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名小吃荞凉粉
铧口街李家,在这里也算是富裕的人家了。虽然没有谌家、王家那样的朝门,李家街面上的青瓦房,却是大气的。
李家开有铺子,其中的一个行道,就是打斗。
什么叫打斗?现在的人没见过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斗是民国以前计量食物容积的主要器具,小于斗的是“升”,小于升的是“筒”。一斗在织金相当于粮食80斤,一斗又等于5升。斗是用木料制成的四方形容器,上有刮条,大米或苞谷倒入斗中后,拉动刮条,把多余的赶下来,就为一斗。
打斗的人家,是由官方指定的,非指定的人家不能做,就如同现在开铺要办证一样。打斗不得工资,来打斗的人,也不用开店主的钱。店主的报酬,取决于从斗上刮下来的食物的多少。如果斗里食物不足,来打斗的人得补上,而倒入的多了,就为店主所有。
李家的老婆却是以卖荞凉粉为业。织金最早卖荞凉粉的地方,就是铧口街。民国时候在这里做荞凉粉的人,除了李家老婆外,还有杜和尚。杜和尚瞎了半只眼,除了卖荞凉粉,还擀香卖。其实杜和尚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和尚,平常多在家,称为“在家和尚”,只有庙上有重要的日子,才去庙上。
荞凉粉的做法,是从外地传来的,还是织金人发明的,并不清楚。民国时期的荞凉粉,与现在的做法比起来,有很多不同。
传统的荞凉粉做法是,荞子成熟后,便连秆割来铺到院坝里让太阳晒,待干后用双节棍(用绳系着的两根木棍)来回抛打,然后再用簸箕筛去不要的部分,这两道工序叫“打荞”与“扬荞”。把扬好的荞子用石磨推上几次,装入布袋里,放入装有水的大盆里进行不断的揉搓,如洗衣一般,这道工序很原始,但却很重要。等盆里的荞浆澄清后,去掉上面的清水,留下浆汁,再放入沸水中搅拌,熟后倒入小盆里晾干凝固即成。灶里的燃料只能用碳,这样才能保证凉粉的质量。
把成块的凉粉团变成凉粉丝得用上一种特殊的工具,叫“凉粉插”。凉粉插多用薄铝皮制成,形状呈月牙形,中间的小孔,也呈月牙状。民国时期做这种工具的人家,有孔令明、王占春、王孝廉等。插凉粉丝的时候,力量要均匀,长度要适中。插好的凉粉丝,一层层叠放于碟盘中,呈星状,既美观,又方便取用。
除了凉粉丝,做好一碗辣椒水,也很重要,里面必须有霉豆腐、炒豆、蒜水、姜水、姜葱粒等,加上皮蛋、折耳根味道更好。初吃时有凉爽的感觉,后来就会头上冒汗。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吃织金荞凉粉,如果头上不冒汗,也是缺少织金荞凉粉的味道的,而冒汗的关键,就是要加足辣椒面,辣椒面最好是生熟都有。
传统的工序虽然复杂一点,也累人一些,但却能保证味道的纯正。
张家原来住在李家的隔壁,两家经常来往,张家的女人也就学到了李家荞凉粉的手艺,不过她不是在铧口街上卖,而是做了白纱帐篷,设摊于回龙桥处的沿河岸边。后来设摊的人多了,沿河路的荞凉粉摊子,成了织金的一道风景。
铧口街拆除成了体育场后,在进出口处,以及草坪东面的大树下,经常有人设摊卖荞凉粉。人们跑步、打篮球累了之后,便可以进白纱帐里既清凉又火辣一下,疲劳便消失了。
荞凉粉是织金唯一保留下来的传统名小吃。独特的做工,地道的织金味。外地人来织金,如果没有吃过织金荞凉粉,不算来过织金,至少说是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