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传统手工业的继承与开发
一、织金早期的手工业历史概况
织金手工业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甚至可推到战国,据2008年的《贵州日报》报道,在织金县鸡场乡木底河东岸蔡家洞发现了战国青铜钺。
尽管青铜钺的出土并不能证明织金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青铜器的生产,但是通过《平远州志》等资料,则可以证明在在秦、汉之间,织金已经有了酒的生产,甚至或是夜郎古国酒的发源地和发明者。
在清典籍《竹枝词·锅圈仡佬》里,有这样一首:
作诗者注曰:“此种惟在平远州,其俗嗜饮尚鬼,有疾则延鬼师,以虎头一具,用五色绒装饰,置簸箕内祷之。亲死,侧置其尸,谓使其不知归路。其曰“锅圈”者,妇人以青布束乱发,肖其形也。”
据《平远州志》上谢琯所写的《新辟水西纪略》记载:“古仡佬蛮王把瑞踞于平远西南城外一里,故基犹存。男著短衣衫,出必披毯,女披大被,中通一孔,绣五色花纹于上,从头套下,扫地曰‘袍’。传至把慕蜡,男女好饮,饮未酩酊弗已。一卧数日方起,起而复饮。当是时其部下土目卢鹿者,乘醉弑夺。”文中所说的“平远西南城外一里”,即现在的小校厂一带,这个部落,正是“披袍仡佬”。蛮王把慕蜡被彝族卢鹿部落所灭之时,一种说法是在秦、汉之间,一种说法是在唐朝中叶,也就就是说,至少在唐朝时期,织金已经有酒了。如此狂饮,即使这个部落不生产酒,在其周边,也有酒生产了。从“传至把慕蜡,男女好饮”这句中可以看出,“披袍仡佬”学会了喝酒,还可能学会了生产酒,但他们不是发明者,发明酒的部落,很可能就是织金的另一个仡佬部落——“锅圈仡佬”。而据仡佬族古籍《九天大濮史录》记载,仡佬族发明了酒。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出来之前,我们可以推论,织金就是夜郎古国酒的发明地和产酒之乡。
《九天大濮史录》中还说,仡佬族发明了朱砂、酒、茶、焰火、铜、铁等。作为仡佬族主要的集居地之一的织金,不可能没有铜、铁、朱砂、酒、茶的生产,而且“惟在平远州,其俗嗜饮尚鬼,有疾则延鬼师”的锅圈仡佬,不可能没有法事必用的朱砂生产。织金茶树,满山遍野,四处皆有。在把瑞、把慕蜡时期,与披袍仡佬比邻而居的东山仡佬部落,实际上已经有了铁器生产和砂锅生产。织金煤水俱全,为砂锅与铁器加工提供了极佳的便利条件,最终使得东山部落成为了砂锅与铁器的生产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现在织金的“砂锅市”。为什么砂锅与铁炉所使用的风箱那么相似,就是因为它们是同一个地方设计出来的。所谓“焰火”的发明,其实就是取火方式。仡佬族祖先的取火方式,与中原一带的取火方式完全不同,他们是用火镰、火石、火草来取火。火镰即是用青铜或铁制成的,呈“U”形;火石是一种呈黑色或褐色的卵石;火草则是贵州到处都有的带绒毛的草。仡佬族发明的这种取火方式以及披袍仡佬的披毯习俗,一直沿用到织金民国时期的马帮,只不过,由披毯变成了披毡。毯由棉、毛织成,毡由兽毛织成。
由此可知,织金早期的手工业,不仅已经有了铜、铁、朱砂、砂锅、酒、茶的生产,还有了纺织技术。
二、清朝、民国到现当代织金手工业的过渡
康熙五年(1666)织金建立平远府城,大量的汉人移居织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乾隆元年(1736)川盐入黔道路开通,织金马帮大量兴起。这些马帮,驮着织金土特产,西走四川,东达广西、广东,然后运来食盐与百货。随着织金经济市场的活跃,外地商人和手艺人,也来到织金经商与做手艺。
咸丰三年(1853)后,各地少数民族纷纷起义,织金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卫城之战,百废待兴。同治十三年(1874),丁宝桢从山东拨款援助织金,大量外来人口,再一次迁移织金。
这些外来人口,以四川人、安顺人、江西人、两湖(湖南、湖北)人居多,其中也有手艺人,而且这些手艺人,大都技艺精湛,从而形成了多地域、多风格集为一体的织金手工业市场。
至民国时期,织金城内的手工业,已经多种多样,主要有:皮革业、银器加工业、砂陶生产、铁器加工、纺织业、豆腐业、烤酒业、裁缝业、机房业、小五金、制糖业、削皮业、建筑业、雕刻业、造纸业、石印业、竹木藤器加工、染布业、钟表修理等等。
在这些手工业中,从业人数多的,依然是较为传统的手工业,如纺织、豆腐生产、烤酒、打铁、做砂锅等几项。其中,又以纺织业从业人数最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家庭妇女都会纺纱织布。家庭作坊织的布,多为窄布,只有一尺五寸宽。
除了这几项,从事房建、造纸、家具、制糖、小吃、染布、榨油业的人也不少。而皮革、银器加工、机房、石印、修理等,相对而言从业人数要少一些。较为赚钱的行业,是皮革业、染布业与银器加工,当时就有一句俗语,排出了赚钱行业的名次:“一银二染三皮匠。”当时流通金银币,人们对金银饰物也特别爱好,做这一行加工的,大多集中在织金十字街,生意也特别好。
做纸火业的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南门城门洞外、中正街、小东门处。所谓纸火,即纸张与鞭炮。纸张有草纸、白纸,甚至也有宣纸、笔墨销售。但他们并不生产纸、墨,而是装裱字画、纸张与刻板印刷。刻板印刷一直保存到现在,不过是用来印刷冥纸。民国二十二年(1933)谌幼伯从日本进购了一台石印机,开设石印铺,随后刘忠信、白智明、易时中也相继搞起了石印业。易时中原来开的是纸火店,搞了石印,就叫“力行石印社”了,民国时期的很多期《织金报》就是在“力行石印社”印刷的。至于鞭炮,有的纸火店自己生产,有的则是到专做鞭炮的人家去进购来卖。彭占元家的纸火铺,就生产鞭炮、虚花、黄烟等,原料都是靠自己生产出来的,如雄黄、土硝、麻秆炭。土硝是用山洞里的霜粉熬制而成,麻秆炭则是用织金的麻秆烧制而成。土法生产的鞭炮没有现在的一些鞭炮威力大,却很安全,而虚花与黄烟,燃放时间长,货真价实。由于使用的是麻秆炭做引线,很少出现熄火现象。
织金的晶墨玉大理石雕刻工艺有平雕、浮雕、透雕、圆雕,其中,浮雕、透雕、圆雕三项,全国各地都有,而平雕工艺,在全国却是独一无二的。平雕在织金行内又称“雕焊工艺”,做出来的图案,就像是石头上天然生成的一样。织金雕焊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焊,另一种是彩焊。单色焊的,依靠雕刻的深浅来体现国画的浓淡效果,彩焊则多了色彩的变化。传统的织金石雕工艺品主要生产砚台、镇纸、笔筒与笔架,现在已经扩展到生产茶具、茶桌、屏风等方面。
织金的砂锅在清朝时称“平远锅”,远销安顺、贵阳、四川、湖南等地,原料主要是本地的白胶泥、煤渣、煤灰等,主要产地是大东门外的砂锅市。20世纪80年代前,赶场前的三天内,砂锅市的火炉,晚上就会烧红半边天,可见做砂锅的人有很多,而且都在门前做,路人随时可以观看其制作过程。其实做砂锅的不仅仅是做砂锅,还有鼎罐、药罐、烙锅、水缸、灶壳等。用砂锅、鼎罐炖鸡鸭肉、煮豆等,味鲜而不易变味,用砂药罐煎药,药效好,用水缸装水,久而清澈不腐。正因为砂锅有很多好处,直到现在,砂锅依然还在生产。
民国时候,织金还有一个特殊的行业,就是枪支制造。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县从事枪支生产的人有100多人,他们用手钻、老虎钳等简单工具,生产四板枪、火药枪、毛瑟枪、单身枪、汉阳枪等,每天生产枪支约20支。县城里生产枪支的人,主要集中在九队头、南城门外、十字街几处,最有名的是“王炮匠”。“王炮匠”是四川人,技术精到。传说王佐县长的文明棍就是他制作的,很可能是一把枪。1938年的时候,抗日战争吃紧,织金的枪支制造者,被送走进了兵工厂,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除了家庭作坊,清末与民国时期,县城内也先后有了几家工厂。
织金城内最早的工厂,是黄承恩创办的。黄承恩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字德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留学,成为贵州清末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毕业后,从日本进购了四台织布机,带回家乡织金开办织布厂。此外,还在外请技术人员来织金指导开办印染业;购置大片桑林,开办养蚕缫丝业。黄承恩,无疑问算得上是织金现代工业的先驱者。
织金城内的第二家工厂,是谌幼伯创办的“平民工厂”(后改为民生工厂)。谌幼伯,字志能,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在任县建设局长期间,创办了这家官办工厂,目的是为了扩大就业,增加平民的收入,并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搞规模化纺织生产,为了保证纺织原料供给,他创建了“桑园”,种植大量的桑树,还请来技术专家,在“桑园”的木楼里培训桑树及树木栽培技术。
第三家是创办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绍兴木工厂”,厂房设于西门,投资大洋110000元,有男工13人,年生产家具723件,经理胡享镜。
在织金各乡镇,还有多家大型一点的铅锌矿厂、炼铁厂、陶瓷厂、造纸厂、木工厂等。
20世纪50年代后,取消私营,成立合作社,织金所有的手工业者,甚至于没有任何技术的城镇居民,也都进入合作社搞集体作业。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像雨后春等般诞生。80年代前后,这些合作社纷纷倒闭。
集体经济再次回归自由经济的时候,这时人们才发现,很多传统的经典手艺没有了,产品做工与质量下降了,甚至家传了多年的工具,也失去了。方三爷家重新开的糕点店,糕点与月饼,不再那么品种多样,不再那么味道鲜美;很多织金的名小吃,不见了踪影;雕刻精美的床、桌、椅、门窗,变成了直来直去几块木料的简单安装……随后,用化肥代替了农家肥,用饲料代替了粮食,用糖精代替了白糖,用生长剂代替了豆芽草等等,与人的身体打交道的,不再是天然食物,而是化学药品。
三、传统手工业的淘汰与开发
织金传统的手工业虽然多种多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的传统手工业得到保留并继续发展,而有的传统手工业则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得到保留并在继续发展的传统手工业,主要有这样几种:石雕、砂陶业、烤酒业、茶叶、豆腐业、民族蜡染与刺绣、金银铜器加工等
石雕:织金是贵州有名的雕刻之乡,尤其是晶墨玉平雕雕焊工艺,可谓是天下独步。从事石雕工艺的艺人也很多、技艺好、晶墨玉储藏量大,有了这样的优势,的确应当加大其发展力度。因此,在此方面就应当注重织金雕刻之乡的在外形象,近几年来在沿河路搞的“文化长廊”,雕刻之差,技术之劣,的确令人感叹。尽管它不是织金人雕刻的,但立在织金,就有损织金形象。
砂锅:织金砂锅的优势,在上节已经讲过,正因为有了这些优势,传统砂锅的生产,经久不衰。但是,随着近十年来织金煤价的飞涨,依靠煤为原料、燃料的砂锅,价钱也越来越高,正在失去竞争力。生产者赚不到钱,百姓又买不起,以实用而颇得民心的砂锅,是不是会远离百姓生活而成为花架上的摆设?
烤酒:烤酒是织金最古老的手工业之一,甚至织金还是夜郎古国酒的发明地与酒乡,至今,以那的夹缸酒、茶店的刺梨酒,就有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与品位。作为一个夜郎古国酒乡,就更应当打好这一品牌。
茶叶:茶叶生产也是织金最古老的手工业之一。织金茶树满山遍野,到处都是,而且质量优良,民国时候,织金城内还有专门的茶树园。织金的茶叶品类,据我所知有原茶与苦丁茶,苦丁茶苦而甘甜,去火生津,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在工艺上、宣传上等方面下点功夫,“夜郎茶乡”这块牌子还是有望的。
豆腐业:织金豆腐与豆腐干原都用井泉制作,用炭火烘烤,味美而色彩诱人。二十年前有亲戚运到贵阳去卖,销量很好。但是现在已经不用井泉,岗炭也贵,怕是已经失去了优势,仅供城内生活所用而已。
民族蜡染、刺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逢到赶场天,织金城门洞一带,便摆满了靛青与蜡销售。靛青装在大木桶销售,木桶有的高度与口面直径都在一米以上,摆了一条街,看起来颇为壮观。来卖靛青的人,以及来赶场的农村人,也都是穿着蜡染的衣裤,有棉的,也有麻布的。更美的还是女人身上穿的蜡染、刺绣衣服。不过,现在逢到赶场天,农村人来赶场,很少看到穿民族服装的了,染布用的靛青与蜡,也不见了踪影。虽然现在逢到跳花坡,还能见到丰富多彩的苗家服装,但平常却很少见到了。
金银铜器加工:织金传统的金银器作坊加工已经不见了,换成了金店里的制作。铜器的加工现在织金城里还剩下一二家,也主要是加工一些铜烟杆之类。
正在消失与已经消失的织金传统手工业有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了;二个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第三个方面是,产品落后被淘汰,如石印业、造纸业、钟表修理业。
就第一方面来说,生产方式落后,并不代表产品就会落后,如织金石艺中的雕焊工艺,用再好的机器也代替不了。正因为现在石雕中运用了机器代替人手,一些不懂得绘画与书法的人,也进入了雕刻行业,如织金的“文化长廊”,就是这样的结果,雕出来的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深浅变化,没有笔画交代,看起来就是眉毛胡子混一团,谁看得出它是什么字?凡是艺术的东西,如果用机器代替了,顶多只能算工艺品,而不能称为艺术品。正如化肥代替了农家肥,饲料代替了天然植物一样,农作物是增长了,家禽是长快了,但是营养却下降了,甚至还有害于身体。
作为第二方面的人为原因,如20世纪60年代前后,取消私营,搞集体合作社,个体作坊的生产工具,都交到合作社里去搞短平快的生产,不能合作的,技术复杂的就取消了,等到重新回归自由市场经济的时候,很多优秀的手工业,已经在这次运动中消失了。想去找回来,懂的人已经走了。
织金现在正走向消失的手工业有:
铁器生产:打铁业也是织金较古老的手工业之一。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织金的农业生产,依然是罪人力和牛耕来完成,大量的农铁产品还有着长久的交易市场。另一方面,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品,也离不开铁制工具。如此的市场需要,织金的铁器生产,怎么会正在走向消失呢?实际到市场上走一走就知道,如今织金的打铁人家已经不多,以前热闹的铁业市场已经没有了。偶尔见一二个铁器摊,问之,价钱却高得吓人。再到外地人的杂货铺一问,虽然铁器产品都是从四川进购的,价钱却还能接受。从外省进货就多了运费,何以本地的铁器要贵得多呢?原来,随着织金的煤价越来越高,依靠煤为主要燃料的织金传统铁器业,已经难以支撑了。织金作为一个产煤大县,出现这样的事,不怪也怪。
传统中式建筑:现在如果要修建一栋青瓦盖木板壁的中式建筑,还是有人能做到的,但是要叫他们做出一栋更好一些的庙宇或是朝门出来,还是有些困难。这些人大多在七十岁上下了,等到他们走了后,能做木瓦房的人,怕是没有了。
小五金加工:织金的小五金手艺,是在民国时期由四川和安顺传过来的。因为所做的活路越来越少,做这一行的手艺人也大多离开了,这样也就必然走向消失。这一行其实也有重要的一面,就是很多传统工具以及生产用品,要靠这些人,没有了这样的人员,就会失去设计与制作者,比如说“炒米糖开水”的水壶、现在生产竹荪时用到的漏斗等。
已经消失的传统手工业有:
织布业:织金传统的织布业有棉布纺织与麻布纺织。棉布纺织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意义,但是麻布纺织却有它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稀少。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兴起,集制作观赏与麻布衣服销售为一体,再加上样式上的开发,是有其价值的。
传统染布业:传统的染布业在织金城里已经绝迹,但是在民国时期,织金城里的染布作坊相当多,主要集中在西前街、财神庙下面、挑水巷等处。最出名的染布人家,有曹家、彭家、陈家、周家、李家等。当然,最多的是西前街,当时有一个“五门五匠”之说:“大东门的沙锅匠,小东门的酒匠,北门的石匠,南门的铁匠,西门的染匠。”
染布的人家,都有很多大小缸子,大的足有三四米直径,小的则有一二米。有的人家把大缸放于地上,有的人家则把大缸埋入地下。染布的过程,先是在染缸中放入水,加入土靛,再加入适量的辅料,调成青蓝二色及深浅不同的染水。白布在放入染缸前,先放入清水中浸泡,然后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先染一道晒干后再次浸染,如此反复,浸染的次数也因布料色彩的深浅需要而有所不同。色到位后,用竹竿将浸染好的布料从染缸中挑起,搭在染缸上滤水,然后拧干、晾晒。待染布干透后,放入清水中反复漂洗,然后取出,放上一块羊角一样的巨大石块,人站上羊角上左右踩动,把布匹压平、拉伸,晾晒刮平即成。
如果染床单、被面这类大块的布匹,要染出花纹出来,就多了一道工序,叫“扎花”或叫“扎染”。
根据所需要的花纹与样式不同,就会在布料不同的位置上,把布折叠起来,形成不同的花朵,然后用线缝起扎紧,一块布上就形成许多“疙瘩花”。染色之后,把线拆开,一块带花纹的床单也就出来了。
这就是传统制作出来的“青花土布”,如果与旅游挂钩的话,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会吸引不少的看客。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染布,用的染料都来自天然植物,不仅好看,耐磨,而且穿在身上非常舒适,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不像现在的染料,用的是化学药品,是有毒害的。让人既能观赏传统染布过程,又有天然植物染布出售,相信会吸引不少的买家,这对于古城开发,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传统汉人刺绣:织金汉人刺绣不同于少数民族的刺绣。因织金汉人多来自于四川、湖南、江西、浙江一带,刺绣就集蜀绣、湘绣、苏绣三大绣为一体,用针工整,平齐光亮,色彩鲜丽。多以牡丹、喜鹊、山水、金鱼为图案,显得喜庆,多绣于被面、枕套、衣、鞋之上,有时,还制作成寿匾,作为礼物送人。织金刺绣一直流行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特别是逢到结婚嫁娶,女方家就会做上几年的刺绣,待女儿出嫁时所用。
传统服装制作:织金传统的服装,多为手工针线制作,纽扣也是用布条盘成。清朝时期,男女皆内穿短衣长裤,外套青、蓝、白色长衫,对襟式,纽扣位于右侧。男士长衫,长及鞋口;女士长衫,长及膝部,且多饰有花边与花纹,有的还装饰上刺绣。民国时候,男士亦多对襟长衫,头戴礼帽;年轻女士上身穿白色对襟长袖短衣,下身穿青色长裙,或旗袍,或旗袍上套青花短袖上衣。中年妇女,则多对襟长衫。
传统手工鞋:织金传统的手工制鞋有两类,一为草鞋,一为布鞋。草鞋是用稻秆编制成的,虽然不耐用,但雪天和雨天能防滑,而且价钱较便宜,多为农村人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织金还有人做草鞋卖。布鞋鞋帮用布壳手工制作,鞋口宽大。所谓“布壳”,即用布匹上浆(多为麦面浆),多层粘贴晒干剪裁制成。鞋底亦用多层布叠加,中间还要加上笋叶,以防水,鞋底也因此变硬。然后一针一针纳成,这样做成的鞋,织金人叫“毛底鞋”。如果鞋帮里面加入棉花,这时就叫做“棉鞋”了。如果是妇女穿的毛边鞋,往往还要绣上花,这又成了“绣花鞋”。民国时候,有的人还要拿布鞋到皮革店去,加上牛皮与小斗篷钉,就成了半皮半布的鞋。到了80年代后,有了用胶制成的鞋底,买来后,在胶底上加上一层白边布垫,连上鞋帮,这样的鞋,就是“白边鞋”。织金还有一种鞋,叫“小脚鞋”。“小脚鞋”即“三寸金莲”所穿的鞋,织金在清朝、民国时期的农村很流行,到90年代前后,还见有人穿。“小脚鞋”多做成绣花鞋,装饰美观。
传统竹、藤编织:现在市场上还卖有用竹子编织的竹筐、背箩等工具,而用竹、藤来做成竹床、竹柜、竹桌、竹椅、藤椅、簾帽、藤帽、篾帽等的工艺已经不见了。80年代前,还有人用竹子来做成油纸伞。
传统木雕:我们看看那些遗留下来的老窗花、雕花床、雕花桌椅,就知道以前的雕花匠是多么技艺精湛。传说民国时期,织金最有名的雕匠,是李雕匠与谢雕匠,织金很多寺庙与民房的门窗,就出自他们之手,而现在去看看一些重新修葺的寺庙,远观都不行,近看就不用说了。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古城,古城还真的古不起来。
传统餐饮业:传统餐饮业主要指各种传统名小吃、手工面、手工粉条、茶馆等。现在织金的名小吃,除了荞凉粉外,其它的并不怎么样。织金传统的名小吃有很多,如粢糕、凉糕、甑甑糕、泡疙、炒米糖开水等等,如果能得到挖掘与开发,配上织金古城开发,织金古城也才色香味俱全。
传统的手工面,观其生产过程就是一道美味,更别说吃了。餐桌上吃完一道菜,才上第二道菜,每吃完一道菜,就要洗涮碗筷一次,集卫生、节约、品味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传统粉条用井泉制作,加天然作料生产,色泽洁白、柔软滑爽,吃之味美,是现在的机器粉条比不了的。
传统的茶室与茶楼,一边品茶,一边听说书,价不高而能享受文化大餐,比起现在的茶馆来说,二者相差太远。
传统灯笼制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实用性灯笼,一类为艺术类灯笼。实用性灯笼用于夜晚出行照明,制作简单,小巧而便于携带,产品有“马脚杆灯笼”和“猪粑粑灯笼”。“马脚杆灯笼”用竹条、窗纸加一块小木板做成,手提式;“猪粑粑灯笼”亦是用竹条、窗纸加一块小木板做成,但可折叠,更便于携带。艺术类灯笼多在节日挂出,有钱的人家则天天都挂在朝门上。很多是自己设计制作,自己不会制作的,或没时间制作的,就请制作高手加上自己的想法来做,因而,逢到节日,各家挂出的灯笼都有所不同。艺术类灯笼多由木、竹、纸三种材料做成,制作样式与雕花,各显神通。过大年的时候,大家还要来个灯笼比美大赛,更是让你看得眼花缭乱。在这些灯笼中,最让孩子们神奇的,是会转动又不停地变换图案的“走马灯笼”。而现在的灯笼,从街上买来,千篇一律,没有一点艺术味。
食品加工:传统的豆芽生产,是在松树林里找来豆芽草与黄豆一起浸泡。豆芽草是什么东西?其实与伸筋草一样,能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它既能催长豆芽,于人的身体更有益处;传统渣豆豉,与一般豆豉的生产区别是,封坛口的时候,用豆渣封口,豆渣水慢慢滴落进豆子中,而形成一种新的豆豉味,这样做出来的豆豉粑,味道特别鲜香,与一般的豆豉粑有很大的不同,可惜现在无人再做。
从这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织金传统手工业看,它们多数是不该失去的,因为不管是在用的、吃的或是穿的方面,它们既注重技艺与文化,更注重质量与天然。让人看起美观,让人穿起放心,让人吃起安全,这恰恰正是现代人所丢失的东西。挖掘、整理、发展优良的传统手工业,对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