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小校场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230字

小校场

西灵山南面山脚到关帝庙之间是块坝子,宽阔、平缓。

坝子里长有很多翠竹。

清晨的白雾薄薄的,柔柔的,浮动的竹林像是要漂起来。

从竹林里走出几个放牧的孩子。鸟鸣在竹林及桃李花中婉转。其中一个孩子摘下一片木叶,衔在嘴里,开始与鸟对起歌来。其他的孩子见状,也摘下叶片,跟着鸟儿一起欢唱。

木叶声惊走了薄雾,迎来了一片阳光。

这时已经有几个妇人从水潭处背来了水。阳光便在水桶里波光粼粼。

这些妇人的穿着看起来有些怪,衣服和裙子似乎很大。其实她们穿的衣服叫“被”,是用羊毛织成的,上面还绣着五彩花纹。不过制作成衣服的方式很简单,把羊毛毯从中间剪个洞,从头上套下来,呈前短后长就成。裙子也用羊毛制成,因为无折叠,看起来就像一只倒立的水桶。

她们走进竹林,进入一座大竹院。

所谓竹院,围墙及里面所有的房子都是竹子建成的,房顶搭草盖。院子宽大,房屋宽敞,虽然简陋,却非一般人家。

原来,这里正是古仡佬王把瑞的住所,王位传至把慕蜡的时候,已经到唐朝中期了。

院子里聚集了很多男女。女的穿被,头上的长发盘于耳旁,如云;男的穿无袖短衫,外披长袍(也是用羊毛织成的毯子),长发则旋于头顶,如螺状。

女人手拿笠帽;男人持长枪,腰间系皮包,包外插短刀,肩上挂彀弩。

男人中出来一位老者,手持三块竹片,高高掷于地上,连掷六次,然后翻开《通卦史》及《鬼兵》古籍查阅。书中的阴阳八卦,与汉易相近,文字却大异,多呈方形,结构复杂。老者看之良久,脸色大变,道:凶,血光之兆!

把慕蜡哈哈大笑:“不妨!”

把慕蜡身经百战,勇猛过人,自然不把这一卦看在眼里。在贵州大部分仡佬部落相继被云南来的彝族部落击败之后,这里还能保一方平安,足见此处仡佬族人的骁勇善战。这也得益于这里的人从小便跃马横戈,年稍长则如老鹰般桀骜不驯的性格。

这一天正是仡佬族的“普伙”日。“普”即仡佬的称呼;“伙”为祭祀先灵。只要逢到这一天,仡佬族人不仅要捕来野牛野马祭告,还要用一颗“人头鬼”来祭奠。所谓“人头鬼”,即指人头,人头来自战俘或从他族盗取的年轻、聪慧而又俊美的男子。

不过由于几年没有发生战争,也没有去盗取“人头鬼”,这一年的“普伙”日,只能选用野生动物了。

老者戴上虎头面具,开始做起法事,嘴里念念有词。

女人们随之踏歌,男人们随之舞蹈。

音乐响起,有翠笛,有芦笙,有喇叭,有号角等,热闹非凡。

歌舞罢,把慕蜡叫声上酒,竹院里便摆了十来口大缸,里面都装满了酒。生好煤火,放上大口砂锅,温起酒来。随后,男人女人们便饮起酒来。

原来,这里正是锅圈仡佬部落。他们发明了酒,不仅家家户户都生产酒,男男女女都特别能饮酒。尤其是部落首领把慕蜡,更是好酒如命,可以一饮数日,一睡数日,醒后复饮。

凡逢“普伙”日,饮的都是“夹缸酒”。“夹缸酒”以糯米为原料做成,不仅特别讲究水质,用井水而不用河水,而且生产工序也相当复杂。

“夹缸酒”的口感也非常特殊,饮之清淡甜香,感觉不出酒度。几杯下肚,人便开始漂浮,要是多饮了几杯,便醉得走不动了。

把慕蜡及族人们这一场饮酒,直饮到第二天,才沉沉睡去。这一睡不得两天三天,把慕蜡是醒不来了。

是夜,一支军队悄悄摸进竹林,一阵喊杀声之后,随后一片火光,烧了竹院,也烧了竹林。

这支摸进来的军队,正是“汉阳东山部落”。汉阳东山部落居卜牛河东岸,踞织金街、东山、织金关、桂果等地。这些地方,原属打铁仡佬、打牙仡佬、披袍仡佬的世居之地,被彝族卢鹿部土目阿扯占领,这些仡佬部落的人,就逃到了卜牛河西岸,投靠锅圈仡佬部落,隔河与汉阳东山部落对峙。

经过数年的战争,不分胜负。聪明的阿扯改变了策略,假意与锅圈仡佬和好,战事也平息了几年。而阿扯一直在等的,就是把慕蜡完全失去防备意识。

土目阿扯占领河西以后,见卜牛河两岸地势低平,故把这里称为“平原”或“平阳”,并在河西修筑土目住宅,一直传到贵州宣慰使安万铨的手中。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二十三日,明朝大军攻破织金关后,直扑卜牛河,卜牛河两岸人与房屋尽毁。

康熙五年(1666)清政府在卜牛河两岸建平阳城。

此时的西灵山到关帝庙之间,已成为一片荒芜之地。据《平远州志》上谢琯所写的《新辟水西纪略》记载:“古仡佬蛮王把瑞踞于平远西南城外一里,故基犹存。”谢琯即谢应祥之子。谢应祥是平阳老户,住于白马山下,吴三桂剿水西时,他主动当了向导,还凭自己在水西的关系,救吴三桂于果永底。谢琯能文能武,自小生活在平阳一带,自然熟知平阳旧事,其说法应当是可靠的。

平远府军人把蛮王故地整修后,建成一块练兵的场地,称“小校场”,这名字一直用到现在。

但到民国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练兵场,而是一块庄稼地。

抗日英雄王永锡,最初就是安葬在这里。

由于土地肥沃,庄稼长势就好,最出名的要数这里的白萝卜。

外地的马帮来到织金,回去的时候,除了带上生漆、杜仲、薏仁米、天麻等织金土特产外,也不会忘记带上几袋“小校场”的白萝卜。织金人在大街上买白萝卜,也不会忘记问一声:“是不是小校场的?”

这里也风景优美,几株高高的老树绿荫之中,有两三处板壁房。

小校场背后的山顶上,耸立着一块怪石,形似半边扇子,人称“半扇门”。

其实,它看起来更像是蛮王头上戴的王冠,仡佬王选址于半扇门山下,也就不奇怪。

虽然蛮王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但仡佬族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依然在现代的生活中找到点点滴滴。如“陀螺”这东西,织金人都叫它“仡螺”(读音:疙啰),20世纪90年代前的人们,要玩仡螺,都是去找茶树来加工。仡佬人还真不只发明了朱砂、酒、焰火、铜、铁和茶叶,还创造了很多生活乐趣。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