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中学·凤西书院·奎阁
从大水沟往东走,过了将军街路口,就到贯城河的西岸了。
陈家坝就在西岸,是一块不算特别宽敞的空地。在空地的尽头,有一座用砖砌成的拱形牌坊,牌坊上有几个显眼的大字:“织金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十八年(1929),曾先后毕业于贵阳警官学校和师范讲习所的王仲芳回到织金。由于此前织金只有小学而没有中学,这对于织金学子的继续深造极为不便,于是王仲芳四处奔走,筹集了三百多个大洋,于当年秋天创办了织金中学。
最初只开办一班,校址设在蔡家井坎上的一栋土砖房里。这栋房子是王季芳刚购置的,暂时借给织金中学使用。省教育厅派督学尹占清来织金中学视察,尹认为织金开办中学的条件不成熟,不允许再办下去。得不到省教育厅的同意,意味着毕业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毕业证书。虽然只是中学的毕业证书,可是对于当时的现实状况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文凭了。直到1930年,织金教育局长黄承恩与王仲芳一道,赴贵阳参加贵州省中学校长和教育局长联席会议时,与尹占清争论,最后省教育厅才答应成立织金中学。
到1940年前后,织金中学无论在师资上或是教育设施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进了校门,一条宽敞的大道顺河而下,河岸边绿树成荫,古树参天。而左手边,除了长长的围墙,还有一座颇为大气的朝门,朝门上方挂有一块匾额,上书“文腾书院”四个大字。
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击败水西安坤之后,清政府派流官到平远治理。此时,平远还未得到建府的批准,流官便在文腾书院这里修建了平远的第一个汉文化启蒙基地——“义学”。义学又称“蒙正义塾”,免费教育,学习的内容为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学算等。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李云龙扩建义学,并将义学改为“平阳书院”。所谓“平阳”,即指织金城。自从织金建城以来,织金古城即称“平阳城”,而非“平远城”。为什么织金古城要叫“平阳城”?很可能建城之前,这地方就叫“平阳”。当然,这只是猜测,现在已经找不到依据。所谓“书院”,即是读书与讲学的处所。由此,这个地方,除了供人读书外,又多了一个功能,就是凡有学问者,便可受邀请到这里来讲学。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州刘宗元再次修葺“平阳书院”,至此,平阳书院已经成为织金最重要的汉文化场所。这位刘宗元,不仅重视文化教育,也特别重视民生,颇得州人之喜爱,他调走之后,州人还为其塑像以纪念。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州周景益重修书院,并更名为“凤西书院”。
织金中学作文本
织金中学课本
咸丰、同治年间近二十年的平阳城保卫战中,书院被用来练兵、做饭,很多门窗和板壁都洞开了,甚至第一个院子里的南北两间房子,也被拆开来做练兵场。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陈昌言用丁宝桢从山东筹来的耕款四千两白银及州人所捐助的六百两白银修葺书院,又更名为“文腾书院”。
陈昌言更名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向他建言:“凤乃文明物也,西乃肃杀方也。院名‘凤西’,似未宜也。况西与兮,义别而音同。楚狂有歌,叠声,尤嫌也。”陈昌言认为,书院与“文浪北腾”邻近,又战争之后,兴文很重要,故而用“文腾”。
进入书院的大门,院子的左右两边,并没有建筑,可见在陈昌言修葺书院的时候,并没有重建练兵时拆除的这两栋侧房。不过在南面的空地后面,却多了一栋建筑,上面挂有一幅匾额,上书“徐公祠”。徐公是谁?三国时期的徐庶?不清楚。
院子前面,则是礼堂。礼堂前面,立有两块高大的石碑,一块是有关重修书院之事的,另一块是捐款者的功德碑。这两块石碑,50年代后,被县工会搬去做乒乓球桌面。登上台阶,进入礼堂,可以看到,礼堂的后壁上,有一幅孙中山的巨幅画像。画像的前面,就是讲台。自从建礼堂以来,礼堂就是书院讲学的地方。讲学的人在台上,听讲的人则在台下。这里变成织金中学以后,每有纪念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过了礼堂,就到了书院的后院。
后院要比前院宽大得多。左右两边长长的房子,是教学楼。正殿是一座二重檐楼房,楼下是学校的办公室及休息室,楼上则是乡下来读书的学生居住的地方。正殿的斜后方,还有两座小房,一个是男厕,一个是女厕。
民国元年(1912)3月,织金第一所公办新学——织金两级(高初)小学堂在文腾书院内成立,校长是黄承恩,参考日、英、美等国的教学方式,实行小学七年制,每周上课六天,每天上课六节。开设文、史、算学、体操、工艺等科目。黄承恩亲自担任体育教员,采用日本的体育教法,用打击乐器代替口令,击两下皮鼓表示立正,敲两下铜锣表示休息,转向、步伐及队形变化,都以击鼓鸣金指挥。
民国五年(1916)经织金县长吴树松向省公署写报告,在书院内设置了师范讲习所,负责人先后是杨厚昆和张正芳,教员是曾子玉、姜为舟、喻友山、梁竹清、肖明高等,学员有杨少松、喻钟山、刘平阶、杨从舟、刘勇山、王重辉、朱尧先、石光斗等。这些学员毕业后,或去小学教书,在下乡任教,或办私塾。1921年,织金师范讲习所停办。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两级小学搬迁到圣宫,这里成了织金中学。
进入织金中学读书,是要经过考试择优录取的。进入考场,只见一位监考老师坐在一张两米多高的高凳上,俯视着眼皮底下的考生,另一位监考老师,则四下走动,近距离观察每一位考生的动作。这一静一动、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的监考方法,任何一位考生想要作弊,根本不可能。试卷是密封的,考生要是拆开左上角折叠起来的密封号码或作弊,就会被立即赶出考场。
教学内容除了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常识等科目外,同样设有外语课程,共计十二种科目。值得一提的是作文课,不仅要学会用白话文写作,也要学会用古文写作。用古文写作,对于学习古汉语非常有用,不像现在,因为没有古文写作,有些大学毕业了,还读不通古文,更不要说小学生与中学生了。一个题目,一个内容,两种写法,这样的训练,也造就了那个时代学生的语文与写作水平,远远高出这个时代。
那个时代学校发的或到街上去买的作文本,与现在的大不同,一是在纸质上,那时用的是“白纸”,虽然没有宣纸好,但柔韧而耐久,历经百年,它也不变色不变脆,与当初无异。二是无方格,空白的,便于毛笔书写。其实那时也用钢笔与铅笔,不过都用于算学与英文书写等方面。作文用毛笔,更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国文老师也是用毛笔批改作文,一字一句地进行阅读与修改,最后写出评语与评分。平常给的评分,用“甲、乙、丙”等字来代替数字,“甲”一般代表九十分,“甲上”就表示为九十分以上的作文,而“甲下”则表示为九十分以下的作文。只有到考试的时候,才会写具体的分数。
当时的老师,书面上称“教师”,口头上称“先生”。抗日战争时期,省外大批教师流落到贵阳,织金中学也充实了部分外地“先生”。
来织金中学的这些教师,是织金中学的第八任校长邓厚麟跑去贵阳苦口婆心请来的。由于织金交通不便,且是县立中学,工资很低,没人愿意来,于是邓厚麟开出条件:由他个人出资,免费给外来的教师提供吃住。最后到来的外地教师有吴昌达、叶玉岩、华钦达、朱玉桢、张耀昌、徐仲良、陈绍肃、雍钦本、卢彬书、解公酬、肖仲平、唐和、林彪及教英语的林芳泉等。
织金中学学生作文
织金中学学生作文
林芳泉如本地的私塾先生一样,裤包里装着一把戒尺,只要学生念错了或是背不出单词,就会拿出来打手心。
这些外地教师的到来,不仅解决了织金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还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织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学生毕业,证书上除了盖县政府的大印外,还得拿到省城,盖上省教育厅的大印。
走出书院,继续沿河岸而下,不多远就到一座山门前了。
山门是用土青砖拱成的。走进山门,是一个院子。院东砌有一堵十字空心的砖墙,与贯城河相隔;院北一排三间的岑公祠;院西便是奎阁了。
岑公祠里住有一位老头和一位老奶。两老除了打扫寺庙里的卫生,还在岑公祠里卖小吃,如烙臭豆腐干等。住校的学生,也经常来光顾这里。
坐在这里,便能听到贯城河的流水声,还能看从岸边古树上伸进来的柳条在风中摆动。槐花开的季节,槐花洒得遍地都是,满院弥漫着清香。
登上十来步石阶,就进入了奎阁。
奎阁底层供奉着一个四只眼的人物,这就是仓颉塑像。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造字史官,中国象形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造字圣人”。
通过木梯登上二楼与三楼,可以看到文昌帝君与点斗魁星的神像。
正因为奎阁供奉着这三尊神像,所以,奎阁又叫文阁、仓圣阁、魁星楼。奎阁即奎星阁,奎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属北斗七星,汉代纬书《孝经援神记》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此后奎星演化为天上文官之首,主宰文运之神。织金奎阁原建在圣宫内,道光十八年(1838)迁于此。咸丰、同治战乱中,奎阁也遭到很大的破坏,绅士谌金寿筹款重修。
1974年拆除奎阁修建广播电视大楼的时候,从楼上搬下来一堆刻有文字的木板。这堆木板,其实是黄承宣所撰写的《织金县志》木刻板。工人们也不知道这些木板有何用处,便用来烧火取暖了。
老奎阁(夏崇武摄)
奎阁的后面,是两个并排的网球场,场中各立有两根木柱,装上网,便可以打网球了。这两个网球场,南面一个与书院相邻;北面的网球场,北端正中,砌有一个台子,台子中竖起一根旗杆,这就是织金中学的升旗台。
网球场的西面,有围墙与大门,走进去,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这里,就是民国时期的简师班。
60年代奎阁一带(何继坤摄)
简师班的全称叫“简易师范班”,成立于1946年前后。
简师班开办一年制和三年制各一班。一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和肄业生,三年制招收小学毕业生。课程设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物理、音乐、体操、美术工艺外,还有教材教法与心理学。来的学员,国家补助5角银元的书籍文具费。
那个时候的公办学校,收费是非常低的,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讲义费,织金中学与两级小学就是这样。而平民学校、民教馆招收学生,则是全免费的。
县长郭大树兼任简师班校长。
作为一位参加过抗日的军人,当了县长的郭大树,依然穿着一身军装。
1949年秋,郭大树再次回到20军,任第20军参谋长,12月26日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7军参谋处长、西北军区参议、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奎阁与蔡家井之间,是一块宽大的篮球场。篮球场的四周,全是杨柳树,环境非常舒适,特别是打过篮球之后,坐在柳树下休息,一阵河风吹来,疲惫感便消失了。
篮球场除了打球,更多的时候则用于“军训”。不论男学生与女学生,“童子军”们身穿统一服装与背包,佩戴肩章与胸章,衣领紧扣。男学生还须戴上船形帽,扎绑腿。
早操很早,天不亮就已经在球场里集合了。
教官黄德骥带着“童子军”走出学校,一边在大街上小跑,一边喊着口号:“一二三四”,每天如此。因而,被人们称为“晨呼队”。
黄德骥就是织金中学里的一名教官,他当兵转业。解放初期,工作组的人问他身份,他说他就是军统特务,还没等到拉去枪毙,就死在了牢里。
蔡家井坎上的砖瓦房,做过织金中学高中部的教室。这栋房子与城墙之间,原是一块空地,后来改成了另一个篮球场。由于政府把玉皇阁划归织金中学,就在这个篮球场的边上,砌了一道石梯子上城墙,通过下水关,不多远,就到玉皇阁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织金中学停办,书院部分被拆除。这里变成了织金县委的所在地。
县委的大门,也设在织金中学的校门处。县委大门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建筑,圆顶,钢筋焊接的大门,左右各有一间小屋,一看就是苏式的建筑。
县委办公大楼是在徐公祠与书院的所在地修建起来的,是一栋苏式的砖瓦结构建筑,共4层。楼板是木制的,刷上红漆,走在上面,咚咚作响,柔软而舒适,感觉真的不一般。
90年代初的时候,县委大楼的档头,还残留几间书院的房子,它们变成了县委家属住的地方。
像织金中学一样,过了大门,沿河走几步,就到广播电视局了。
织金出现电视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前只是做广播,此后几年便是转播电视与广播。因为织金广播电视局还未自制电视节目,所以写的新闻稿,也都只是文字性的。
80年代的县委大门(詹大方摄)
虽然一篇新闻稿件只是两元钱,在那个年代,一点也不算低了。
广播电视局的前面是一块宽敞的空坝,这块空坝,实际就是以前奎阁后面的网球场与篮球场的位置。空地的周围,有县委宾馆、县工会、档案馆及县委宿舍等建筑。
县委宾馆与工会的房子都是后来所建,是砖混结构的平房,只有档案馆的房子,是砖瓦结构,看起来像是以前的老建筑。
大约在2002年的时候,档案馆搬走了,这栋砖瓦结构的房子,变成了织金报社的办公房。
2010年,从重新桥到雨酒金桥的河西新沿河路建成了,路边重新修建的“凤西书院”与“奎阁”也已完成。尽管这两座建筑多处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的,规模、大小也大大缩水,但有总比没有好,毕竟,这个地方,与圣宫一样,是织金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