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回龙庵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915字

回龙庵

回龙潭北岸不远处,便是回龙庵。回龙庵与回龙潭南岸的古建遥相呼应,更辉映出回龙潭的美。

康熙八年(1669)平远兵民始建回龙庵,至民国九年(1920),回龙庵的山门,就在卜牛河岸上,从太平桥边就可以走到。

山门坐西向东,前面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金桂,八月时节,芳香馥郁。站在桂花树下,一眼就能看到蜿蜒的贯城河水与河对岸的守备署和平远协署,还有河岸边的古树、与回龙潭隔河相望的那片树林。

山门是石砌的。走进山门,是一个院落,院落南面是得月楼,建在河湾岩石之上。院落西面是一堵围墙,中间开有一个小门,可以出入于九龙屯和回龙潭;院落北面是前殿,与得月楼不同,得月楼坐南朝北,前殿则是坐北朝南。

得月楼是一栋排面有三间宽的双檐楼阁,后面就是河湾。河湾上的岩石把得月楼托得很高,也很气势。

损坏严重的回龙庵

走进得月楼,站在窗前便可俯视悬崖下的奔腾和不远处的“回龙涌瀑”景观。

激流撞击悬崖的水声正在脚下卷起。

其实聆听到水声的不只是尼姑与游人,还有水神龙王。龙王的面前,袅袅香烟飘起。

从木梯子上到二楼,里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关圣帝君即关羽,手里拿的不是大刀,而是《春秋》。如果不想推窗赏风景,也可以走到窗外的走廊上,那就更为凌空而惊险。

前殿供奉的神像众多。中间供奉的是释迦佛,右边供奉的是观音及十二圆觉群像,左边供奉的是三官大帝,即尧、舜、禹。

前殿后面,又是一个院落,院落东西两面是禅房,北面是后殿。

后殿坐北朝南,二层高。清朝时期,后殿主要供奉的是斗姥和南斗六星君。

斗姥,又称斗姆或斗母,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斗姥的塑像是三只眼、四个头、八只手,手中分别拿着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作战兵器或法器。

斗姥之下,分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织金月华桥边的斗姥阁,供奉的是北斗七星,与此处有所区别。

南斗六星君,即天府星(古名令星)、天梁星(古名阴星)、天机星(古名善星)、天同星(古名福星)、天相星(古名印星)、七杀星(古名将星)。南斗六星掌管人类的寿命长短,俗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杨炯《浑天赋》说“南斗主寿禄”。正因为南斗六星主寿禄,所以自回龙庵建成以来,一直香火不断。

20世纪20年代初,回龙庵前殿移位与后院东厢禅房并排,改成织金第一女子小学,前殿里的观音等塑像,也移到后殿里供奉,后殿也就叫“观音阁”了。

前殿因为移位,挡住了山门,山门也就改在前院西面围墙的小门处。此后,要到回龙庵,只能从吏目巷和九龙屯下来了。如果从太平桥处来,只能翻越九龙屯残缺的石墙,从“观音阁”后面下来。

织金第一女子小学成立于20世纪初,因为没有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办了几年后就停办了。民国十八年(1929)得到省教育厅批准,在回龙庵正式成立“一女小”,陈裁之任第一校长。

陈裁之,即陈章,裁之为其字,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原为三甲陈家寨人,后移居织金城关法院路(今公安路)居住。

民国二年(1913)陈裁之从省模范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在织金一男小、织金中学、织金简易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算术、英语、音乐等课程。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任一女小校长期间,发起成立了织金“天足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天足会”倡导男子剪长辫,女子留短发,去缠足陋习,并主张男女平等和民主自由。当时的织金,大多数男子还披着长辫子,女子则多是三寸金莲。“天足会”先从中小学做起,然后向社会广泛宣传。

陈裁之对一女小的学生要求很严,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学级高低,女子如果留长发、缠足,就不准进校读书,并在学生中成立纠察队严察。有亲戚朋友来说情的,陈裁之都一口回绝。

为了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观念,陈裁之还特地聘请了从贵阳来的“摩登”女士章振华为教员,作示范标本。章振华年轻、漂亮,性格开朗,且短发,穿着时髦,令女学生们羡慕不已,都想模仿。

不久之后,织金一女小无一女学生缠足和留长发。

1923年入学于一女小的女学生王文俊,于1929年考入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就因反对包办婚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30年,从一女小毕业的雷肇中,成为贵阳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二位织金女生,她不仅留的是短发,而且还是卷发,穿着上更讲究时尚。雷肇中、张中玉、覃传芬等一批从一女小毕业的女学生,后来成了地下党,可以说,她们先是受到陈裁之思想的启蒙,最终才走上了这条道,虽然二者是有区别的。

陈裁之因为“天足会”,而永远让织金人记住。

50年代后,一女小原前殿房子,分给了贫民,大殿、禅房、得月楼成了财办、油资、粮食等系统的职工宿舍。

从吏目巷到太平桥,也成了一条路。

80年代时经过回龙庵,回龙庵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留下一栋破烂的得月楼,里面却塞满了大人孩子、锅碗瓢盆的杂音。显然,这里已经不是寺庙,而是人居的巢穴。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