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守备署到黄家大院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4708字

守备署到黄家大院

守备署位于平远协署以南,坐东向西,西临贯城河,与回龙潭对望。

守备署始建于康熙四年(1665)。平远镇署或是平远协署与平远守备署的区别是,镇署或协署是织金最高的军事机构,也是军事监督机构,多由旗下人(八旗)担任,而守备署军人与士兵,多为汉人,打绿色旗帜,所以又称绿营军。

织金建府之初设置的武职官员为:总兵1员、游击3员、守备3员、千总6员,把总12员。其中,游击分为左、中、右游击;守备分为左、中、右守备。全军共分为三营,统马步兵丁2220名。

康熙七年(1668),因平远之地在战争之后人烟稀少,而驻扎军队又多,故由镇改为协,设副将1员,游击2员、守备2员、千总4员、把总8员。全军共二营,统马步兵丁不变。康熙二十三年后,平远府降为州,军兵逐步递减,到咸丰四年(1854),平远官兵,仅有700名。以700名将士,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之下,对抗岩大五、何得胜等数万大军的轮番进攻,而保平阳城不失,不能不说是织金历史上最大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又与织金军民的齐心合力有着重大的关系,如八步乡绅谢玉阶、以那架乡绅陈谟、土司安绍绪、团首刘崇兴、刘汝珍、雷家祥、丁家练丁宝桢、王尚仁、穿青人李大斗、中团高文秀、州人黄葆光、廖谕忠等等,不胜枚举。

初建平远镇署与守备署草房之时,还未成形的平阳城,还只能用荆棘来做城墙。这一年的11月,陇革、白泥、阿沮等土酋偷袭城池。简陋的荆棘之城怎么能抵挡人多势众的土酋?正在城池将破之时,忽见一人骑马冲入土酋阵中,一片刀光剑影和喊杀声之后,土酋退走。

这个单骑杀入敌阵中的人,正是右游击侯才。侯才,江南人,算得上是建平远府以来织金第一员猛将。侯才也因单骑杀入敌阵,而身负重伤。

1911年12月,织金哥老会与织金城内练营部分官兵,占领了平远衙门和军事机构,结束了清政府在织金三百多年的统治。1912年1月1日,织金顺利进入民国元年。新的政府,急需资金开展工作,开始拍卖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官产。织金守备署,就是拍卖的官产之一。

参与竞买守备署的有多家,特别是新桥王家,因他家住房与守备署很近,便一心想把守备署拿到手,但竞拍下来的结果,则是由出钱最多的黄承宣之子黄春岩买得。

黄承宣,字德昭,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于织金九队头街上。同治末考取秀才,光绪初中副榜。

黄承宣这个“副榜”的得来,有个传说:黄承宣到大定府参加乡试,主考官阅卷后,对黄承宣的文章特别欣赏,于是将这篇考卷放于一旁,待选出其他好文后再进行对比,评出名次。发榜之后,主考官这才发现黄承宣的试卷置于一旁,而未进行评比,无奈之下,只好把黄承宣的名字,补于副榜之中。这样做虽然弥补了一点主考官的过错,但黄承宣却因此不能参加会试,只能等待下一届了。

从大定回来后,黄承宣出任平远州通判。光绪十三年(1887)平远知州黄绍先主持编修《平远州续志》,黄承宣参与了志书的分纂工作。离任通判后,黄承宣任文腾书院的山长和主讲。由于黄承宣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名声愈大,知州经常请他去衙门议事。

按当时的规矩,衙门议事,下官只能从侧门进入,但黄承宣得到特批,从大门进入。黄承宣的轿子刚到衙门口,三声炮响,便有人迎接入内。

民国以后,新学运动开始,黄承宣参与了织金城关两级小学堂的创办。由于新学刚刚开始,学校没有教材,黄承宣一边教学,一边撰写了80余篇论文,汇编成册,取名《文艺初阶》,由文通书局出版,发给学生作为国文新教材,使用时间达十年之久,一直传为佳话。

民国五年(1916),云南人吴树松调任织金县长。吴树松是清末举人,重视教育,扩办学校。1917年,还在织金购买了百担粮食驮运到毕节,支援蔡松坡的讨袁护法军。上任之初,吴树松便邀请黄承宣与王明山一道,主持编撰《织金县志》,续写自光绪十六年(1890)以来的织金历史。1920年,《织金县志》编纂完成,书稿经审定后制出刻版即将印刷之际,吴树松调走,志书未能印刷,雕版全部存放在黄家朝门里的天楼上。

2012年的黄家朝门

所谓黄家朝门,即黄承宣的长子黄春台购得守备署后,拆除原有房屋而重新建起的新院落,也称黄家大院。

黄家大院的围墙,与黄少山家的花园围墙紧紧相连。围墙中间,有一座朝门,这个朝门,亦是坐东向西,看起来要比黄家花园的朝门大气得多。精雕细刻的木雕,更增添了朝门的儒雅氛围。

跟织金大多楼的朝门建筑一样,朝门就是镶嵌在围墙之间的一栋小青瓦房,木柱、木壁、木门、木窗,两层。因朝门是整个院落的“面子”,往往都做得很精致,却很少摆阔气,雅而不俗。

过了朝门,还要从南面的一个侧门,才能进入院落。院落中的青石板,方正、平整,石板间的缝隙,非常小,正如邓家大院铺的石板一样,可以在石院坝里打菜籽。石院坝东面就是坐东朝西的正房,一排五间,两层楼板,上层为天楼。正房北面,相连耳房和通向后园的走廊。耳房与通道前面,是厢房。厢房坐北朝南,一排三间,与正房同等高度,二楼上有阳台。无论是正房、耳房或是厢房,门窗、扶手都是雕花出来的,有花草、飞禽等多种图案,远远高过“乱劈柴”的观赏价值。

石院坝西面和南面,就是花台。西面花台靠近侧门处,有一株宝塔形的银松树,有十几丈高,形态漂亮。银松树下,栽有栀子花、夜来香、胭脂花等。中部有一株腊梅,芳香四溢。在西面花台转向南面花台的地方,有一株爬上围墙的蔷薇花,花朵大如月季,很少见到。南面花台,花台中还有花台,上面的花台中,种着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这株牡丹,有的年份,竟然开上百朵,按民间的传说,牡丹百朵,凤凰来朝;下面的花台中,种着芍药、杜鹃。在那个年代,移栽杜鹃,的确不易。南面花台中,靠近东边的地方,还有一棵粗大的桂花树。

2012年的黄家房子

花台边也不闲着,上面摆上了一盆盆的菊花。还有正房前的三级台阶上,也全是各种品类的菊花。秋天菊花开时,院落一片辉煌。

从走廊去到后院,后院是一块更加宽大的果树园,有梨、桃,杏、葡萄等,品种多,种类全,光是桃树,就有小米桃、结桃、白花桃、红蜡桃等;梨有麻梨、糖梨、蜻蜓梨等。凡是本地有的果树,这里都种得有。市场上还没卖桃子的时候,黄家后院里的白花桃已经成熟了;市场上已经没有桃子卖了,黄家后院里的小米桃还有。果树边上,还种着一长排的玉兰花,像是列队守护果园的护士。

其实护理这片果林的人,正是黄家请来的马少清。马少清除了管理果树,树下的蔬菜,也是他栽种的。

民国十年(1921)织金发生了有史以来第二次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新任县长李炯初一面将灾情及时呈报省政府,一面向织金留省同乡会求助,后由华洋义赈会拨十万元救济款给织金。

6月6日13时,县城富户士绅到县政府开会,决定成立救济院,会上选出邓云从、杨厚坤、陈甫昆、周灿英、黄春岩、王仲芳、张正芳、黄斐然、彭允恭、李云璜、郭俊才、胡清泉、张百涵、覃稚军、喻锦臣、黄治文、黄卓然、石光斗、黄问臣、谌幼伯、黄少宣、黄德荫、王大荣等23人为办事人员,公推黄春岩为救济院院长。

结束会议,立即借用黄春岩家耳房,办理赈济事宜。由苗妇伯赖做饭,刘少清、马少清二人挑水,并把饭送到县政府二堂,群众排队领取。刘少清是黄家大院的厨师,就住在耳房里,娶妻、生子、吃穿等费用,皆由黄家供给。

赈济完成结账,余小洋1300元,修建鱼山纪赈亭,由黄承宣撰文、邓云从书写了《纪赈亭序》。剩余资金,放账生息,用于兴办济腊会。

民国十四年(1925)腊月初八午时,织金济腊会借县经费局召开成立大会,决定每年腊月向织金城关人口发放济腊米,大人每人一斤,小孩每人半斤。织金城关3000多人口,需用大米三十石。发放之前,购置大米存放于经费局。

这一年,黄承宣过世。

民国十七年(1928)年秋,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委任二十五军师长杨寅亮到织金任县长,拍卖龙场区熊寨安仲山的家产。时任经费局局长的黄春岩,也想为济腊会购买部分安产。由于所需资金为大洋2000元,而黄春岩只有小洋1500元,最后由黄寅亮补足差价,这样,济腊会每年就有20石苞谷、1000多斤烟租的收入,能保证每一年济腊米的发放。

黄家大院的书房设在厢房里。虽说是厢房,门窗雕花工艺一点也没减少。每一年春节,窗户都要换上新的窗纸。由于中间的窗户大,两边的窗户要小一些,贴的窗纸也有所不同。两边窗户用窗纸来贴就可以了,中间的窗户则要用粉纸,粉纸比窗纸白,纸质也好得多,还要请来国画名家,在粉纸上绘上一幅好画,这样就更美观了。

平常时候,书房墙上都挂着画,但只是一般的画,逢到新县长上任或是春节,就会换成名人字画,并在雕花的家具上摆设一些比较稀奇的古董,因为新县长上任几天后,就必然到当地的名流家走访,问问有什么治理县城的好法子。到了春节,县长也要来走走。这个惯例,民国以来就有的。

黄春岩,本名兰先,春岩是其字,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年间秀才。黄春岩除了热心于公务、慈善事业之外,是个字画、古董收藏爱好者,家里自然不会缺少名家字画等摆设。

正房宽敞,二楼上闲着,所以织金来了军队,就会分一部分来此暂住。

有一次来了一个排,士兵都住进正房二楼,排长却一个人住进朝门里。排长是个大胡子,性格豪爽,无事的时候,就与黄家大院里的人大摆龙门阵,还给孩子们搞唱歌表演。

民国二十四年(1935),黄春岩辞世,由黄少山接任救济院院长和济腊会会长。

抗战期间,黄家大院成了操练义勇军的地方。从农村征来的抗日新战士,也来正房二楼居住。

40年代末,李成举的保一团也来黄家大院住了。

李成举个头高大,士兵个个背的都是俄式枪。

不过保一团才住几天就走了。

1950年,土改开始,黄家大院被没收,屋里的雕花家具和衣服全被抬了出来,摆满了整个院子,分完之后,仅剩几张没人要的凳子。书房里的字画、书籍和古董,大多不知去向。黄春岩之孙黄永正,从废弃的字画堆里,找出了一张郑板桥的画。而天楼上的《织金县志》雕版,全部运至奎阁楼上。

黄春岩的长子黄德明,带着子女和母亲到路对面的一间草房里居住。

这间草房,是黄德明在40年代买的,虽然破烂,但起码能遮风挡雨。房后有一棵高高的梨树,结的果子也非常甜。站在梨树下,就能清楚地看到河对岸回龙潭飞流而下的激流,水声很大,如万马奔腾。

黄德明的母亲过世。因家产全被分出,买不起棺材,幸好亲戚送来一口,才得以下葬。

黄德明与父亲一样,也是一个热心于织金公益事业的人。民国十二年(1923),还在贵阳南明中学读书的黄德明,就成了织金“新剧团”和“平民学校”的组建者和推动者之一。1925年黄德明从南明中学毕业回来,在织金两级小学(一小)任教。1926年3月,担任平民学校第三任校长,一年后,又回到两级小学任教导主任。

从黄家大院出来以后,黄德明及妻子分配到小吃店做厨,因为他与妻子都有一手好厨艺。但身份还是地主,游街、批斗是少不下的。1957年反右开始,黄德明一家被遣送下乡,但去到营合的只是妻子,他被留下来做厨。等到妻子回来的时候,已经看不到黄德明,原来他又被打成了反革命,劳改去了。

正在纳雍县师范学校任校长的黄永正,听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赶紧跑回家。家里已经被抄得一空,那幅唯一剩下来的郑板桥画,以及黄承宣、黄春岩的灵牌,也被抄走了。他到城关区政府去寻找,回答是全烧了。

70年代中期,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张显阁,下令拆除奎阁,新建“织金广播站”。存放在奎阁楼上的《织金县志》雕版,被建筑工人们取来烧火取暖,无一幸存。

1985年,织金县政协组织人员编写《织金文史资料》丛书,至1992年10月,出书共计三辑(册)。年老的黄德明先生,凭着他超强的记忆,撰写了《织金县民国时期县长简考》《织金县济腊会成立始末》《织金“新剧团”与“平民学校”的成立》《辛子文部三营九连抢劫织金县城的经过》等多篇文章。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