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双潭与文昌阁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025字

双潭与文昌阁

从半边桥的南端,有一条小路可以去到兴隆潭与文昌阁。

兴隆潭是清时的称呼,不知什么时候,改叫双潭了。据说,以前的潭水没有这么大,水位也较低,而且是两个水潭,两潭之间,还有石桥相连。有一年,潭水突然大涨,水位提升,淹没了两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双潭的北面,是一座小山,小山由三座石山组成笔架形。中间的石山较大一些,四周岩石上刻有多块碑文。顺着石阶可到山顶,山顶有座小亭,可供人休息。这座小亭,是民国时期王佐所建。

20世纪50年代后,这座小山被炸毁,剩下的岩石,还不足以前的一半。当时一同被毁掉的,还有双潭的石栏。石栏其实是两条长长的石龙,石龙的头一个在文昌阁堤岸边,一个在半边桥桥头。笔架山的地方,如今变成了酒店。

双潭的东面正是城墙,在东北角出水的地方,城墙下有一小桥,桥下流来的水,来自城外月亮井和“三潭滚月”等处的水。在拆除城墙前,小桥下面有几根粗大的铁链锁着,防止外来偷袭。岩大五偷袭小东门的时候,就利用了这个水道,最终没能成功。

双潭西岸是“杨泗将军庙”。杨泗将军是湖北人,明朝时期屯兵于四川,因他善于水战,还兼修水利和疏通河道,深受群众拥戴。祭祀所塑杨泗像,大多数为身着金盔金甲,手握利斧,或坐或站的武将形象。传说中,他能下水除掉孽龙和水妖,平息洪水和风浪,确保河岸民众和船只航行安全。所有祭祀杨泗的地方均以“神”来对待,他被称为“水神”“湖神”等,但因杨泗是归降朱元璋的红巾军将领,不受重用,不入正史,所建庙房,皆只作偏房一类。

杨泗将军庙的后面,就是“谌家祠堂”,谌家祠堂外有围墙,里面有多间瓦房与宽敞的石院坝。谌家祠堂是织金谌氏家族祭祀先人的地方,每到祭祀的日子,屋里屋外,摆满了多种多样的供品。

民国时候,谌家祠堂里办过私塾,大多是谌氏家族的子女在里面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做过一段时间的学校。再后来就被瓜分了。

双潭的南面是文昌阁建筑群,有山门、文昌宫、天子台、文昌阁等建筑。因偏于一角,临水而建,又树木、竹林成荫,显得特别幽静。文昌阁又叫梓潼阁,民国时期,织金成立议会后,办公室就设在文昌阁内。议会的会长是李名山,副会长是梁化臣。

选国大代表的时候,李名山的儿子与侄子李成学竞选。李成学在四方井大办酒席,李名山也在文昌阁大办酒席。凡见到路过之人,便拉来吃上一顿,喝上一碗,希望能被投上一票。最终李成学玩不赢李名山,还是李名山的儿子当上了国大代表。

1940年2月,原住于书院内的县卫生所,搬迁到报恩寺里。报恩寺就是天子台西面的配房。

卫生所是以西医为主的诊所。织金的卫生所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经省政府卫生处批准成立,地址设在奎阁旁。此前,织金的治病方式,以中医为主,直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承章(斐然)在大东门开设私人“新生药店”后,西药与西医疗法,才走进了织金县城。在“新生药店”的影响下,织金大街上,也随后增加了几家西药专卖店。但是,由于西药对于织金人来说,还是新的东西,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西药店的生意,也就赶不上中药店的。

民国三十一年(1942)织金卫生所改为卫生院。卫生院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皮肤花柳科、眼科、耳鼻喉科、儿科、牙科等;医疗器材有听诊器、双开肛门镜、鼻镜、子宫撑、碎脑钳、淋病注洗器、生骨结节测量器等多种多样,所进器材,有国货、港货、英货、德货、美货;医治种类繁多,光是传染病类就分为斑疹伤寒、伤寒、赤痢、天花、鼠疫、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回归热、疟疾几类。卫生院下设妇产院、戒烟所、检验所外,还负责全县卫生环境和为民众与学校学生接种牛痘。

当时,如果发现有烟瘾之人或有人举报,就会被送到戒烟所进行检验,化验确有烟瘾后,就会在戒烟所强制戒烟,大约一两个月的时间。戒烟对象不管地位多高,决不放过,如当时任织金经费局局长的谌玉书,被人举报,也被拿到戒烟所来进行检验。又如当时的织金检察官贺继铮,也被送至戒烟所进行检验有无烟瘾之事。在戒烟过程中,还出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以那区林岳高因有烟瘾,被送到戒烟所强制戒烟,一天深夜,他乘看守不注意跑了,不仅被抓了回来,看守人被问责,其担保人孟永富为此也被关押。

这位林岳高不是简单人物,他是以那区有名的乡绅,与朱峻山齐名。在文才或是财富上,二人都差不多,而在人生结局上,却大不同。朱峻山曾任过以那小学校长、三营中尉书记、代理区长等职。朱峻山在以那颇得民意,不仅出资修葺了以那街上的大水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龙王宝殿及八角亭,并作七律一首于殿上:

妇产院操作规范,降低了风险。在卫生所成立以前,妇女生产,都是请“接生婆”来家里接生,使用碗片割脐带,易造成感染,危及生命。

卫生院除了治病、防病,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与消毒,也是其重要项目,如垃圾指定城外地点堆放;河流、水沟清理;水井、粪坑的消毒与加盖等。

文昌阁内,也做过私塾。

1847年的一天早上,一位披着长辫的青年来到双潭边。

碧绿的水面,在晨光里,一片明亮。

几只飞鸟在湖面上划过,然后越过水东岸又长又高的城墙而去。

杨泗将军庙里的几位和尚,已经起来,正在屋里屋外打扫。

80年代前后的双堰塘与文昌阁(夏崇武摄)

年轻人穿过水岸长长的走廊,向尽头走去。白色的石龙雕刻得很精细,一直延伸到文昌阁的山门前。有石阶伸到水里去,看得出,这里是和尚们提水的地方。

山门很美,看起来像一座笔架山。中间的房子,有两层,下层是石阶过道和两扇大门。上层面向潭水方向,留有窗户,这一层人称“望水厅”。左右两边的房子,与中门的房子连在一起,却只是一层,也只有中间房子的一半大小。上了石阶,两边都有小门进入小屋,屋里有桌子凳子供人休息与品茶。

2011年的双堰塘局部

山门的后面又有石阶可以登上天子台。天子台由方正的石块与石板构成,而登上天子台的石阶中间,有一座与石阶同样斜度的巨大石块,上面精雕细刻雕着一幅龙图。天子台的左右两边,各有配殿。

大殿在天子台的后面,称“文昌宫”,看起来更大气得多。

穿过文昌宫,又登上几步石阶,就是文昌阁了。文昌阁为木瓦结构建筑,三层攒顶,上两层为八面八角形,下层为四面六角,讲究变化。

文昌阁旁,有树木、竹林,在鸟鸣之中,反而增添了文昌阁的宁静。

这座文昌阁,是1802年知州周景益从东门外改建到这里的,虽然已有45年的历史,因为没有经历战火,看起来还完好无缺。

青年走进阁里,看到桌子板凳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他拿出一本书,开始观看。

一会,陆续来了11位少年,端坐在凳子上,开始听先来的青年讲课。

朗读声开始从宁静中传出。

这位年轻的教书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以后叱咤风云的清代名臣丁宝桢。

那一年,他27岁。

丁宝桢从牛场老家来到州城教书,为什么要选文昌阁而不选其他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他在牛场读书的时候,就是在牛场的文昌阁里读书,对文昌阁很有感情。他还记得,他在牛场文昌阁里闹出的笑话。

有一天,他正在读书,家里人送吃的来给他。

突然,同学们看着他大笑起来。他这才发现,自己嘴里全是墨汁。原来,他看书着迷,把粑粑蘸着墨汁来吃了。那个时候,他每天学书低于八千字,就不罢手的。

他也想把自己的学习精神,在州城文昌阁里传递给自己的弟子。

20世纪50年代,平静的文昌阁不平静了,从里面传出热闹的马嘶声与猪哼声。原来,供销社的领导高鲁民,用文昌阁建筑群来关马与养猪。马们猪们也厉害,不久就把古建筑群脚踢嘴拱成了吊脚楼。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