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街景
织金北街是指从财神庙到北城门之间的这段街道。
北门街道虽然与中正街相连,但是无论街道宽度或是生意状况都是无法与中正街相比的。
虽然不是怎么热闹,而街道上的人家,大多有铺台,所谓“铺台”就是门面柜台。铺台与柜台的区别是,在修建中式建筑的时候,铺台与房屋一起修建,也与房屋连在一起,不能任意移动。铺台上还有窗户,窗户是一块块活动的窗板,一般有五六块,可以打开一块,也可以全部打开,关了门窗,还能看到突出于外的铺台;柜台是独立制作成的,一般放在铺子里,可以任意移动位置。
北街“不白菜”(陈玉芬)家的铺台照,左面是“祝家小朝门”。从这张照片中,你就能感受到曾经的织金街道,是那么讲究与古色古香(詹大方摄)
北门街面上的人家,大多关上了门,门窗却开了一扇。柜台上放着几堆核桃,每堆五个,用特制的小竹圈(与锅圈一个样子)圈着,而葵花子、毛粟或酥盐豆,则是用纸包成了一个个的三角形,像端午时包的粽子一样,用盘子装着,摆放在铺台上。如果有人要买,对着窗子喊一声行了,卖的人就会打开门出来或者从打开的一两扇窗户里探出头交易就可以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北门街道上还有几户这样做小生意的人家。街道很安静,也不见有人去偷盗。
这是住家户的小生意,此外还有街面设摊与做流动生意的。
祝家巷的祝老头,做的就是流动的生意。
祝老头留着长胡子,整天在面前挂着个木箱子走街串巷。
他的木箱子从左到右分为三格,一格放炒过的豆面,一格放苏麻面,一格放白糖。三格前面还有一格,里面底层放的是锅圈,锅圈上放小砂锅,砂锅里面烧炭火,炭火上面又有一口小砂锅,这上面的小砂锅里装着的就是热糍粑。
祝老头一面走,一面喊,长胡须的喊声引来一群孩子。
王家卖的炒米糖,也是走街串巷。只不过是白天串,晚上大多选个地方,就守起生意来了。
王家炒米糖,不像王笃成米花糖挂在面前卖,而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挑炒米糖、碗、小调羹;一头挑炭火和水壶。炭火与水壶连在一起,是用铝皮特制而成,分为三层:下层是灰箱,装漏下来的炭灰,不至于让炭灰满街洒;中层是炭火,烧木炭;上层是水壶,水壶上有长长的水壶嘴和加水的盖子。
有人要吃的时候,把炒米糖放入碗里,倒入开水,浸泡一下,一碗又脆又甜的炒米糖开水就出来了,然后就可以用小调羹一口一口地品味。
现在的北街夜景(部分)
炭火与水壶连体的这个工具,是北门守门人王占春家特制出来的。而王家炒米糖开水,晚上的时候也常摆在王占春家门口。
王占春在城门边开五金加工铺子,主要做的就是铁皮加工或用锡、铜铸成一些器具。
北街虽然冷清,但是到了节日,却突然间变得热闹起来。
不只北街是这样,传统的织金人都爱过传统的中国节。无论你走到哪个寺庙,在寺庙的前面或是挡头,都会围上一群人,有站着的,有坐在石板上的,更多的则是坐在木凳上,围着一张八仙桌观望,因为八仙桌的后面,坐着一位老头,正在有声有色的说书。那时候,织金人把说书称为说槐书、说善书、说圣义等,内容或故事或哲理等。
说槐书的人,总是表情夸张,或怒或喜,引来一片共鸣。
所谓“槐书”,就是在槐树下说书,也即摆故事。从清朝到民国,织金城里大街小巷,槐树多的是,而且一棵比一棵粗,一棵比一棵高,一棵比一棵长得茂密。
到了晚上,北街上有钱的人家,还会请说槐书的人到自己街面的大门口来说书。
街上的行人,并没有减少,似乎比白天的行人还多。灯光明亮之处,人也众,挤进去一看,两张长凳上,搭了一张八仙桌,八仙桌后面,一位老先生,坐在一张更高的凳上,正在津津有味地说槐书。他的两边,搭起的高架上,挂着灯笼,点着蜡烛。烛光在微风中,摇晃着。观众在烛光里,时而静听,时而叹息,时而叫绝……
不过最热闹的,还要数春节初一到十五的耍龙。现在的春节耍龙,不过东南西北门四五条龙,民国时期,则是哪一门都有龙,哪一条街都有龙。除了街道上的龙,织金的各家大商店如九五商店、华南商店等及各个会馆如川会馆、江西会馆等,也耍龙,而且每条街每个商家不只一条龙,
织金的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地龙,多为街道制造,龙头较大;一类为外地龙,多为商家或会馆制作,如川龙,龙头较小。同是本地龙,也有区别,织金东西南北加上小东门,五门五龙五个色彩,南门赤,西门白,东门绿、北门黑、小东门黄,应五方五行五色。
以上是成年人耍的龙,还有孩子耍的龙,叫“草把把龙”。草把把龙顾名思义,即是用草做的龙。草把把龙虽小,却也像成年人耍的龙一样,也要进到“迎龙”的人家,恭贺新年万事如意。
舞龙的时候,还要配上鱼灯、龙珠、龙灯、狮子、绣球等,街道上的人家,还要抛花。
以前的抛花,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抛花是在大府头,在四周烧上四五口大火炉,一人用铁瓢将铁水抛出,一人用木板将铁水拍向高空。铁水在空中散开,燃烧着像雨花一样落下。人站在雨花中,既是一种冒险,更是一阵又一阵散开来的喜悦。民国时期,舞龙主要在大街上进行,由于茅草房很多,自然不能像现在这样抛花了。当时在大街上抛花的工具是用直径20厘米左右的松树制成的,先把松树截成节,挖空,在内壁上刮上煤灰与白胶泥合成的泥浆,再装上燃料。燃料(火药)也是自制的,主要配料是硫磺、硝、松香、麻秆炭等。麻秆炭用火麻烧制而成,不像现在生产的火药,用的是木炭。用木炭做引线,经常会熄火,用麻秆炭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火药中加入铁、铜、锡、铝等不同的金属粉或食盐,喷射出来的火花就是不同的颜色,如铜的是绿色、铝的是白色、铁的是金黄色,食盐的是黄色等。用松树杆做抛花工具,不仅结实、安全,而且分量足,抛出的火花,又高又大,时间也长。
耍龙时用的黄烟炮,也相当大,足有十来厘米长。耍龙之时,礼花、黄烟一齐喷射,色彩斑斓,烟雾弥漫,如进入云里雾里浪花里一般。一时间笛音响起,鼓声震撼。
要是非一处的两龙相遇,场面就不一般了。你撞我,我撞你;你缠我,我缠你;你把我包在中间,我把你卷入里面。翻江倒海,此起彼伏。要是三四条龙碰到一块,场面更是惊险了。
肯定又是一场恶战!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恶战,已经不只是龙与龙之间的舞斗,而是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武斗。
马家寨的舞龙队,只要一出场,个个身上都带有马棒。每逢斗事,只见一片马棒飞舞,一片人便倒了下来。
但是马家舞龙队并非逢斗必胜,因为其他舞龙队也请得有武林高手。
杨顺忠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称“通城虎”,足见其江湖地位并非一般。
不过他最终还是退出了江湖,毕竟在多年的舞龙斗武中,自己也留下了一身伤病。
通城虎带上粉丝张小嘴去了贵阳。
武斗散去,真正的群龙争宝开始了。所谓宝,其实是官府设的奖品。争宝地点大都设在织金城内较宽的地方,如关帝庙、城隍庙前面空地、大府头等处。这一天,各处大大小小的龙都赶到一起,凭舞技夺宝。全城的人也都赶来围观,场面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