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南林古寺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147字

南林古寺

当一群又一群的白鹭从水田间和清溪边被洗衣女轻盈的脚步声惊起的时候,清脆悠长的铜钟之声也从南林古寺里撞击了出来。而轻浮在田野里和寺庙上的晨雾,也缓缓地散开了。

南林寺又称炎帝庙、火神庙,始建于建城之初,兵民共建,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坐北朝南,背靠城墙,前临宽阔的水田及四方井流出来环绕古寺的溪流,景色宜人。

站在溪岸或是水田之中看南林寺,山门、戏楼、大殿,顺势而上,一层高过一层,颇显壮观。围墙之内,古树参天,更有幽深之感。

其实,织金南林寺建于城外,且坐北朝南,是有其深意的。这与织金的山水走势及易经原理紧紧相扣,正如建财神庙的道理一样。始建南林寺时,它就作为保护平远古城的一道屏障,因为炎帝庙或是火神庙在易象中都为火,卜牛河由南而来,南为离为火,破了先天火位,有南林寺面南而坐护城,佑城安康。

由南林巷徒步来到水田边上,登上几步石阶,就到了山门前。山门高大,石拱结构。两扇厚重的大门之上,塑有一对三四十公分大的木雕龙头,龙鼻上还各挂一只大铜环,其气势令人肃然起敬。

进入了山门,就进入了戏楼。原来山门与戏楼,是合在一起建造的两栋建筑,颇为奇特。

戏楼是木瓦结构,两层,瓦盖四角夸张似地拉长与上翘,明显是水西风格。宽敞的一楼。东西长,南北略短。东西两面有木雕窗户,北面进出处,则是雕花的门带窗。

二楼面北处是戏楼,以便在大殿处观戏。东西两壁有五合雕花窗,东壁雕花窗额枋上雕有花瓶、花鸟等图案;西壁雕花窗额枋上则雕着古松、牌楼、仙人等图画。南面是戏楼后台,与东西两道走廊相连,是演戏的时候演员们化装与换衣的地方。

南林寺的戏楼,除了平常演一般戏曲、戏剧之外,逢到织金有大的旱灾或是水灾之时,大戏大多就会在城隍庙或在这里上演。

大戏不同于一般的戏曲表演,先要上山追尸骨,追得尸骨后要组合成人形,然后在戏楼上设立“寒灵堂”。做法事、念经、演唱,一做就是几天几夜,以求风调雨顺。

过了戏楼,路的两边,有两棵粗大的银杏树。这两棵银杏,名气很大,仅次于曾家的那棵银杏树,不得几个人牵手,是合抱不完的。显然这两棵银杏树的年龄,比建南林寺的时间还长,很可能是建南林寺的时候,从它处移来的大树。

到了秋天,金黄色的树叶与果实,在树枝上熠熠生辉。到了深秋,只要逢到风雨,又会落得地面一片金黄。这个时候王家小院里的孩子们,就会来此捡拾银杏果。守寺的幺姑奶——王家小院里的孩子们都这么称呼她,任由孩子们从地上拾起一粒粒快乐。

幺姑奶半路出家,领着女儿在寺里生活。

随着岁月的增长,女儿渐渐地由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个子高大,美丽端庄,特别是那双眼睛,清澈、透亮,就像南林寺前面的那一湾清流,没有任何的尘埃。

因为没有接触尘世,也不懂得尘世,女儿也出家成了南林寺里的行教小和尚。所谓行教和尚,就是可以披长发,穿白襟衣服,并可以生儿育女。

自从出了家,小和尚没再与母亲同住,独自一人住进了戏楼的后台里。

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随之也进寺当起了行教和尚。这位男子叫马题元,进寺前无所事事,曾经与一位姓熊的女人结婚,离婚后经常来南林寺吃素、念经,进寺当和尚也就顺顺当当。

马和尚也住进戏楼后面的一间屋子里,与小和尚的房间只隔着一层木板。

深秋到了,两棵银杏树下又是一片金黄。

深秋的一个夜晚,一个仙女般的身影飘落在戏楼下整齐的石砌水沟边,不过这只是凭血迹来推测,因为人们找到她的时候,她躺在银杏树后面的草丛里,身上落满了金黄。这一晚,肯定秋风萧瑟。

有人说,小和尚与马和尚有染。

也有人说,马题元进庙当和尚,就是冲着小和尚而去的。小和尚不从,跳楼自杀了。

不过,没有最终的结论,过程也就成了南林寺的千古谜团。

从两棵银杏树间再往前走几步,就是七八级石阶。登上石阶,一块平地的后面,就是大殿。

进入大殿,回头一看,戏台正在眼前,差不多与大殿前面的平地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因而无论在大殿里看戏,或是坐在大殿前的踏跺上,或是坐在上大殿来的石阶上看戏,都是没有阻拦的。南林寺戏楼与石阶、大殿间的组合关系,的确设计得极巧妙。

大殿很宽敞,从左至右,摆放着众多菩萨,全都是木雕的。居中的是炎帝,居其左右的是黑神与灶神。主持和尚则住在东面的厢房里。

建城之初的南林寺,设前后二殿。前殿祭祀火神,后殿为佛殿,寺名火神庙。正如当时的知府衙门和其它建筑一样,并非是青瓦盖红漆板壁的建筑,而是竹编墙壁的茅草盖房子。

坐在佛殿里讲经的住持,法名钝锋。

钝锋的讲经,是公开演讲。由于他学识渊博、佛道深厚、讲经透彻,吸引了不少的听众。这些听众,既有平远府各寺庙里的僧人,也有平阳城内的居民,甚至时任平远知府、总兵刘文进也慕名来了。

知府和总兵走进前殿,先向火神菩萨敬香,事毕,行至佛殿,却不见有人在里面讲经,便准备退出,一问才知,钝锋讲经,只在初一和十五。刘总兵忽然见桌案上有一光彩夺目的珠子,颇为熟悉,便问小僧道:“这是谁的珠子?”小僧答说是钝锋的。

刘总兵道:“你去把他叫出来!”

小僧去来后回复,钝锋有事不能来。

知府与刘总兵只好去到禅房外,叫小僧向钝锋住持通报:知府和总兵有事相见!

听说是知府和总兵到来,钝锋哪敢不见?

果然,出现在刘总兵面前的钝锋,的确正是自己的老师。二人颇为激动,没有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新疆之地,师生竟会相遇。

令刘总兵奇怪的是,自己的这位老师,明朝崇祯时候的翰林学士,怎么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当起和尚来了呢?问之,钝锋避而不答。

品茶之间,三人的话越谈越多,渐渐投机,钝锋这才道出了实情。

原来,明朝灭亡后,钝锋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失败后,逃亡到旧城毗剌,削发为僧。毗剌石城被毁之后,又来新建的平阳城当起了火神庙的住持。而钝锋的法号,也由“顿丰”变“遁峰”再变成“钝锋”。

康熙十二年,简陋而破败的火神庙被拆除,在原地新建南林寺,知州亲自为山门题写了“南林寺”三个大字。

在讲经之余,钝锋还把东山寺、城隍庙等寺庙里的僧人召集起来,修写、补撰并统一了织金寺庙里念诵的经书,还把和尚分为两类,削发修行的为住寺和尚,带发修行的为行教和尚。住寺和尚法规较严,行教和尚住于寺外,可生儿育女。

至此,南林寺成为织金佛教重地。钝锋编写的佛经和法规,一直运用到民国时期。

康熙十九年(1680)的一个夜晚,平阳城的上空出现了一道耀眼的彗星,不久,南林寺等处的土城墙突然倒塌,吴三桂叛军乘机攻城,战斗在南林寺、南城门、守备署、平远协署、平远衙门等处展开,南林寺被烧毁,平阳城复被吴三桂叛军占据。经此战乱,平远居民陷入饥荒,只能以蕨菜为食,更无法修建南林寺了。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游击王耀麟才捐修南林寺。

同治时期,岩大五攻南城门,南林寺前殿被烧毁。光绪二年(1876),知州黄绍先在前殿地基上新建戏楼,并迁移正殿位置,修筑石阶,终成民国时候看到的这个格局。

民国时候大殿的西面,有花园,有鱼池。大殿的东面,本来是花园的地方,却种起了庄稼,其间还有一间小屋,幺姑奶就住在这间小屋里面。

大殿的后面,也种着庄稼。不过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却是一长排的坟墓。这些坟墓,多是住寺和尚的,也有行教和尚的。

1951年城墙被拆除,南林寺到南城门之间变成了一条路。1953年,南林寺大殿被改为粮仓,里面所有神像被砸毁。随后,南林寺又改为农具厂,大殿又成了农具厂的锻铁、铸造车间,两棵古银杏树也被砍掉。

1958年农具厂扩建厂房,挖掘原大殿后面的和尚墓,当掘墓者打开钝锋和尚的棺材时,都惊呆了:躺在棺材中的钝锋,肉色完好,犹如活人一般,更奇的是,钝锋头戴乌纱与金冠,身着朝服朝靴,系有朝珠、金牌、玉带。

此消息一出,迅速传遍全城,数千人赶来观看。正当人们惊叹之时,却见湿润的皮肤、光亮的朝珠与金器逐渐暗淡下去。此事后,钝锋与所佩戴之物,也不知去向。

2003年后,南林寺处建起了数栋商品房。高楼之间,再也寻不到南林寺一片瓦砾。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