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油灯与烛光背后的故事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886字

油灯与烛光背后的故事

刘登五在南洋归国华侨的引见下,认识了美孚火油公司在贵州的代理商,并采购了一批美孚火油和火油灯,不仅自己的客栈换了新亮具,自己的文具店里也有了销售。

但是摆了几天,也没有人问津,人们也只是把它当成西洋戏来看。因为从清朝至民国初,织金晚上照明用的油,主要是菜油与桐油。虽然这两种油灯不怎么亮,也爱熄火,但价格低,随处可取。

为了打开销路,刘登五采用了孤注一掷的办法,他把自己采购的油灯都装上油,一家一户地送上门,免费赠送给人家试用。

这种方法很冒险,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却收到了效果。人们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洋玩意很管用,不怕风,不怕雨,而且还有调节的机关,想亮就可以更亮,想节油就可以调小一点,比清朝以来就使用的菜油灯、桐油灯好多了。并且,销售商保证,要是不小心把玻璃罩打碎了,可以用破碎的罩子调换新的。于是,来买洋油灯和洋油的人就越来越多。

刘登五免费投资的钱,很快也赚了回来。因为每采购15公斤油,美孚火油公司就会免费送给一盏美孚灯,这样利润就增加了。

在洋油灯中,最亮的要数打气灯。不过打气灯耗油大,只有戏班和大一点的商铺在晚上营业时才会使用,如“九五商店”就是在晚上营业时使用,而陈绍堂、邹毓昌等小店,则多使用马灯类。

除了屋内的照明,屋外的照明也会使用到洋油,如提着走路用的猪粑粑灯笼、马脚杆灯笼,还有节日才挂出的“走马灯笼”,也是要用到煤油的。还有“标灯”也使用煤油,“标灯”有人又称之为“沿灯”,有玻璃罩子,安装在一根一人多局的木柱上,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路灯。“标灯”在哪条街,就由哪条街的人来管理,各家轮流值守,负责加油、上灯、熄灯。

煤油灯,上面还有玻璃罩(王正举摄)

方家“广货铺”在刘登五之后,也卖起了“洋油”,铺子里点的也是煤油,但作坊与居住处,点的却是猪油蜡烛。

清朝到民国,织金晚上的照明,除了各种油灯外,蜡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牛油蜡烛、羊油蜡烛、猪油蜡烛这三种蜡烛算得上是本地早就有的动物油蜡烛,而石蜡蜡烛则是后来广泛使用的外来原料生产的蜡烛,称“洋蜡烛”。

蜡烛亮度比油灯好,但成本高,价钱贵,所以蜡烛多使用于有钱人家、寺庙、节日活动和祭祀等。特别在正月十五,不论有钱没钱,一对可以燃通宵的大蜡烛,是必不可少的,这正是织金“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的地方习俗。

十五通宵点蜡烛,除了习俗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看灯花,如同三十夜吃鸡腿要看是几“筹”一样,就有“三筹鸡卦四筹财,五筹六筹官司来”的说法,看灯花也是如此。所谓“灯花”,即蜡芯燃烧后,而形成的花朵。不过,现在已经换成了三十夜点通宵蜡烛。

每年的七月半送河灯,也是必须用到蜡烛的。人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小船,在船上装上半节蜡烛,点燃后,放入贯城河与化跨河中。黑夜中的两条河流,就变成了两条银河,是那样的美。

当时的织金城,各条街道上,都有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菩萨。祭祀土地菩萨的人也很多,天还没亮,一些人就已经提着猪粑粑灯笼或是马脚杆灯笼或是马灯,挑着木桶或是提着锡壶来到河边了。他们先在河边点上三支蜡烛,表示对土地菩萨的敬意,然后才挑着金水银水回去。因为来的人很多,点的蜡烛就多,黑夜里的河流,被照得一片明亮。

50年代后,织金城里没有土地庙了,平常时候也没有人再去河里挑金水银水。当然,离井水远的人家,天一亮依然要到河去里去挑水吃,一直到80年代。这个时候的河流,依然是清澈的,依然可以看得到河里游动的鱼儿与贝壳。至于挑金水银水,已经变成只有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此后也没有了。

50年代到70年代,煤油灯成为织金城照明的主角。菜油灯很少有人再用,一是菜油灯灯芯容易烧完,又易熄火;二是菜油供应限量,仅够炒菜使用。蜡烛更是没有人去生产,因为大家都进合作社干别的去了。

这个时候的煤油,已经由五金公司统购统销,无私人经营。

煤油灯的种类,此时也只有三种:第一种是自制煤油灯;第二种是玻璃罩子灯;第三种是马灯。

自制煤油灯,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墨水瓶,再找块铁皮,中间打上眼,穿上棉花搓成的线就行。更好一点的,就是到街上买个铁皮灯管。

玻璃罩子灯是7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的,因为公私合营的小五金厂不景气,一些工人自谋出路,在家里偷偷生产,这才有了玻璃罩子灯,如北门王占春的儿子,南门城门洞王孝廉家老店及回龙庵处的一位老头就是加工玻璃罩子灯的能手。所谓罩子灯,其实就是用铁皮制成框架,四面安装上玻璃,里面放一个自制煤油灯就行。玻璃罩子灯的好处就是能挡风、价格低,可以提着走路。

马灯只有在国营单位才能买到。它的优点是挡风性能好,亮度好。但是因为价钱高,易打坏,所以使用的人没有自制煤油灯的人多。

晚上学习,在煤油灯下,注意力就能集中,因为周围都是黑的,只有桌子周围才有灯光。如果有人围着油灯摆龙门阵,听起来也会比较精彩,但要是有人摆的是鬼故事,就会觉得四面冷风飕飕。不过,70年代前后,学校并不重视教育,晚上点煤油灯看书,多不是用来学习,而是用来看小画书。

70年代前后,织金城里有了电灯。但是电灯并不亮。不要说是25W的电灯泡,就是45W和60W的灯泡也是一红一红的。因为灯光暗,很多人因为看书而得了近视眼。

90年代前后,开始有了电杠。电杠比灯泡亮了许多,但是必须早一点开灯,要是大家先开了灯,你的灯就开不了。有人说,重新买个起辉器就行了,我买了起辉器回来,还是不起作用,到卖电器的地方问,他们说国产的不行,得换成韩国或是日本生产的。拿回来一试,果然!

这个时候,城里的电灯已经普及了,但是玻璃罩子灯与铁皮灯管依然好销,因为农村很多地方依然没有通电。进入21世纪后,电灯才真正得到普及。但有一个问题还是让大家头痛,就是经常停电。

所以,虽然有了电灯,晚上的照明依然还是一个问题。街上开餐馆的人家,也都买了汽油发电机,只要停电,整条大街,就嗡嗡作响,让人不得安宁。而没有开铺的人家,就四处去买蜡烛。但是买了蜡烛,只能解决照明问题,吃饭问题就没法了,因为现在煤价高,除了冬天,大家都不烧煤火,不像以前一年四季都在烧火,现在都改成了用电器。最恼火的是家里有病人的人家,特别在冬天。

我的父亲在得了脑溢血后,半身瘫痪,大多数时间就躺在床上,偶尔扶他起来坐在电炉边,得费很大的劲。父亲身体从来就单薄,得了病之后,就更加消瘦。即使是在夏天,父亲都会觉得很冷,更不要说在冬天了。停了电,他就只能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平常爱看的书和看书用的眼镜,都丢弃在一边。

这个时候,找开水来给他吃药都无处可找,更不要说给他带来温暖了。除了给他加盖几层外衣外,没有其他办法。这个时候,最让我想起的,是他给我做的大蜡烛。

因为经常停电,父亲就找来了几个矿泉水胶瓶,把上部去掉,买来石蜡,做了蜡芯,然后把石蜡溶化,慢慢浇入胶瓶里,蜡烛就制作好了。父亲自制的蜡烛,每支至少要燃半个月以上,而且,石蜡不会溢出,高过灯芯的胶口,也起到挡风的作用。可以说,父亲自制的蜡烛,比起街上卖的蜡烛来说,要实用得多。

2012年12月30日,一个细雨纷纷的夜晚,天气很冷,父亲走了。

但是,他给我制作的那支蜡烛,那片烛光,一直燃烧在我的记忆里。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