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碧连天
——记织金“芳草地文学社”
二十几年过去了,翻开它发黄的页面,我嗅到的不仅仅只是一阵油墨的香味,更是一段织金文学青年的奋斗历程。
这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芳草之地,它们枯了又黄,黄了又青。他们饱含了辛酸与困惑,也充满着热爱与激情。辛勤的汗水,从这群文学青年的身上滴落下来,变成芳草地上闪烁着光芒的露珠。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成立一个文学社似乎不难,但是在那个时候,由于设备落后,资金困难,而且文学社团又刚刚在全国兴起。他们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在拓荒。如果没有激情,是很难办得到的。
芳草地文学社,谱写了一曲属于织金人的文学之歌!
一、艰难的起步
1982年4月24日,一本《平远蕾》的油印刊物在织金面市,这本油印刊物是由“平远州诗社”印发的,而这个平远州诗社,其实就是“芳草地文学社”的前身。
那个时候,全国文艺复兴还刚刚起步,文学社这个名词开始出现,但是文学社团并不多,平远州诗社的诞生,就全国来说,虽说不是最早的文学社团,但也算得上走在了前列。据我当时的了解,至少在毕节地区,它是第一个文学社。
平远州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是王桂武、李春雷、刘玉明、戴湘涛,开拓者中还有朱先华、陆元丽、黄玫菊、蒋大英等人。
诗社成立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成员中大部分是学生,参加工作的人少且工资低,没有资金来印刷刊物.诗社社长王桂武捐出两个月的工资,并提议大家卖报纸,于是诗社成员们在下班或是放学后,白天去车站、医院,晚上就去旅社卖报。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第二个难题就是印刷问题。当时印刊物,先是用铁笔把蜡纸刻好后,再用油印机一张张地印刷,从头至尾,全手工操作,耗时耗力,一本刊物印出来,不知要用去多少日日夜夜,而更多地只能依靠晚上来加班。刘玉明在1982年8月21日星期六的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情境:
上面所说的,其实算是文学社在工作中较轻松的一天,因为在那些日子里,大家常常干到天亮,一夜未眠。
文学社部分杂志封面
平远州诗社在当年的8月改成了“青年文学自学小组”,刊物名也由《平远蕾》变成了《小草》,这除了其它的原因之外,让更多的文学体裁得到发挥也是主要的。在《小草》时期,文学社的编委主要是王桂林、李春雷、蒋大英、刘玉明、陆元丽(美术编辑)5人。
《小草》办了多期,直到1984年,才更名为“芳草地青年文学社”,社刊更名为《芳草地》。1985年,“芳草地青年文学社”又更名为“芳草地文学社”,当时黄玉才先生为文学社刻了一枚印章。
二、壮大与发展
如果说文学社初期还处于半封闭状态的话,1984年文学社更名为“芳草地青年文学社”之后,文学社开始了更大的发展,它不仅得到了织金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也得到了县委领导及各单位的支持与帮助。这个时期文学社的成员,已经由创办时期的几个人变成了25人。它不再局限在一群人或是一个小圈子内,而是吸纳了当时织金绝大多数有才气的文学青年。王祖佺、马骥、冯永贵、向温华、李卫红、陈静、郭先、谌宏程、王永祥等都加入了进来。
1985年1月6日芳草地青年文学社正式成立合影
正是有了这样一些基础,1985年1月6日,织金县第一个业余文学组织——“芳草地青年文学社”正式成立大会在县政府招待所召开。副县长李德惠、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李德鹏、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文化局、科协、工会、妇联、文物管理所、图书馆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出席了大会。在成立大会的鞭炮声中,很多单位或个人,送来了贺信和贺礼。
黄贵先、李德鹏、吴大荣、吴勇、王国安等文学前辈,分别为《芳草地》题词,特别一提的是陈良修老先生,当时年事已高,正身患重病,用他颤抖的手,为《芳草地》写下了诗句:
作家高致贤不仅寄来了稿件,也为文学社的成立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既然为草易枯也易盛,希望织金的文学事业芳草萋萋……”
这次成立大会,最老的是陈良修,最小的芳草地会员,是李卫红。会后大家合影留念,这幅照片,也是芳草地文学社仅有的珍贵照片。
三、变动与咏唱
从1982年初“平远州诗社”成立,到1986年后《芳草地》停办,文学社历时近5年时间。从第一任社长王桂武,到杨德耀、戴湘涛,再到后来的杨春明,文学社的领导层变动了很多次,是由于成员大多还在读书或在创业阶段,人员变动很大,如戴湘涛、刘玉明、李春雷正处于高考时期,又如王桂武、王祖佺、马骥、杨春明等,要么正在农村工作,要么正在变动工作,最终也不得不离开文学社。但是,在这5年期间,文学社却锻炼了一批文学青年,也提高了大家的写作水平,同时,因为它的影响,从而诞生了织金的其他文学社,如二中的海燕文学社,师范的山溪文学社,职业中学的江月及天宫文学社等。这一切,让织金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也为织金文学的后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芳草地》刊物在1986年后停办了,但是文学社的成员依然会常常聚在一起探讨文学,王景武在这个时期也加进了芳草地文学社团的创作讨论之中。直到今天,芳草地的文学精神还在。
在1991年由团县委举办的全县青年诗歌大赛中,芳草地文学社的成员参加诗赛的有王景武、刘玉明(当时化名为刘思言)、冯永贵三人,并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足以说明了这个群体的积极性。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赛,只可惜王桂武因为当评委,没有参加诗赛。
二十几年过去了,文学社的成员现在有的已经离开了文学领域,有的已经不在人世,现在依然还活跃于文坛上的有王桂武、杨春明、李春雷、刘玉明、李卫红。
王桂武:在省、地、县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近几年来先后出版发行了《凹河月》《酒卦》两部诗集。策划和编辑出版《营上,最后的古寨》一书,对推动与发掘地方古镇、古村寨及地方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其主导并作词的《营上阿妹》歌曲,影响颇大。作者现为织金县人大副主任、县文联名誉主席、贵州省作协会员。
杨春明:在省、地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报道等,现为《毕节日报社》周末版、文艺副刊版主任、地区文联《高原》杂志理事、编辑、贵州省作协会员;出版过诗集。
李卫红:贵州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主任编辑。撰写、编辑、策划了一系列引起省内外乃至全国反响的重大报道,采写各类新闻作品280多万字,编稿500多万字,获全国、省部级等各类奖项100多件。出版了近40万字的新闻专著《生命与选择》。
李春雷:在省、地、县及全国知名网站文艺群组发表诗歌作品上百篇,近年来在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诗集《在阳台上》一部。现为县家作协会副主席、贵州省作协会员;
刘玉明:在地区、县级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现活跃于网络文学,在各大网站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评论作品,部分作品收入正规出版社公开发行的合集,是网络文学的积极倡导者。近几年来主要作品有《干河故事》《坚硬的石头》《大草原的倾诉》《梦断花溪集》《生活在悬崖边上的群体》《织金人的抗日战争》等。现为县文联作家协会理事。
四、芳草地文学社大事纪要
1982年4月1日,“平远州诗社”人员名单初步拟定,主要人员有王桂武、李春雷、刘玉明、戴湘涛、黄玫菊、蒋大英、刘开富等人。
4月2日,“平远州诗社”第一次成员会议召开,会议决定由王桂武任社长,李春雷任总编辑,刘玉明任副总编,陈尧任美术编辑,戴湘涛等任通讯员。会议决定了于4月中旬出版《平远蕾》创刊号,每人各捐一元钱。
4月24日,《平远蕾》(创刊号)油印成功,并得到了织金社会各界的好评。
4月26日,“平远州诗社”第二次会议召开,由于社长王桂武在以那,会议由李国权老师代为主持。这次会议决议了以下内容:一、人员安排,社长王桂武、总编李春雷、副编刘玉明的职位不变;二、将原定的《平远蕾》月刊改为双月刊,并增加篇幅;三、每两月交1.5元会费。
7月16日,“平远州诗社”第三次会议召开,决议蒋大英任副社长,陆元丽任美术编辑,李春雷为诗歌编辑,刘玉明为散文兼小说编辑。刊物改为报纸,取名《习作》,每旬一报。
8月28日,重新更名并重新改为刊物的《小草》印发出来。编辑人员为王桂武、李春雷、蒋大英、刘玉明、陆元丽5人。
1984年8月4日周六晚,文学社的读书活动日,到会的人员有王桂武、戴湘涛、李春雷、杨德耀、刘玉明、蒋大英、张菊、李朝霞、杨兰等。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继续办刊之事:一、把《小草》更名为《芳草地》,文学社正式命名为“芳草地青年文学社”;二、探讨并写出《芳草地青年文学社的方向和任务》;三、每位入社会员,必须填写入社申请并交纳会费。
8月18日周六,芳草地文学社的读书聚会日。会议内容:一、《芳草地》定稿;二、拟定会员名单为11人;三、经理事刘玉明、戴湘涛提议,定于下周六重新民主投票选举文学社社长、理事等,并决议收回放于杨德耀(读书活动以来的新任社长)处的文学社资料。
8月25日周六,会议由刘玉明主持,民主投票选举(以票数为准)戴湘涛为社长,王桂武为理事长,李春雷为常务理事。由新任社长戴湘涛任命王祖佺为《芳草地》主编。会议决议重新填写会员申请表,并制定文学社纪律。
9月1日周六,会议内容:一、谈稿件问题;二、关于举办“中秋诗会”相关事宜;三、《芳草地》第一期工作,主要由刘玉明,戴湘涛、李春雷3人担任,第二期刊物主要由王祖佺负责。
9月10日中秋节,《芳草地》创刊号出版。芳草地青年文学社“中秋诗会”在织金三中教室里举行,新到会员有李琼。
9月25日,会议提倡小说创作。戴湘涛因考取毕节师专,已辞去社长职务。
12月5日,理事与编辑选举会议,由王桂武任理事长,王祖佺、蒋大英、刘玉明为理事,李春雷为总编。商议了文学社在下一年年初举办成立大会事宜及关于邀请李德鹏、吴勇、王国安、吴大荣为文学社顾问一事。
年底,在王桂武的努力下,文学社进入了很多新成员,成员共计25人,几乎吸纳了织金有才气的青年文学者,如马骥、冯永贵、向温华、郭先、陈静、高开毅等。
1985年1月6日,“芳草地青年文学社”正式成立大会在政府招待所召开,副县长李德惠亲自出席大会,县有关单位及织金多数文化人参加了这次庆祝大会。
1月中旬,《芳草地》第二期刊物出版,报道了成立大会的盛况及题词。主编:王祖佺,编辑:冯永贵、马骥、陈静、杨兰、李春雷。
11月,杨春明从西藏转业回织金,新任文学社社长。“芳草地青年文学社”改名为“芳草地文学社”,去掉“青年”二字。在大街上张贴芳草地文学社广告(《芳草地增刊》)。
12月,《芳草地》第三期出版,编辑:杨春明、王桂武、马骥、杨德耀。
1986年1月5日,芳草地文学社在县文化局会议室召开了成立纪念大会,到会21人,文学社顾问吴勇在会上作了发言。最后决议:王桂武继任文学社社长,马骥、李春雷任副社长,刘玉明为文学社秘书。文学社的任务,除了抓刊物外,继续搞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