相同、味道也不同。现在的水晶凉粉,织金的与外地的完全相同,因而代表不了织金的名小吃。真正的织金水晶凉粉已经失传了。

臭豆腐干算得上是织金的名小吃之一,虽然在做法上全国都相同,但在材质上和吃法上,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正因为如此,织金臭豆腐干才享誉贵州省内。不过,今非昔比,以前的织金臭豆腐干,用的是龙潭水或其它井泉水,现在用的则是河水。生产豆腐与生产酒一样,水很重要。

织金发粑,以谌家巷王幺贵家的发粑最为有名。这家发粑店,在民国时候就有的,是正儿八经的织金小吃老店。虽然现在换名为“马家发粑”店,但手艺没变,生意也很火,每天一大早,门口就挤满了人,来晚了,就卖完了。但是织金发粑与外地发粑没有太大区别,因而不能算是织金真正意义上的名小吃。

其实,织金在民国时期,名小吃是很多的,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各种运动之后,织金的名小吃,大部分失传了。现在,笔者来梳理一下,虽然梳理出来的这些名小吃,也仅仅是织金传统名小吃中的部分。

粢糕:现在的老人们,一提起粢糕,总是赞叹其味道之美。大体的做法是:把粳稻米浸泡一定时间后,去水晾干,用磨推成粉,铺于案板上,轻压成片,放上一层洗沙或苏麻糖,再放上一层米粉,做成夹层片。用大蒸锅蒸好后,用刀切成小块,点上梅花状花纹(由花瓣做成的色素),即成。

凉糕:凉糕的做法是,把浸泡好的糯米滤水晾干后,打成粉面,放冷水揉成条状,放进蒸笼里,蒸熟后取出,压成片,放入洗沙、引子或玫瑰糖,卷成棍状,然后斜切成小段。要吃的人,不是热吃,而是冷吃,味道特殊。

甑甑糕:特制的砂锅鼎罐,个头不高,却宽大。里面放五六个竹筒,竹筒的三分之一处,正是竹节,竹节片上,烙有数个小眼子。在竹筒里放入制好的米面、作料。鼎罐气流很大,一会工夫,糕便会蒸好。

油汤粑:用糯米与粳稻米浸泡,制成饵块粑,一片一片放入油锅里炸,炸好的饵块粑,要达到外脆内柔。把炸好的饵块粑,倒入碗里煮熟的米汤中,放入一点炙过的菜油,再放入苏麻糖,搅拌即可,吃起来,脆、柔、甜香。

泡疙:用糯米与粳稻米放入清水里,再加入皂角、泡参同时浸泡。浸泡好后,取出晾干,推成面,放水和放入少许甜酒揉搓成团。用木棍把面团碾压成薄片,点染植物色素后,再用剪刀把面皮剪成人物、鸟兽等形状,放入油锅里炸。很快,油锅里的薄片就会膨胀,出来的人物鸟兽,每一个都生得胀鼓鼓、胖乎乎的,吃起来又脆又香,颇得孩子们喜欢。

炒米糖开水:先在山石缝里找来细沙,淘净滤水,放入砂锅里炒干,加入桐油炸至细沙光滑透亮。再把与皂角、泡参同时浸泡好的糯米滤水放入细沙里炒,直到炸开为止。用筛子把米沙分离后,放入特制的木箱里,加入花生、芝麻,放入覃糖,搅拌,压平,趁热切块,即为炒米糖。卖炒米糖开水的人,扁担一头挑炒米糖、碗、汤匙,一头挑铝壶。铝壶是找人专门制作的,分三层:下层是灰箱,中层是炭火,上层是水壶。吃的时候,把炒米糖放进碗里,加开水即可。

开水面:具体做法未知。晚上挑着卖,扁担一头挑特制面条、酱油、葱、油辣椒、脆臊等,一头挑铝壶,铝壶与卖炒米糖开水的壶相似。其吃法,大体与现在的方便面相近,但味道更鲜美、可口。

糖耗子叫蛐蛐:糖耗子叫蛐蛐是织金民间艺人杨绍荣的绰号。挑担设摊卖,一头挑桌凳,一头挑一口木箱。打开木箱,箱内的东西是:一口小型炭火;一口小烙锅;两只竹筒;一把竹签;一把稻秆;几色覃糖;一把剪刀。两只竹筒里,一个装水,一个装菜油。做的时候,口吹稻秆,左手抓拿各色覃糖,右手执剪,不需一分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是“猪八戒吃西瓜”便出来了,要是做耗子、叫蛐蛐之类的,仅需几秒。并且,每件糖食品,不仅做得形象逼真,还能叫,还能转,还能舞。杨绍荣的手艺令人叫绝,可惜无人继承,已经失传。

方三爷家的糕点和月饼:方三爷家的白糖糕,又称云片糕和银片糕,原料充实,做工讲究;月饼品类多,配料全,用特制炭火烘烤,味道鲜美。方家糕点店,在清朝、民国时期,极负盛名。

除了以上这些,织金的名小吃还有很多。而且,即使是同一小吃,各家的配料与做法也都不同,因为在那个时候,特别忌讳出现“抢行夺市”这样的事。如果有人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跟着别人做了,就会被告到行业分会去,上面还有商会管着。所以,想要不惹官司,又得到社会认可,就必须去自我钻研。比如,虽然都是米花糖,方三爷家的米花,是用油炸出来的,而王家的米花,则是用山上细沙炒出来的,连名字也不同,方家叫“米花糖”,王家称“炒米糖”,自然味道也不相同;又比如泡疙的做法,车鹏家用油炸,梁家用河沙炸,其他家则用砂锅烙。正是各家都有研究,织金小吃也就越多,名小吃也就不少。

促使织金小吃发展的原因还有两个,一个是织金外来商人与手艺人较多,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人口杂居之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集中了不同风格的小吃;二是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自然经济有关。

20世纪50年代前,织金城里的人家,大多有耕地,即使没有耕地的人家,也会向有耕地的人家租来栽种粮食,并且差不多各家各户喂养猪,纯粹的商人、教师或是公务员是很少的。当时公务员、教师的工资都不高,甚至很低,根本不可能依靠工资来养活家人。所以,公务员、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经商又一边种庄稼是很正常的事,就拿李名山这样的人来说,他既是织金参议会的会长,又是商会的会长,还是南区保警队长,他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田租,正是需要田租,见到别人家有好田,就想去获得,才引起了民怨。又比如财经局局长谌幼伯,织金中学校长邓厚麟,不要说领工资,他们自己填补进去的钱,是工资的数十倍,他们拿什么来填呢?靠的就是家里的租石收入。

养猪、养鸡、种粮,如果不遇到自然灾害,大家并不缺少吃的,所以很少有人去馆子吃饭,饭馆主要靠来往商人与路人或是办喜事的人包席。但是小吃却不能自给自足。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时代,餐馆不多,但各种小吃丰富。

以前的小吃与现在的比起来,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无论是原料或是配料,完全取材于天然植物,因而味道香,营养好,无毒害。

二、货真价实,原料充实。如方家云片糕,里面放的是成块的核桃,切开来,看起来像是一片一片的云,因而有云片糕之称。现在则不然,核桃放量少,甚至用花生来代替,显然美观方面与味道方面就大不同了。

三、做工讲究。如包子,现代的包子,把面揉好后,滚成条,抓下一团捏成碗状,放入包心,收拢,收头,包子就做好了。民国时期,沈树银家的“破酥包子”,选上好的麦子,用磨子手工推好后,加入土碱和水揉好面,用木棍把面团碾压成很薄的面皮,用猪皮内侧涂抹,数层叠加,用叠加好的面皮来装包心,蒸好的包子,疏松爽口,有人称之为“千层包”。

2.织金传统餐饮业与餐饮文化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前,织金的餐饮业,主要可划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类,为面食馆;第二类,为茶馆;第三类,为小吃店。

先说第三类小吃店:民国时期,织金的小吃店主要集中在商业繁华的中正街、太平桥、九队头和五城门处。中正街上的小吃店,以车鹏家的油汤粑和“小吃店”为代表。

“小吃店”位于近十字街处,由张百涵等几个人合伙开设的,铺面宽大,卖的小吃种类也多,有滚米团、包子、油条、油炸粑、豆浆等;五门处的小吃店,主要卖臭豆腐、热糍粑、黄粑、荞凉粉等,这些小吃店面对的客人,大多是乡下来赶场的人,生意也主要在赶场天才火热。五门处的人家,大多也产酒与卖酒。一张小桌子,一笼煤火,几个农村人围在一起,一边吃臭豆腐,一边喝酒,一边还大声地喊掌,就像现在赶乡村集市一样。

民国时期织金的茶馆,集中在中正街上,有李国治的茶室、川会馆的“蜀园”、南城门楼上谢光焕夫妇俩开设的茶楼。茶馆里的茶,既有本地的苦丁茶、原茶,也有外地茶商或茶叶公司来织金推销的名茶,如一品喜、四季音、越陈香等。

当时织金的茶室,并非只是用来品茶与交谈生意,更主要的是来听说书。说书先生手执折扇,口若悬河,精彩之时,拿起桌上的惊堂木一拍,众人肃静,立耳静听。

织金的面食店,也都卖面卖饭,而各家又有所区别。如周毓昌家,除了卖面卖饭,还卖包子馒头;陈绍堂家的面食馆,不是卖包子馒头,而是卖馄饨,苏和清家,则是纯粹的牛肉面馆。虽然当时梁化臣家已经有了机器采面,但是织金的这些面食馆,却还是坚持卖手工面条。

手工面的原料,采用的是本地产的青花麦或白花麦。麦子收割晒干后,用磨子来推,用箩柜来筛。制作好的麦粉,织金人叫“灰面”,把灰面放在案板上,加上天然土碱和鸡蛋。天然土碱也是自己制作的,就是上山去,收集干枯的枝叶和草,把它们烧成炭,放入大盆中,加水搅拌、滤渣,然后把滤过渣的水倒进大锅里生火熬。待水熬干后,留下来的白色粉面,就是天然土碱。天然土碱嗅之有股香味,又无毒无害。灰面与鸡蛋的比例,按一斤灰面三个鸡蛋来算。那时也没“洋鸡蛋”(即饲料鸡下的蛋),家家都养鸡养猪,鸡蛋也不贵而且味道正,一斤麦面放三个土鸡蛋也就不在话下。

和好灰面,加上井水揉成面团,然后拿出一根推得又光又滑有七八公分直径的木棍,放在面团上,插入墙上的一个倒“丫”字形木叉里,然后人坐上木棍的另一头,反复跳压,一块又长又薄的面皮,慢慢就出来了。接着把面皮折叠成几层,用薄刀把面皮切成细条,这道工序很讲究,只有熟练的师父,才能切得又快又均匀。

这样做出来的手工面,色泽金黄,吃起来柔里带绵,颇具咬头。因为一切都来自天然材料,味道自然不一般。

除了手工面,还有手工米粉。挑水巷里一户人家,就专门做这活路。他家的米粉加工场地,就选在回龙潭出水处。选在这里的好处就是,这里有张幺奶的两架水碾,打面、磨浆都很方便,而且回龙潭水量大。清澈甘甜,天然大米经过浸、磨、滤、煮、团之后,下面的工序,就是压粉条。这道工序主要用到两样工具:竹筒与踩压机。竹筒粗长,竹节之处烙有几个眼,装入米团,用踩压机挤压,数根米粉就接连不断出来了。粉条装入大簸箕里,放在回龙潭边用太阳晒干就完成了。由于米好,水好,加上是天然植物,做出来的粉条,也就色泽洁白、柔软滑爽,吃之味美。

周毓昌与陈绍堂的面食馆,除了卖手工三鲜面、脆臊面、鸡汤面、小豆酸汤面等外,也提供吃饭、炒菜,还承包酒席。

不管是几个人吃饭,或是人多量大的酒席,上菜的方式是不变的,那就是吃完了一道菜,就会抬来清水,让客人把碗筷重新洗涮后,才会上第二道菜,依此下推,决不会同时上几个菜。吃完一道菜,才上第二道菜的做法,一是节约,不浪费菜,二是能认真品好每一道菜,厨师要是有一道做不好,下面就难以维持下去了。而客人吃一盘,点一盘,能吃得恰到好处。每吃完一道菜,碗筷洗涮一次,是为了上道菜与下道菜之间不窜味,能更好地品出每道菜的真味道。

如果是酒席,第一道上的就是果子,要么织金曾家的白果,要么来自昭通的梨子,必须是味道上好的。酒也是必上的,每一桌,伙计都会提来一壶温酒,不烫也不凉。

现在的餐馆,已经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客人点好菜,一次性上齐。吃不完菜的次数,总是比吃完菜的时候多。要是喝酒,大家总是希望把酒喝完,菜却剩下很多。如果是酒席,菜一上大家就急急匆匆吃起来,甚至还不等菜上完,吃酒的人已经走了,剩下了很多菜。

现在织金的餐饮业很发达,大街小巷里到处是馆子。虽然酒菜很贵,但是进馆子喝酒的人没有减少,反而更多。酒席方面,不像以前,除了红白喜事,其它很少,现在却是想到什么酒,就会有什么酒。特别是逢到大学发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织金大小餐馆,一两月内,都在热办“状元酒”。酒席越多,浪费越大。

三、织金戏曲种类与表演形式

织金戏曲总体上可划分为外来戏曲与地方戏曲两类。外来戏曲,主要有中原传统戏曲、川戏和京戏,而本地戏曲,则主要指扬琴戏、花灯戏与傩戏。

织金的外来戏表演,以川戏最多,京戏很少。

外来戏多是在戏楼上表演,有时候也选在较宽敞的平地上搭台演出,如大府头及民众教育馆的篮球场。

民国时期,织金的戏楼很多,但大多在庙宇之处,如城隍庙戏楼、三楚宫戏楼、忠烈祠戏楼、南林寺戏楼、江西庙戏楼等。这些戏楼,多设在城内的庙宇里,观看方便,场地也宽。

四川戏班很多,居无定所,四处演出,他们经常来织金表演,或途经织金时留下来演出几天,织金所有的戏楼和宽敞的空地,他们都演出过。来织金表演的川戏班中,最出名的有月月红、双燕飞、小凤菊、小月秋、七岁红、蔡天鹏、李天保等名角。在这些名角中,女名角不仅身段好、长相好,而且唱技、演技、武功都好。其中的七岁红,七岁时就已经唱红川戏界。而双燕飞,武功更是了得。川戏班在织金演出的戏曲有很多,其中有《白蛇传》《花园传枪》《耿氏上吊》《活捉王魁》《白猿猴盗桃》《庄周戏妻》等。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有一次在民众教育馆的篮球场里,表演的就是“踩软绳”,所谓“踩软绳”,就是唱戏的人,站在一根吊着的绳子上一边走动,一边唱戏。或许是戏唱得好,或许是杂技表演得好,更或许是那位唱戏的女人实在长得太漂亮,球场里一片呼声振动。本来进场的时候,已经用钱买过票的,这时也激动得再次拿出硬币,抛向台去,表示赞赏。没想到,其中一位抛出的钱,竟把绳上唱戏的女名角的两颗门牙打掉了。

川戏进入织金,至少在清代中期就已经有了,而京戏走上织金的舞台,却要晚得多。1944年,织金成立了“公余国剧研究社”,国剧,或称“平剧”,“平”即北平,即指京剧。参加“公余国剧研究社”的人,有商人马桢祥、织金中学英语教师肖仲平、贵州银行织金分行经理谌志强等。肖仲平是抗日时期逃亡到贵州的外省大学生,对京剧特别喜爱,衣服破了,补一补就行,余下钱来搞京剧活动;谌志强则是日军进攻独山时,贵州银行搬迁到织金才来的。每逢节日,“公余国剧研究社”就会公开演出京剧戏曲。

织金有很多川戏迷,如黄少山、谌玉书就是其中的两个。黄少山集资修建了忠烈祠戏楼,并且组建了自己的戏班。谌玉书也随之拉起大旗,修葺清代就遗留下来的城隍庙戏楼,办起了“民众剧园”。

中原传统戏曲,传入织金的时间很早。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考证夜郎时代、水西时代中原传统戏曲是否在织金演出过,但在建城之初,始建文庙之后,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孔子大典,其音乐和舞蹈,就是来自中原的传统戏曲。

属于织金本地的地方戏,不像川戏、京剧在舞台上演出,而多在屋子和院子里或街道上表演。

将军第杨家的扬琴戏,兴起于光绪十年(1884),在地方戏曲中最为有名。虽然扬琴戏源于川戏,但杨家经过改良,由走动表演变成了温文尔雅的坐着弹唱,并以扬琴为主调,摆于中心位置,两边辅以三弦、二胡、京胡、月琴、琵琶、板胡等多种弦乐,以增强其美,并配板鼓碰铃以控制节拍,使演唱能随情感的起伏变化,调节轻重缓急。

将军第里,男女老少,个个会弹会唱,演出也都在将军第的院子里举行,表演的剧目很多,如:《单刀赴会》《三顾茅庐》《古城相会》《孔明戴孝》《小乔哭夫》《走马荐诸葛》《黛玉葬花》《黛玉惆怅》《黛玉焚稿》《黛玉悲秋》《七星坛》(《借杀风》)《贾宝玉吊潇湘》《秦雪梅吊孝》《回望亭捉猴》《战长沙》《梅龙戏凤》《解带封官》《彩楼配》《马前泼水》《三戏新郎》《武家坡》《麦城失守》《伯牙抚琴》《伯牙碎琴》《秦香莲闯宫》《过江招亲》《千里走单骑》《茶瓶记》等百余种。

扬琴戏在织金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民国时期,织金很多绅士、商人、文化人甚至官员也到将军第里来学习弹唱,如雷君美、焦玉成、吴昆山、温勉哉、黄少轩、邓自强、雷肇东、雷肇南、陈开文、周会武、谌玉书、黄少山等等数十人。在将军第里,自白氏、张氏、汪氏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止,也家传了五代人。

1956年,织金文化馆成立织金县业余剧团,把扬琴戏改称文琴戏,将军第里的杨文锦等几人加入文琴剧团,并走上舞台表演。1958年至1960年,织金文琴剧团多次参加省和地区的文琴戏汇演,1960年2月,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并从织金剧团抽调八名演员到省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所谓花灯戏,就是借助灯笼来进行舞蹈与演唱的艺术形式,又称唱花灯或跳花灯。织金人唱花灯,一般是左右两边的人高举花灯,中间的人边舞边唱,后面则是乐队。早期织金人唱花灯,边舞边唱的,只是两个人,即一旦(幺妹)一生(干哥)对舞对唱,称对子灯。后来,在花灯表演中,又增加一丑(打岔老者),打岔老者扮成驼子,组成3人表演。后来,又发展为多人表演。

表演分步法、手势、耍帕、耍扇、身段几个方面。花灯戏在春节时表演的戏班较多,在其它节日也有表演的,平常时候,有人做喜事来请的,也会去表演。

织金的唱花灯,重视服饰和化装,特别是男扮女装的演员,必须穿上长裙子,搽脂抹粉到位,执扇,唱娘娘腔。男的则执文刷,或舞钱棍。

唱花灯的调子有多种,其中就有花灯调、鲜花调等,唱的戏曲,有《巧梳妆》《绣鸳鸯》《五更盼郎》《春到五更》《双叹梅》等。

春节唱花灯,一般会一家接一家地表演。每到一家,便围了很多人。表演结束,收到礼钱,再到另一家表演。

城外唱花灯的人也不少,有的进城表演,有的走乡串寨,即使很边远的人家,他们也会去到。

织金花灯戏在清朝、民国时期很流行,现在却很少有人会了。

织金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城,而各个民族,又各有自己的傩戏表演,其中,黄家的庆赵侯坛、穿青人的庆五显坛傩戏表演最为有名。

庆赵侯坛的仪式分为外阳与内阳。外阳多是表演给外人看,就是人们所说的傩戏表演,也称地戏。表演的时候,多在白天,要头戴面具,手持器具,还要用男人装扮成王母娘娘。参与的人,一边唱腔,一边舞蹈。

内阳多在晚上进行,虽然也有傩戏表演,但更注重的是法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入兵与收兵。要是打卦不好,是暂时不入兵的,也不会一时收兵。赵侯坛仪式一般在假三天完成,所谓假三天,是一头一尾加起来实际只有两天的表演。

庆五显坛是穿青人独有的法事。穿青人主要聚居在织金和纳雍两县,他们的服饰和文化与其它民族也有很大的区别,庆五显坛所表演的傩戏更具有原始纯朴的戏剧色彩,被外界称为“戏剧活化石”。穿青人的庆坛又叫“跳菩萨”“庆五显坛”,因穿青人家家户户都供奉五显神,又都在堂屋里进行,所以其表演的戏曲又称“傩堂戏”。

傩堂戏共计15场,依次为起坛、发功曹、交性、淌白、放兵、合会、大郎殿、云魈殿、二郎殿、四府殿、岳王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十五殿表演,有法事、有唱腔、有舞蹈、有故事情节等。

庆赵侯坛与庆五显坛的傩戏面具与表演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五显坛的面具是七个,如姜太公(文老生)、灵官(武官)、二郎神(武生)、捡牲七郎(丑角)、土地(丑角)等,而赵侯坛只有三个面具,即灵官(武生)、捡斋和尚(净角)、土地(净角)。赵侯坛的面具制作精细,形态文静,而五显坛的面具造型粗犷。在表演方面,赵侯坛唱腔文雅,中规中矩,而五显坛则显得较为野性,打情骂俏等皆有。文明与粗俗不拘的差异,使五显坛傩戏显得更具原始性。

在清朝、民国时期,织金的傩戏表演,除了汉人的赵侯坛、穿青人的五显坛外,还有其它族的庆娘娘、背星神、打保福等。既有外来的,也在本地民族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织金傩戏文化。而傩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武术、杂技及故事性,也丰富了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受到群众的欢迎。

四、显山露水彰显古城底蕴

织金是座高原山城,这并不稀奇,但它却奇,奇在城中小山,奇峰耸立,而又小巧玲珑,极有观赏价值。它们就像织金城中天然生存的大盆景,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翠,一个比一个陡立,如圭峰、如玉屏山、如大石岩、如鱼山、如小塔山等等。清代时期,圭峰、玉屏山、小塔山上,就树碑告示:“永禁不许取石”。足见当时的官府,对城里城边这些奇峰的重视。但是现在的玉屏山,却被四面的高房所遮盖,想看它一眼,也没有路,它就像锁在房子里的大家闺秀,见不得人。小塔山与大石岩,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特别是小塔山,奇峰异石,景象极佳,山脚悬崖上的石刻,更具历史观赏价值,现在却是躲进深山(房子)无人识了。

又比如平远酒店背后的小山,山上有奢香亭,有狐狸洞,有斗姆阁,如此的组合,就该是一道完美的风景,但它却被四面高房所遮挡,连斗姆阁古建也看不了。去年,路过平远酒店旁,见一户人家,拆了前面的房子,露出后面的草房与草房后面悬崖上的斗姆阁,颇有一番风景,便照了几张相,我想,这才是织金该有的美。不过,过了月余,再路经此地,拆除的地方,另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房子,山与斗姆阁,再次消失了。

织金城不仅山奇,水亦美。卜牛河、化跨河贯城而过;三潭滚月、双堰塘波光粼粼,湖岸柳树成荫;102口井泉,星罗棋布,爽口清甜。不能不感叹,两条贯城之河由清幽变成了黄河与黑河,“回龙涌瀑”由景观变成了一口枯井,三潭滚月不再是柳岸美景,而是垃圾遍地,散发出恶臭……

保护环境,治理好环境,是一个城市首先应做好的事。作为山美水亦美的织金城,就应当让山走出来,让水亮相。显山露水,织金城才会美。

同样,作为一座古城,它所具备的传统文化也是底蕴深厚的,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从我们的视线中悄悄消失,而是要让它们在古城的发展中能显山露水。

古城元素中,重要的有古建筑、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地方戏曲这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最能彰显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这三个方面,表面上各是各的,但却是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的,并且,只有综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举观音庙为例,观音庙位于北城门内,山门临大街,背靠玉屏山,如果恢复山上的三元塔,恢复观音庙建筑群,恢复香火与钟声,再配上传统戏楼曲艺表演、传统茶室、各种传统名小吃,会是什么样子呢?玉屏山上的白石塔,不仅增添了古寺庙的幽深之感,还增添了织金老城的文化古韵之美。假如我们不是在玉屏山上建古建,而是立现代雕塑呢?肯定不伦不类,这也不是一座古城应当做的。如果不在观音庙里配套戏曲、茶室与小吃,观音庙也不会成为经济体,品味也少了很多。行人走在街上,便能听到钟声或音乐之声,即使第一次到织金,也会不自觉地走进去,观赏古寺古塔之后,便可小坐,或一边品茶,一边听说书;或一边品尝织金传统的名小吃,一边看难得一见的地方戏。历史与文化,文化与经济,就这样走进了平民百姓中。

织金古城,实际上大部分古庙宇、古民居已经被钢筋水泥房所代替,要进行大面积的真正的古城改造已经不可能了。如何改,如何造,如何才能恢复古城原有的风貌,的确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找出重点,以点带面,合理规划出传统文化经济区域,进行古城传统元素综合开发,提高品位,打造地方品牌。

所谓找重点,就是找出织金古城原有的重要的古庙宇与古民居。根据笔者历时两年的织金古城考察,认为待保护、重建、扩建的古庙宇有(按重要程度依次下排):文庙(今一小)、城隍庙(一小旁)、寿福寺(三楚宫)、南林寺(炎帝庙)、关帝庙(今二小)、丁公祠、观音庙、隆兴寺、药王庙(西山)、忠烈祠(回龙潭处)、回龙庵、迎祥寺(玉皇阁)、江西庙、龙王庙(回龙潭处)、雹神寺(回龙潭处)、鲁班庙(月华桥上游不远处)。马王庙原在四小处,现已经建成高层楼房,不可再恢复。认为急需保护与修葺的古民居有:谌家大院(西前街)、王家大院(西后街)、邓家大院(老中医院处)、新桥王家大院、将军街“将军第”、黄家朝门(在新桥与太平桥之间,清代为守备衙门)、大水沟谌家房子(原是五家朝门相连)。以上这些古民居,老房还在,极有保护价值,原都有朝门,其中谌家大院朝门上挂有“大夫第”火焰匾,杨家“将军第”也是火焰匾。

以重点古建筑为中心,建立一定范围的古城传统文化经济区域,可以使织金老城原有的一些元素得到继承与发展,在丰富当代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提高人的品位与观念。举例来说,如在传统文化经济区域内展现织金老城的手工面,其生产的过程,就值得观赏,而吃起手工面,味美而营养;如在传统文化经济区域内展现老城原有的餐饮方式,吃完一道菜,洗涮碗筷一次,才上第二道菜,既节约,又卫生,更能认真品味每道菜,这对于改变现在餐饮业上的浪费观念,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又如老城的茶室,品茶听说书,茶钱不高,听书有味,比起现在茶厅里的喝酒唱歌,实在是高雅和文明了。

笔者试着划分了一下织金古城的传统文化经济区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谌家大院、王家大院、陈跃雄家民房及西山药王庙为中心,建立西前街、西后街及药王庙为一体的“西门传统文化经济区”。开发此处的优点是,公房少,民房多,便于开发。

2.以文庙、城隍庙为中心,建立“文庙传统文化经济区”。此处的优点是,文庙与城隍庙,规模宏大,是织金文化与艺术的圣殿,极具价值。

3.以寿福寺(三楚宫)为中心,以西前街口到老法院处为面,建立“寿福寺传统文化经济区”。此处的优点是,寿福寺临南大街条件好,西前街口公房少,易于开发。

以上三处,其实雛城西,相贯通,如果资金大,可合成一个传统文化大经济区。

4.以忠烈祠、龙王庙、雹神寺、回龙庵、得月楼为中心,可建立“回龙潭传统文化经济区”,此处优点是,龙潭已毁,正待开发。

5.以财神庙、将军第、大水沟王家朝门、观音庵、凤西书院、奎阁、九队头、鲁班庙、月华桥为中以,建立“月华桥传统文化经济区”,此处集月华路、将军街、九队头、大水沟街道、沿河路为一体,巷道相连,河边风景好。

6.以隆兴寺、三潭滚月、鱼山、东山、砂锅市为中心,建立“三潭传统文化经济区”,此外的优点是,集湖光山色、砂锅观赏为一体,且空地多,便于开发,而且开发价值极大。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