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小东门城外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4806字

小东门城外

出了小东门城门洞,左手边是几户开铺的人家。

张家紧挨着城墙,是一栋两间四格的木板房,后面还有个小院落。张家开的是铁匠铺,供南来北往的农户。

后院里有一架木梯,当城门关了而张家要去城里办事或摆寨(即串门)的时候,就会搭起木梯上城墙,回来后又把梯子放下来。

1954年拆城墙的时候,城墙石把张铁匠家的半边房子砸坏了。

拆下来的城墙石,大块一点的拖去修建采购局(后来的土产公司),小块一点的,搬到三道坡脚烧成石灰。

城墙石大都很大,几个大力士也抬不了。想了个办法,在地上挖了两条小沟,在沟上放上黄泥,再做几只船一样的无转轮木车放上去,在黄泥的润滑下,拉动木车就可以到达采购局那里了。

城门外的第二家姓冯,做打油与卖油的生意。第三家姓袁,与张家是同一行道。

这三家的背后就是三道坡。自从红二、六军团进入黔西北以后,织金县政府就开始在坡上修建碉堡,以保护小东门城门的安全。监督修建与负责看守这座碉堡的人是邓自强,有一天晚上邓自强跑回城里打麻将,第二天被发现,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小东门城外的右手边是一片水田,水田间有一道由东向西的水沟。沟水来自月亮井、鱼山东南边水井及“三潭滚月”,然后穿过城墙脚,与兴隆潭流出的水汇合,形成向西而去的凉江河。

自从城墙拆除,成立新的邮电部门后,准备在这块田坝中修建邮电大楼。没想到打井勘测时,水冒了出来,再没退下去,形成了湖,人们便把这里与兴隆潭合称为“双堰塘”。2010后,双堰塘经过改造,现在已经成为织金城中可以游览与观赏的两个湖泊了,特别到了正月十五这样大一点的节日,两湖里的喷水与水幕电影,吸引来不少的观众。

不过,由于改造双堰塘,月亮井也就不复存在了。民国时候从大东门去游鱼山,必须经过月亮井;而从小东门去大东门,除了走城墙直道,更方便的是绕道到月亮井。月亮井的水清澈而幽凉,不仅为周边人家提供饮用井水,也为行人与游客提供解渴之便。

月亮井的旁边有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着一块五六十厘米直径大小的白色石头,这就是织金人说的月亮石。月亮井因此而得名。

离月亮井不远,有户人家,姓左。

姓左的人家在月亮井外立了一座水碾房,看起来,月亮井更为好看。

有一年,某军路过织金,在小东门城门下,见这姓左的牛高马大,很是瞧得上眼,便想抓去当兵。七八个兵便围上来,没想到这姓左的农民力大无穷,把这些围上来的士兵全摆平在地上,一溜烟跑了。

新中国成立后,左家出了个教书的人,因为水碾已经不起作用,干脆改成了教室,这恐怕是织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民办学校。

月亮井的不远处还有一座寺庙,就是地藏寺。

地藏寺处在小土坡上,三间高大的青瓦房,看起来也颇有气势。

住在寺里的,都是尼姑。其中的一位和尚人称“小五爷”。

小五爷老了,头上长出了角。其实她这个角,是在太阳穴上长出了一颗较大较突出的痣,人称“寿痣”。

果然,小五爷百岁才亡。

80年代的鱼山(詹大方摄)

新中国成立后,地藏寺归公,成了爆竹厂的地盘。

爆竹没做多久,却把地藏寺烧了。

化工厂在烧过的地藏寺上建起了厂房与办公楼,做的活路就是把月亮石块打成细粉。还没等到21世纪,化工厂与织金所有在大跃进中建立起来的工厂一样,消失了。

从月亮井右边的小路往东南方向走,就可以到达隆兴寺与“三潭滚月”;而从左手边顺着水沟往东北走,就可以到达鱼山。

鱼山古称余山,三面绝壁,唯东面有一道石阶可上山顶。因其小巧玲珑,且山上古树参天,亭楼庙宇齐备,又多奇险,而成为织金名山之一。

半山建有且住亭,供游人登山途中小憩。山上正中有一正殿,始建于明朝末年,称“神女智琼祠”,是为了纪念成公(姓)智琼(字)而建的,成公智琼是三国时期传说中的天上玉女,得天帝允许,下嫁给凡人弦超。这是一个很美的传说,就如同《天仙配》的故事一样。每逢庙会的时候,即“会前歌《迎神曲》,会后歌《送神曲》”,可见当时歌舞之声,缭绕于祠堂内外。据传说,明太子曾隐居于此一段时间,后去了峨眉。这个传说真不真实?很难说!南林寺里的主寺钝锋,就是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于织金的明朝官员。

清初,由于神女智琼祠被毁环,改建成了黑神庙,是为纪念贵州人南霁云所建。南霁云是唐朝时张巡的得力部将。安禄山反,张巡带兵抗击,南霁云战死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因贵州为黔,意为黑,所以南霁云死后被追谥为忠烈黑神。直到民国时期,黑神庙里祭祀的张巡、南霁云二将塑像还在,而现在却是空无一物了。

黑神庙的前面是对厅,又称碧琉璃精舍,建于民国六年(1917)。

碧琉璃精舍的修建及鱼山后来的发展,与一位四川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庹几禅。

庹道人出生于四川重庆巴县臭皮街,早年曾在四川军阀中任幕僚,因得罪上司,被明令通缉,逃到贵州老君庙为道,后又逃到织金,拜西灵山肖道人为师。在肖道人的帮助下,得任鱼山住持。

庹几禅任住持时,鱼山上仅有一座黑神庙建筑。他开始在心中设计鱼山的未来,但设计归设计,手中无钱。

一日,他听说县长吴少坡的小儿子病重,去贵阳与昆明都没治好。

庹道人主动上门了。

吴县长的儿子得以治好,心里非常高兴,送给庹道人二百银元作酬谢。

庹道人谢绝道:“禅方外之人,于钱无用。县台若能赏光,愿请倡修鱼山,兴道家之烟火,贫道则感激不尽了。愿县台明镜高悬,政德无疆。”

吴哈哈一笑:“好说好说,愿为此尽力。”

又一日,吴县长到了鱼山上。随后又赶来了一群织金政界人物、富商、知名人士,入席就座,畅谈鱼山。

庹几禅献上修建鱼山的化缘簿,吴少坡写上了二百银元的捐献数字。

在县太爷的面前,一个个都爽快地签上了自己的捐献数目。总计下来,不下于两千银元,足够修对厅了。

原来,这一招,正是吴少坡设计的。他以自己的私人名义发出大红请柬,请大家赴宴于鱼山。

修建的碧琉璃精舍在峭壁之上,四周有木栏。站在厅后的走廊里,视野更为开阔,民国时候,一位凤西书院的学生在作文《记游鱼山》里这样写:“举目再俯瞰山下,则见烟火万家,城郭参差,田亩纵横,山峦起伏,河流蜿蜒……”而今,城墙与田亩,一个已经消逝,一个正在被建筑代替。

庹几禅住在黑神庙的一间屋子里,每到天黑,游人散去之后,一阵优美的道琴之音就会从屋里传出来,如一条从山谷中流出的小溪,风轻轻地抚动着树叶……庹几禅铺开宣纸,磨上墨,一会功夫,刚刚弹奏的琴音,似乎又回到了这幅山水画上……

黑神庙的后面北面,有一栋占地面积不大,却有三层高的建筑。尖顶,圆顶门窗,砖木结构房,是典型的西方哥特式教堂风格。

这就是藏书楼。庹几禅这位道士是如何与基督教挂上钩的,不得而知,但藏书楼里的书籍来历,却带有传奇色彩。大达图书局(文通书局)在贵阳开设大达书店,发行储蓄奖票,庹几禅居然中彩,获得了该局发行过的图书各一册。庹雇用了数十匹马,才从贵阳把这批图书送回来。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修建了藏书楼。

鱼山藏书楼的建成,为织金读书人借书提供了方便。但是,很多人借了书并没有归还,有些熟人更是强拿,图书损失不少。最后,庹几禅只好把剩下来的图书捐赠给了民教馆图书室。

从藏书楼前面的石阶继续往上走,就到了鱼山最高处的纪赈亭。

纪赈亭是一栋两重檐砖木结构青瓦房,远远看去,白色的墙面在绿荫中显得很耀眼。

纪赈亭的修建,与民国时候织金的一次大饥荒有很大的关系。民国九年(1920)秋,干旱无雨,十年(1921)春,逢大冰雹,庄稼全毁。至夏,一斗米涨至小洋20余元。再加上土匪入城抢劫,百姓无粮,饿死了不少人。县长李伟新(字炯初,独山人)急报省城,请求救济,并向织金县留省同乡会求助。得到华洋济赈会(海外华人救济组织)的十五万元救济金后,织金向湖南大量购米,一方面低价在织金出售,以降低物价,另一方面成立织金救济院,组织人员办好救济事宜。济赈结束后,修建了纪赈亭,以纪念这次织金大灾。已经进入暮年的黄承宣老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纪赈亭序》。

庹几禅喜爱栽花植树,柏树、各种花草、鱼池,把鱼山装扮得幽静舒适。

1947年的一天深夜,鱼山突然闯上来一群土匪,把鱼山洗劫一空。庹几禅一气之下,病倒了。临死前,他叫来鲁满荣,拿出数十张借据。原来,庹几禅平常不仅为鱼山周边人家及小东门一带的人免费看病送药,见人有困难,就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借给别人。他对鲁满荣说,把这些借据逐一还给借贷户烧掉,不用再还了。

2012年的隆兴寺

2012年的隆兴寺

鱼山下有一穿洞。从穿洞中的小路走过去,绿荫之间,偶然露出人家和鸡犬之声,颇有世外桃源之味。20世纪结束时,这里也变成了街道。

这条街道叫鱼星路,连接着双堰塘、鱼山和星秀田。在街道的东面山上,私人修建了一个供人游乐的场所,叫“民族山庄”。民族山庄最有特色的建筑,其实就是那座从三塘镇搬来的土司楼。

隆兴寺和三潭滚月离鱼山和东山都不远。游了鱼山想再去游东山的人,或者游了东山再去鱼山的人,都会选择经过隆兴寺和三潭滚月的这条小路。

这里显然成了游客的一个中转站,可以供游客休息的同时,更可一览古寺与湖光景色。

三潭即指猪巴巴龙潭、瓦窑龙潭和黄泥龙潭。三潭呈三足鼎立形势,自成一潭又有水路相连。猪巴巴在三潭中面积最宽,1958年时由于围潭改田,湖面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黄泥龙潭雨天看起来水色浑浊,但逢晴明,则显清水荡漾;瓦窑龙潭狭长幽深,岩石奇异多姿,与前二潭环境、形态大为不同。

旧时春夏浏览三潭之上,则见波光粼粼,杨柳垂岸,其间还有桂花、梅树数百株。到了夜晚,登上三潭间的小山上,便可见天上的明月,在三潭中滚动。

围潭改田后,黄泥龙潭没有了,三潭变成了瘦瘦的两潭,而且湖岸的垂柳、桂花与梅树,也都被伐尽。20世纪80年代前后,虽然此处不再风景,但是来猪巴巴龙潭和瓦窑龙潭洗澡与钓鱼的人,还是不少。

猪巴巴龙潭里的鱼较多,一会功夫就可以钓上一尾鱼来。不过鱼都不大,多在一寸左右。鱼不大而来此钓鱼的人多的原因,是这里的鱼非常漂亮。从鱼背往下看,很薄,从侧面看,鱼身却很宽,所以大家也都叫它“金菜板”。金菜板是薄刀鱼中的一种,本色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在光的反射下,则金光闪烁,色泽鲜艳夺目。这种鱼,织金其他地方没有,或许这种鱼根本就长不大,也更适合于观赏。

隆兴寺又名水月庵,紧临猪巴巴龙潭,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也即建立平远府后的第二年,足见当时的官府,很看重这里的环境。而隆兴寺也伴随着织金古城的风风雨雨,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

隆兴寺原有前殿、后殿、侧殿、山门等。咸丰、同治年间,隆兴寺被岩大五等苗兵所毁,知州钱埙及寺僧募捐重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民国县政府以古佛山、龙王庙(四方井)、东山、水月庵(即隆兴寺及“三潭滚月”)、鱼山等城外景点,合建为织金“中正公园”,并于纱帽山之麓,培修“放怀亭”一座;三潭之岸,各栽桂树、梅树百余株。景点之间,修筑道路,临溪建桥,沿途植树。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游客,使得东山之空灵、鱼山之峻峭、三潭之清明,能步步引人入胜。

1953年,这里被高鲁民占用来饲养供销社的马群,损毁后,前殿被拆除,山门石块也被拆去修建百货公司。“文革”期间,后殿里大多数精美的窗、檐雕刻被毁,但后殿得以保留至今。

虽然隆兴寺的原始风貌已经无存,但有关于它的一些传说,却留了下来。

道光时候,隆兴寺有位僧人,人称“三师”。三师精通岐黄之术,尤其对于喉疾及疮毒,即能药到病除。三师在后圃里种了很多草药,供取药之用。当时有位叫松轩的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三师却把他收为了徒弟,授予岐黄之术。松轩也因此改邪归正,以治病为业终其一生。

2012年的隆兴寺

2012年的隆兴寺

三师不仅医道高明,易道也颇为精通。死前,三师把松轩叫到面前,说:“我圆寂之后数年,就会有善良之士来重修此庙。修庙的吉日良辰我已经为他选好了,放在木盒里。”三师死后数年,果有人来重修隆兴寺,见木盒,打开视之:一剑一书,书中记载了修庙的日子,正合。

三师的预测,不可谓不奇,可能是运用了梅花易数之法,因为在中国的预测术中,能测大事并能奇验的,唯有卦象占与梅花易数二法。卦象占大多失传,知其一二者极少,三师可能运用的是后者。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