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路
过了回龙桥,就到沿河路了。
沿河路分为三段:太平桥到回龙桥是一段,简称南段;回龙桥到月华桥是一段,简称中段;月华桥到下水关是一段,简称北段。
南段实际由两条路交叉而来,一条是由太平桥沿河而来的路,一条是从丁宫祠对面分支而来的路。沿河而来的路边人家,大多加工豆腐,因为取水方便。70年代以前的河水,都可以直接取来饮用。这里的人家挑水,下河去就行,用不着跑到回龙潭或回龙桥下的水井去取。做豆腐用的水,也是河水。
做豆腐的人家,有的也烙臭豆腐干卖。
烙锅店也都设置在前屋,食客便可以一边看河流,一边慢慢品味织金的臭豆腐。
1957年的贯城河岸,右边为回龙桥
织金的臭豆腐生产,离不开稻秆,豆腐自然发酵而成。烙具为圆形,边高寸许,边内低,中间略高,用织金黏土烧制而成。吃的时候,把烙锅置于煤火上,在锅中倒入生菜油,然后把十来厘米宽、一厘米厚的臭豆腐一块块平放于烙锅上烙。由于粘土制成的烙锅比金属锅传热慢,烙出来的臭豆腐才会透里,味道也才更好。待臭豆腐底面烙得差不多后,再翻面来烙,并用小铲把臭豆腐切成小块。根据各人的喜好,可以吃生(不熟)一点的,也可以吃熟透了的,甚至是烙干了的。当然,要吃得舒服,离不开一碟好的辣子面,辣子面里放入花椒、盐、味精,又辣又麻,才更有味道。
在太平桥与回龙桥之间的河岸边,有一大一小的两架水碾。小的与其它地方的水碾一样大,大的却大出了近一倍。
小水碾与大水碾,都是属于黄少山家的。
河岸做豆腐人家(罗耀山速写)
2011年,贯城河边残存的老树
大水碾碾米不仅速度快,碾的米也多,生意也就更为红火。
50年代后,大小水碾都归了粮食局,粮食局的米,也是拿到这里来碾。一段时间后,这地方建起了一栋石墙房,里面常常会传出敲打铁皮的声音出来。原来这里变成了小五金合作社。后来的人们,便跟着在沿河边上建起了房子,一直到回龙桥处。
丁宫祠对面的这条路,两边原是青瓦盖的木板房,50年代在路口边上,多了一家“新华相馆”。
新华相馆不是个人的,而是合作社的产物。门面向着朝阳街,侧面则临通向回龙桥的路。除了进门处是一间接待来客的房子外,剩余的就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栽有花草,也有过道,院子北面用瓦盖着的墙上,画有一幅大画,画面中或亭院,或海南椰子树风光,没有太大的变化。
到了春节的时候,这里才会热闹一点,平常则很少有人进来照相。
沿河路中段,也有一架水碾。这架水碾不大不小,中等。与南段的水碾一样,水道取于岩石之间。要碾米的时候,闸门一开,水碾就运动起来;闸门一关,水道就断了,水碾也不动了。这个水碾也是黄家的,但不是黄少山家,而是黄承恩家。
70年代前后的月华桥,后面是酒厂与斗姥阁建筑群
1972年的月华桥
中段除了看水碾,还有三景可观:一是曾家河边的白果树(银杏树);二是白果树到回龙桥之间的荞凉粉摊;三是狐狸山上的斗姆阁。
曾家临河的白果树,枝叶繁茂,树冠由岸边直接伸到河流之上,又映在河流里,更增添了清澈的贯城河的幽深。
其实河岸也不只曾家的白果树,绿荫之下,回龙桥边一个接一个的白纱帐,又是另一番风景。
每一个白纱帐,都像是一间洁白的小屋。走进里面,有客人坐的小凳,有长长的案板与水桶。案板上,摆放着大碗、小碗、碟盘、荞凉粉以及姜、葱、蒜、炒豆、皮蛋等作料。客人一边品尝,一边听流水之声,还可一边观白纱帐外朦胧的风景。轻风吹拂,纱帐曼舞,颇得情趣。
月华桥保存完好,是织金城中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也即建平远府衙门的前三年,建平阳城的前四年。建成之日,月光明媚,故名月华桥。
传说,在建月华桥之前,原址就有一座桥,叫“奢香桥”。这座桥存在与否,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但是在桥的西面,也就是黄土坡脚,至少在明朝末,已经形成了村落或是街道,明末屯军的后人以及从四川逃难来的黄氏家族,就生活在黄土坡一带,“将军第”的家人,则是随吴三桂的清军来到这里的。
民国时候,在月华桥东头,有位妇女经常在此卖甑甑糕。
60年代的贯城河边拍照
做甑甑糕主要的用具是一个土砂鼎罐、一个大甑子、一笼砂灶和数个竹筒。鼎罐宽大,个头高,正好放下甑子;竹筒的三分之一处,正是竹节,竹节片上,烙有数个小眼子,竹筒就如同一个个的小甑子。在竹筒里放入制好的米面、糖料,置于大甑子里蒸。鼎罐保温好,气流大,一次就能蒸好十来个甑甑糕。
即使来买甑甑糕的人多,也不愁蒸不出来。刚拿走几个,后面的也很快就蒸好。
买的人,有的是过路的,有的是到河边闲逛的。织金中学离此不远,学生也经常过来买。
从月华桥往下二十来步,沿河路上多了一座石拱桥。
这座石拱桥有个特别的名字,叫“雨洒金桥”。
雨洒金桥建于何时,无史料记载。
桥下便是凉江河。凉江河是指从双潭出水到贯城河交汇的这一段。因为河流不是太大,石拱桥也就不是太大。
雨洒金桥的名字却是诗情画意的。
雨洒金桥桥头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茂密的柳枝就像瀑布一般悬挂在拱桥之上。这棵树在织金城很有名,在十大树中排名第七。由于凉江河的水与贯城河的水交汇,产生激流,卷起的水汽在柳枝上凝固,变成水珠滴落在石拱桥上,无论春夏,无论阴晴,石桥都如罩在烟雨之中一样。
这是有关雨洒金桥名字由来的传说,其实,还有其它传说:
雨洒金桥是一座用织金晶墨玉砌成的石拱桥,由于长年踩踏,变得光滑透亮。逢太阳光照射之时,光滑的晶墨玉上,便会冒出粒粒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雨水滴落在桥上一样,雨洒金桥因而得名。
过了雨洒金桥,人家户更少了,多见田土与河岸边的古树。快到下水关城墙的时候,一条石阶路,向密林中的龟山顶而去。
50年代的迎祥寺(玉皇阁)
快到山顶,一座宏大的古建筑群就出现在眼前。
这里就是迎祥寺,也称玉皇阁。
迎祥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707),前面是观音阁,后面是前殿、后殿、左右禅房等,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织金较大的建筑群之一。观音阁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左右两厢是十二圆觉塑像;后殿则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中国诸神像。
迎祥寺以道教为主,辅以佛教,因主祀玉皇,所以人们多称迎祥寺为玉皇阁。
清代时期,在迎祥寺的西北角,建有火药局。建城之初,平远驻军手持的虽然只是冷兵器,但守城的大炮,离不开火药的生产。
迎祥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在民国十七年(1928)。因庙宇宽敞,一部分房屋用来做粮仓。从西面而来的城墙,绕过迎祥寺的北面与东面,在织金中学读书的学生,经常从下水关处登上城墙,步行到迎祥寺来游玩。
站在观音阁楼上,就能俯瞰全城,由南蜿蜒而来的贯城河,在古树绿荫的簇拥中,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金丝带,绕过斗姆阁、书院、奎阁来到龟山脚下,穿过下水关出城而去。
1951年拆除城墙,动到了下水关的基石。60年代时一位孕女从桥上走过,桥便塌了。重新修的桥,有人叫它“重新桥”,也有人叫它“童生桥”。
70年代,走进迎祥寺,还能见到完好的红墙黑柱,人就仿佛置身于豪华的宫殿一般,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