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鹏的小吃店
过了县政府的门口,与谌家巷对着的车鹏家,屋里屋外,或坐或站了许多人。
“来碗油汤粑!”
“来几个泡疙!”
叫油汤粑的,往往是大人;要泡疙的,都是孩子们。
吃油汤粑的,很快就吃了起来,拿着泡疙的孩子,却喜得眉开眼笑,在手里把玩着。
客人来来去来,车鹏一家人屋里屋外只管忙着。
民国时期,织金名小吃种类繁多,车鹏家的油汤粑与泡疙,就是其中的两个。
车鹏家选用南门大田坝的糯米与桂果的优质粳米来生产。南门大田坝的糯米,颗粒大、饱满、白而透亮,味道香;桂果的粳米,看起来像是糯米,圆润而饱满,如果蒸成饭,放上一滴油,搅拌一下,整碗饭便一下子变得油亮,吃起来硬度适中而且清香。
泡米也很讲究,把糯米、粳米加上皂角、泡参等天然植物同时浸泡。浸泡好后,取出滤水、晾干,磨成面,放入水及少许甜酒揉搓成面团,饵块粑就制作好了。如果是制作油汤粑,就把面团搓成圆柱形,然后横切成薄片,一片一片放入油锅里炸。炸好的饵块粑,要达到外脆内柔的效果。把炸好的饵块粑,倒入碗里煮熟的米汤中,加入一点炙过的菜油,再放入酥麻糖,搅拌即可,吃起来,脆、柔、甜香。
如果是制作泡疙,就用木棍把面团碾压成薄片,点染植物色素后,再用剪刀把面皮剪成人物、鸟兽等形状,放入油锅里炸。很快,油锅里的薄片就会膨胀,出来的人物鸟兽,每一个都变得胀鼓鼓、胖乎乎的,吃起来又脆又香,颇得孩子们喜欢。
“我要一匹马!”
“我要一头牛!”
“我要孙悟空!”
“我要猪八戒!”
从孩子们的争要声之中,就知道泡疙颇得孩子们喜爱。
但是织金城里卖油汤粑和泡疙的人家,并不只车鹏家。只不过,各家的做法并不一样。如有的人家做油汤粑,并不用油炸,而是用砂锅烙,同样烙得面皮脆而透红,内里柔软而又热气腾腾。至于面汤,也是不同的做法,别是一番风味。
有的人家制作泡疙,是用细沙加桐油来炒,炒出来的泡疙,就像是一个个小皮球。
为什么同一类食品,做法会不同呢?因为在清朝、民国的时候,商人们最忌讳的一条,就是“抢行夺市”。懂手艺的人,一般不外传,即使传给了你,如果要开店,也须得到师父的同意。偷师学艺的,要是开了店,就会被告到上面去,就会吃官司,也不会有人来买你的东西。清朝的时候各行业都有帮会,称为老帮,就管这件事。民国后有了县商会,也管这件事。因而,想做手艺或是学到手艺的人,都不会照本宣科跟着别人做,而会自己去钻研,尽量做得与别人不同,甚至超过其他人。正因为如此,50年代前的织金街上,小吃的种类很多,即使是同一类的食品,做法与味道,也大多不同。比如,同是米花糖,方三爷家的是油炸的,叫“油炸米花糖”;小东门王家的,则是用炒的,叫“炒米糖”。
50年代后,成立公私合营的小吃店,车鹏及对面谌家巷里做滚米团卖的王幺贵都进了里面。不过,小吃店里仅做包子、馒头、滚米团、油条等几种小吃,车鹏家的油汤粑、泡疙也就没有再做。
一天,小吃店经理说,人大主任来通知了,明天领导们要来小吃店吃东西,因为领导们大多是北方人,习惯于北方面食,就多加个发粑吧,看谁会做?
车鹏说,由他来做。
王幺贵心里道,你车鹏逞什么能?你以前那个小吃店,我可从没见过你做过发粑,不懂就别装懂!
第二天一大早,领导还没到,车鹏的发粑就已经做好了。两大块洁白如雪的发粑,就摆在两个大簸箕中,热气腾腾地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只见车鹏手起刀落,众人走近一看,两个簸箕里的发粑,竟然每块大小相等。车鹏取了一块,又剁成数块,分给大家品尝。
众人品尝之后一阵称赞,特别是王幺贵,更是心服口服:听说车鹏能做的小吃很多,而且手艺精到,果然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王幺贵开始向车鹏虚心学习做发粑。
80年代后,市场开放,王幺贵家的店又开了起来。不过,这次王幺贵卖的不是以前的老手艺滚米团,而是发粑。
一直到现在,王幺贵家的发粑,依然是织金最火的发粑,尽管已经更名为马家发粑店。而车鹏这个名字,现在人却很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