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朝门
离东城门约一百来米的朝阳街转弯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青瓦盖朝门。
因为正处于转角之上,所以显得突出,从远处就能看到。朝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火焰匾,上书“节傲冰霜”四个大字,与“大夫第”“进士第”“将军第”“太史第”那样的匾额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朝门西面人家,正是喻友山家;北面是李文华等几户李家。
走进朝门,便是一座石院坝,院坝周边,有正房、厢房和耳房。正房一排两栋,皆是七步落脚,步步加桍的房子。正房后面,便是一块宽敞的土地,一直向北接近协台衙门。土地上有的种着庄稼,有的则是树子,其中有一棵银杏、一棵银松、两棵杨梅。还有花园和水池。
这户朝门人家的主人,正是黄克贤。
黄克贤的祖辈,一个叫黄吉祥的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挑府绸到平阳城贩卖,这时,织金建平阳城也才27年。所谓“府绸”,即贵族或官吏府上织制的织物,其手感和外观类似于丝绸,平纹细密,用棉、涤、毛、棉混纺织成。不过黄家第一个真正搬迁到织金来住的,是黄仕明。
黄仕明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迁入平阳城南门外头道冲居住,不远处,有一口清泉,自然流淌,长年不干,黄仕名出资修筑成了水井,取名“冒沙井”。
到了黄克贤的父亲黄登庸这一代时,黄家已经在东山脚宾兴桥旁住了几代人。
传说这黄登庸一心想获得功名,每逢科举考试,必然赶考。主考官知其屡考不中依然参加考试,颇为感动,写了一幅匾额相赠,表示赞赏。但是黄登庸回来之后,却高兴不起来,虽最终得了个优贡,但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后郁郁寡欢而亡。留下其妻张氏,勤俭持家,得旨旌表,赠“节傲冰霜”匾额悬于朝门之上。
黄克贤,字占魁,道光二十三年(1843)生。因父亲过世早,才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谋生。做生意的本钱,是母亲张氏用娘家陪嫁的两只玉圈和一根玉簪换来的。因为本钱少,只能在平阳城购买食盐赶乡场。黄克贤诚信经营,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有了大量的本钱,黄克贤就开始拉起马帮亲自去瓢儿井采购块盐。
一天,马帮驻扎在一个客栈里,黄克贤所住房间的隔壁,是两个风水先生。两位先生谈论起织金的风水来,引起了黄克贤的注意。
其中的一个问:“你认为平阳城中哪个位置的风水好?”
对方答:“东门上那个灰堆坡还没人建房,我看不错,建房的时候,只要门的朝向往东一点,就能聚财。”
黄克贤正想购地建房,回来之后,就把那块空地买了下来。在建房的时候,特地把朝门方向,往东一点,以符合那位风水先生的说法。
黄克贤的生意,果真一帆风顺,除了织金的盐号,还在大定、普定、瓢儿井开设了另外三个盐号,黄克贤很快也成了织金清末时期有名的“黄百万”。
黄克贤的子女分家的时候,拿出来的都是银子,所以有了“黄家银子”之说。
每一年逢到腊月的时候,黄克贤就会准备一些食盐,发放给贫穷的人家。还在家里随时准备好十口棺材,送给无钱安葬的人家。
民国十年(1921),织金发生饥荒,黄克贤主动向济腊会捐银捐粮,发放济腊米。
民国十六年(1927),黄克贤过世。
仅仅过了一年,杨寅亮就来到了织金。
杨寅亮原任25军师长,周西成委任他到织金当县长。周西成派他来的目的,主要是拍卖安产,获取资金,因为周西成与43军的李晓炎争夺省长之位,需要用钱。
拍卖安产共得大洋二十多万元,但杨寅亮还想从织金富户手中再拿到一笔。谁要是不拿,就会受到惩罚,如西区区长周显臣,被处罚修补城墙,富户黄世洁则被罚修五城门。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整治了不愿意拿出钱的富户,又为织金做了点好事,为自己留下点好名声。除此,杨寅亮还从得来的钱中,拿出一笔做了几件事:修建书院篮球场;在大府头协台衙门处建大型图书馆;资助修建贵毕公路卫盐段。
杨寅亮早就听说黄百万,自然不会放过。不过黄百万已死,剩下来的后人玩不转官场,这就得罪了杨寅亮。
要惩治这样的人家,肯定不能像治周显成、黄世洁那样去做。
机会来了,有人从四川给黄百万家带来几块豆豉粑。豆豉粑很香,很特别,与平常的不一样。来黄家尝到的人,就想拿一块走。黄家也舍得,很快就送完了。杨寅亮在得到的人家也尝到了,问明了情况,也派人到黄家来要。
其实杨寅亮已经知道没有了,自然要不了。
杨寅亮就有话对大众说了:要块豆豉粑都不给,还真不把我县长看在眼里!众人信然。
于是,杨寅亮手下的一群士兵驻扎进了黄百万家。
士兵多,吃喝拉撒都挤在黄家朝门内,这下黄家热闹了。
这还没完,士兵们开始挖地,说是天气冷,要挖地做灶,把屋里屋外挖得全是坑,其实是看地下埋有金银没得。挖完地又开始敲敲打打拆板壁,说是天气太热,其实是看柱子里板壁内藏有东西没得。等到杨寅亮来到黄家的时候,房子大部成了空架子。
士兵对杨寅亮说,要不要一把火烧了?杨寅亮说,不用,拿走值钱的东西就行。
民国十八年(1929),李晓炎借滇军进攻周西城,杨寅亮回省城去了。
1950年,魏志刚带着一支部队,又驻扎进黄家朝门。
黄家后人学了乖,不敢再怠慢军人。不过这个时候的黄家朝门,因杨寅亮的洗劫,已经不再辉煌。
时间不长,魏志刚高高兴兴走了。走的时候,没有忘记感谢一下黄家的药治好了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