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岭岗
二岭岗原本是指车站后面的人人山。
但是后来,人们把西前街与西后街北段的这片地方称为了二岭岗。
明朝崇祯十年(1637),湖北麻城一个叫方可学的人,作为流官,来到毗那石城居住。城破之后,又转到二岭岗。可见二岭岗这个地方,在建平阳城以前,就已经有汉人居住了。
街道也就古老,虽然一直都显得有些冷清。
西前街“大夫第”的北面,民国的时候,临街是一间不大的土墙房。
这座土墙房有个正规的名字叫土地庙,是多年来人们供奉土地爷爷的地方。
除了祭祀外,土地庙里还住进了一些流浪人员,这其中就包括“土公子”。所谓“土公子”,即一支专门为人抬棺材的小队伍。
有一年,土匪窜进西城门,把西后街抢了,但却没有抢西前街,因为守城门的士兵,当时正住在土地庙里,土匪未敢对西前街下手。
土地庙的门,正好对着城门及城门到西前街之间的街道。青幽幽的石板,在茫茫的细雨中,反而显得更加光亮,从门窗映到土地庙里。
在这个丁字路口上,有几户专门卖小吃的人家和一家面馆也正忙碌着。
胡家与张家都住于“大夫第”的对面,专卖糍粑、锅巴和甜酒。胡家的男人把炭火挂在脖子上,就出了门,在大街小巷串卖,女人则坐家设摊。张家也串卖,不过不是挂在脖子上,而是挑着担子在大街小巷四处叫卖。
唐家卖苞谷花。唐家的柜台上,放着一个簸箕。簸箕里放着小半簸箕炒好的苞谷。苞谷上有几包用纸包成三角形的东西,里面也是苞谷。旁边还放着一沓纸和一口小碗。有人来买的时候,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拿包好的,也可以现包。
过了土地庙继续往北走,有一户姓许的人家,就在这条街上卖小吃。
许家是一排几间的板壁房,却是草盖。
许家既烤酒,也推豆腐。其实那时候卖酒卖豆腐的人家,都是自己生产的,是真正的自产自销。许家除了烙臭豆腐、卖酒外,还做荞凉粉卖。
许老爷子娶了两个女人,一个住于城里,一个住于城外。住于城外的管理城外的土地,住于城里的,不但要管理城里的土地,还要挑着臭豆腐上街去卖。虽说这许老爷子也是个富人,不过,大多数富人也是要自己种庄稼的。
50年代后,土地自然全归公了,许老爷子也不会讲话了,即使说出来,人们也听不清楚,人们把这称为“挛舌症”。为了治好这病,家人还向老神树讨药。
许老爷子死后,许老奶却得受罪了。因为许老爷子会抽大烟(鸦片),搞禁烟运动的人就不放过。许老奶被绑在柱子上,然后用大木棒来撬背,许大奶被撬得声嘶力竭,哭天喊地,却没引来同情。
抓地主、搞禁烟的人,大多来自公社与街道的积极分子和姊妹团、儿童团的人。
儿童团的成员都是男孩子,姊妹团则都是女孩子。一般一、二条街道就组成一个儿童团和一个姊妹团,每团人数30个左右,年龄多在十三四岁,抓地主,斗地主,搬东西他们都参加,拷打地主却没有份了,都由成人来搞,这些人力气大。
西前街与西后街姊妹团的团长,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姓王,就住在二岭岗这里。
西门这边的地主,大多拉到三楚宫、马王庙里去斗。斗之前,要先写好几大篇长长的批斗文,要研究好批斗的程序。在拷打之前,要让地主先跪过“喝妈”(学名火麻草或螫麻子、蝎子草等,一种长有毛能刺人的野生植物)、破碗片之后,才进行最后的拷打。
2012年的王大荣家朝门
二岭岗西后街北段最有名的地方,是两个王家朝门和张家祠堂。
两个王家朝门,一个是王润苍家的朝门,一个是王大荣家的朝门。两个朝门之间,相距百来米,但是二者的豪华及新旧程度略有不同。显然王大荣家的朝门大院赶不上王润苍家的,因为一个是清中期建筑,一个是清末民国初的建筑。
王大荣家的朝门大院,原属于盐商陈家,民国时期,被商人王大荣买了下来。
王大荣的长辈,来自大方果簸河王家大田坝。到了王大荣的时候,家庭才渐入佳境。
虽然王大荣聪明能干,极有经商的天赋,但苦于自己手里的资金不多,开始的时候,只能为织金的商家们采购货物,或充当外来商家的经理。当时织金的小商小店,大部分的外来货物,就是王大荣采购的。后来,他与其他商人合伙,共同开设的“九五商店”,也主要由他管理、经营。到40年代后,王大荣成了织金城里几大富商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王大荣的捐款是最多的一位,光是1938年的一次捐款,就达1500个大洋。
然而,随着战场向内地的不断推进,再加上阮俊臣、欧阳崇庭的“黔西北抗日救国军”和宋老跛的土匪武装合在一起,在织金周边县、区镇不断偷袭,货物运输几近中断,织金商家举步维艰,纷纷倒闭。王大荣的生意也难以维持下去,于是,他关闭了商店,报名参加“抗日志愿军”去了。
报名参加“抗日志愿军”的,除了王大荣这样的商人,还有织金中学里面的几位年轻教师,张克勤就是其中的一位。
女教师张克勤住在雷肇中家的对面,即将军街口。由于受到雷肇中的影响,她早就参加了织金地下党。平常除了教书,定期写点思想心得之外,也没其他事做,于是也就报名参军了。
然而,当织金的这一批志愿军走到贵阳的时候,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他们也就被解散回来了。而王大荣与张克勤在此期间,却成了一对恋人,回来的时候,王大荣买来了很多本子和笔,分发给学校的学生。
不久,王大荣过世,年仅三十来岁。
站在王家朝门前,残墙烂瓦以及“体无完肤”的王家朝门,给人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和物去人非。虽然朝门上挂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家大院”金色光亮的牌子,虽然朝门上还保留着几处精美的雕刻,但是,它残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不了两三年,它就会随着开发的脚步而消失。
王大荣家老房
尽管破烂不堪,朝门上的瓦也失去了一半,但是朝门的结构还在。现今织金保存完好的朝门,要数这座朝门,也是现存朝门中最具织金风格的一座。我对织金朝门的认识与了解,也是来自于这座朝门。虽然织金还保存着“黄家朝门”,但那座朝门,已经不像座朝门了。
王家朝门,是织金朝门文化的最后历史,对于研究织金地方文化与古民居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座朝门及朝门里的房子,即将被拆除,不是挂个文物保护的牌子就保护得了的。
走进院子,发现除了一间房子里住的人是王家的后人外,其他都是外人。并且,多间原属于王家大院的房子,已经隔离出去,添砖或是改建,早就失去原样。
只有王家后人居住的房子,还保留着很多老屋的原样。雕刻精美的梁木、窗花、柱子石础,充分体现出古人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底蕴,令人惊叹。无疑,这间房子,是织金城中现存最古老、雕工最精致的古民居,极其珍贵。
“王家大院”的一旁就是张家祠堂。张家祠堂是张幺奶在民国时期出资修建的。解放初期,张家祠堂改成“红旗医院”,林卓清、杨从舟在里面任过院长。50年代中期,老房子被拆除,用城墙石和堰塘坎的石头来建成石墙房,这时就叫西山公社了。现在这座石墙房还在,看得到石墙上巨大的石块,从中可以想象出曾经的城墙风貌。不过,这里与“王家大院”一样,都要被拆除,到时,城墙石也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