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平远协署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502字

平远协署

平远协署位于太平桥东头,贯城河岸边。

其实最初的时候,这里叫平远镇署,也即总兵署。

康熙四(1665)年五月,清朝廷根据吴三桂疏,将胧胯、的都、朵你、阿架、四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比喇(实为平远)。康熙五年(1666)二月,以土司安坤故地毗喇为平远府,改毗喇镇署为平远镇署,调云南曲寻武沾总兵刘文进,为平远总兵。

1958年的太平桥东岸

康熙八年(1669),改平远镇署为平远协署,也即副将署,平远府最后一位总兵赵良栋,于此年三月调任山西大同总兵。

不管是平远镇署,或是平远协署,都是织金最高的军事机构,只不过,此处的最高军事官员,由总兵换成了副将。

最初的平远协署,与平远府衙门一样,是用草和竹搭建的房子。因为既是办公地又驻扎军队,占地就很宽。士兵们在协署内喂养鸡、鸭、鹅等,就像当地的土人一样生活。

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74),副将骆俨到任,才修建了大堂五间,同时还修建了三座大门及五座仪门。继而,副将雅什泰、刘成谟、赵显忠、朱相臣等,又先后对平远协署进行了增建,规模逐步扩大,有了川堂、后宅、厢房、书房、箭厅、花厅、厨房、马房、土地祠等,品位也相应提高,既有“慎农斋”,也有“耕读堂”。

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平远协署已经搬迁至大府头,称协台衙门。

而老的平远协署,到光绪初(1875),一部分已经成了黄秉臣的住房。

黄秉臣是管理织金兵工粮饷的清代官员,正八品。不仅家就住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办公。

黄秉臣带有几个学徒,其中一个,就是北伐将领王润苍。

时任知州的黄绍先(字越生),几次来到这里,与黄秉臣商讨织金济赈之事。不办公的时候,黄绍先则是从后门进入黄秉臣家里,因为清政府有规定,官不准入民宅。不过,深得织金百姓爱戴并三任织金知州的黄秉臣,最后还是被人告走了。原因是黄秉臣在星秀田购买了一块地皮,按清朝律法,官员离任后,就得落叶归根,黄绍先购置土地,就是不归故里之嫌。

黄秉臣住的屋子,家具摆设很简单,在茶几上,却放有一个长方形的时钟。黄绍先在织金任知州的时间是光绪十三年(1887)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可见在这一时期,织金已经有时钟了。

黄秉臣的长子,是个武秀才。但是这个武秀才还没有起作用,民国就来了。

平远协署初建之时,在协署的东北方向百米处,还建有一座军营。到清末的时候,军营已经没有了,住的是黄斯盛家。

黄秉臣(黄承泉提供)

黄斯盛(黄承泉提供)

黄期盛的门边,有两块雕工很美的方形石礅。

虽然只是两块方石礅,它也不亚于一座朝门的光彩,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再有钱的人家,门前的石礅都只能做成长条形;有功名与官职的人家,才可以做方礅。长条形石礅,是一般人坐的;方形的石礅,是卫兵坐的。

黄斯盛在四川任过清朝的官员,门前有讲究的方石礅不奇怪。

回乡后,黄斯盛还创办了织金高山铁厂。

自从平远协署前面的路成为一条街道以后,这条街就有了名字,叫朝阳街。

朝阳街是一条石板街,从太平桥一直延伸到大东门城门。

那个时候,谁家要是新买了马,都会赶到这条石板路上蹓一蹓。一是体验新马的感觉,二是可以风光一下。

到民国时期,平远协署的对面,多了三个铺子,一个是李少白的纸火铺,一个是王树清的造枪店,还有就是苏和清的牛肉馆。

李少白虽然当保长,但保长那点工资自然不够。李少白卖纸火,同时还做烤酒生意。他烤酒的生意做得好,还成了糟房业公会的负责人之一,并选了上商会的理事。李少白有一兄弟,叫李辉璧,给李名山当管家。

不过风光的还是李少白的父亲,人称李三爷。李三爷进门出门都要坐轿子,他那轿子有专门的名称,叫“老鹰爪”,因为轿子上雕有鹰爪饰物。

王树清是四川人,不仅能造枪,还能造大炮,所以人称“王炮匠”。在制枪工匠里,他的手艺无人能及,传说王佐天天带在身边的文明棍,就是他制造的,说不定那是一把枪,所以王佐才在瞎灯黑火的大街小巷里察看,也不怕人报复。

民国二十七年(1938),织金从事枪支生产的人员达到一百多人,但多是四川人,如在太回镇造枪的朱云清、蓝海云,也都是四川人。他们用手动十字钻、老虎钳等简单的工具,生产四板枪、毛瑟枪、单身枪、汉阳枪等,每天产枪达20支。

美国飞机坠落在桂果克窝,飞机残骸被人背马驮运至圭峰脚下。王炮匠取来飞机的一些部件,生产了不少的枪支。

由于抗战吃紧,枪支紧缺,织金制造枪支的人被送去搞兵工生产,从此未归。

苏和清原在南门城外小市上开牛肉面馆,1936年8月被阮俊臣、欧阳崇庭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带走,好容易逃得一命回来,却不敢在那里开店了。

苏和清是回族,虽然没开饭馆,却经常做上一桌回族菜,请周边的人家品尝。让大家赞叹的,是他做的牛肉炒红萝卜,味道特美。

桥头北面河坎上,有一座小四合院,与太平桥紧紧相邻着。四合院有围墙,有朝门,里面是个石院坝,几间青瓦木板房,看起来十分幽静。

四合院前面,有一盏路灯。

那时的织金,还没有电,在织金的街道上,凡是凹进去背阴点的地方,就会安上路灯。路灯的做法是,在地上立一根木柱,在木柱上装上玻璃灯罩。高度比人略高一点,便于加油。

除了这个小四合院,在那些铺子间,还有个黄家小朝门。

说是小朝门,就是因为房子不多,院落不大。

小朝门的主人叫黄显文,与黄少山是亲兄弟。两兄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面善,二是胆小。黄显文在30年代的时候,任过几年的乡长。当乡长没有多少收入,反倒贴补了不少进去。40年代后,生活也就显得捉襟见肘了,靠数量不多的租石勉强度日。

50年代,土改、镇反的风声虽然紧,但是对于他的朝门小院来说,还算平静。黄显文担惊受怕一阵后,便悄悄死去了。

苏和清在合作社的运动中,成了小校场的一个农民。

60年代前后,因为修建沿河路河坎,动到了太平桥石礅,太平桥塌了,石拱桥变成了平桥。

80年代,织金最热闹的地方,恐怕要数太平桥东头。这里摆了多家豆腐干和臭豆腐摊子,还有一家卖包子的。那时候人们除了去大府头看电影,就没有什么可以娱乐,小吃也少。一笼煤火,一口土砂烙锅,几块臭豆腐,一碗辣子面,四张板凳,就让很多年轻人坐到这里来。也没有什么遮拦,大家就坐在街上吃。

桥头边的小四合院还在,不过,因为太平桥已经变成了平桥,路基也提高了一两米,四合院就落到了石坎下。

曾经的平远协署,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