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织金“大同府”与“大府头”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422字

织金“大同府”与“大府头”

从黄承恩家再往前走,不远处就是织金“大同府”了。

很多人都知道山西大同,大同府就是山西大同的府衙,怎么就跑到织金来了呢?

其实,它果真就跑到织金来了!

织金大同府的主人叫谌厚光,字蕴山,号葆初。清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拔贡,朝考一等,以七品京官用于刑部,后升任主事。道光五年(1825)在职考取乙酉科顺天举人,次年考取丙戌科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到四川任主考官。回京后,任武英殿纂修、上书房行走。在京20年,门生较多,因门生中有二人出任宰相,有“一门两宰相”之说。后出任山西大同府知府,诰封朝议大夫。《山西通志》载:“德行谦谨,重士爱民,奋励有为,以兴利除弊为己任,王河涨发,啮及城闉,修堤护之。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便,到今相仍。”谌厚光离开大同府时,写了《留别云中士民》一诗:

织金杨泗将军庙及东山读书楼,就是谌厚光在任期间捐资修建的。谌厚光之所以要修读书楼,因为他在就读时期,经常在那个地方读书。谌厚光还乡后,出任凤西书院主讲,受平远知州之邀,纂修《平远州志》并作序。

“太史第”匾额实图

谌厚光修建了自己归来后的住所,地址选在大府头戏台处。

他修建的房子,与大同府的样子一样,人们也就叫它为“大同府”。

大同府前,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道圣旨,大意是说,谌厚光任大同知府时,颇得民心,老而还乡后,允许其住宅式样与大同府相同。

因为有了这道圣旨,文武百官,凡骑马经过铧口街大同府前,皆得下马而行。

织金大同府的朝门原来是坐东向西,正向着财神庙,而不是面对铧口街。

朝门大气,上面挂有一块木匾,木匾上题有三个大字:“太史第”。围墙很高,墙的下部由大块的方正石块砌城,高度至五块大石的位置,上面才是土墙及盖瓦。

走进朝门,是一块宽大的石院坝,院坝左右各三间厢房,过了厢房是多级石阶。上得石阶,过了第二道朝门,又是石院坝、厢房、石阶。过了第三道朝门后,才是织金大同府的正房,一排五间,每间皆高大宽敞。

大同府里的房子,除了部分是木瓦结构外,多是砖木结构。后一类房子,多为正房,上盖青瓦,前面墙体及门窗为木制,两侧及后面则为防火墙(土砖墙)。

至民国三十年代前后,织金大同府的外朝门,改成面向铧口街。这个时候的大同府,政府机关称它为“大堂府”。改门的原因,是谌家的后人,过得并不安稳,疑惑是朝向财神庙人字杀的原因。而这个时候,大同府已经衰败,几间木瓦厢房已经损毁,生活更不宽裕。

新中国成立初,大同府人家因为没有土地,没被打成地主,由于房子多而列为小土地出租。解放军住进了大同府,而临铧口街口的那间房子,则由农会借用,专门用来关押和拷打地主。

关押地主的房子里,白天是清静的,因为地主们都被押去批斗了,但到了晚上,惨叫声就会不断从里面传出来。大同府人家有位亲戚是地主,也关押在里面。每次送饭去,亲戚被捆绑的手,不是一次比一次变细,而是一次比一次还粗,也越来越拿不起碗筷。

除了批斗会,每逢太阳特火的时候,地主们就会被拉到大同府的石院坝里晒太阳。其实更应当说是烤太阳,烤得大汗淋漓,直至神志不清,但还得做一件事:交出地契、房契、金银、珠宝、大烟等。交出来了,还得继续烤太阳,继续在晚上接受临时想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土刑法,因为不知道你隐瞒了没有。

有一点是公平的:只要是地主,不分男女同等对待。

大同府的主人谌贻本,很少在家。民国时期长期在乡下教书,任过谌家庄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做起小买卖,在镇上卖纸火,很快也死去了,仅三十几岁。

谌贻本的妻子没了生活来源,家里还有瞎眼的老母,便上街去卖烙粑。做烙粑也生活不下去后,又到鱼山背后舅舅家去学做竹器为生。

有一天,贫困的大同府人家,终于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分到了几件三等物品。

三等就是指最不好的那一部分,物品则是从地主家里瓜分来的。那个时候,对于大地主,只能净身出门,金银财物作为一等品分给国家,锅、碗、盆、桌子、板凳、簸箕、甑子、毛巾、手帕等自然为三等品,分给贫下中农以下的人;对于小地主,留下一两间小屋给他家人住和留下几件生活用品,其它也都瓜分出去。

1951年织金成立粮食部门,拆掉江西庙,改建成粮食局,为了晒米,强制向大同府人家购买院坝石和围墙石。1959年,拆修大府头,政府用190元人民币,强制购买了大同府的多数厢房及地皮。

在大同府的南面不远处,就是协台衙门。

协台衙门其实就是平远协署,是由朝阳路上搬迁过来的。进入民国的时候,协台衙门已经毁坏。民国十七年(1928)杨寅亮任织金县长,在协台衙门处修建大型图书馆。次年,杨寅亮回省城,新任县长刘桂初继续修建图书馆,还未完工,就被特大强风吹塌,这里就变成了一块空地,只剩下一对巨大的石狮。石狮经过多年的抚摸和孩子的攀爬,已经光滑透亮。

这块宽阔的空地,民国政府叫它“公共体育场”或“大府操场”,百姓则叫它“大府头”。

大府头不仅是当时开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地方,也是民国县政府操练兵士和民众集会的地方。

1937年10月10日,县政府在公共体育场(大府头)举行全县义勇兵操练纪念双十节,每区镇派勇兵30人参加。这些义勇兵,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他们有统一的旗帜、旗号与肩章。旗杆上面挂两幅旗,一小一大,小的在上,旗面上是“勇”字;大旗是红底色蓝徽章。肩章正面用绸子制成,绘有徽章和“勇”字,背面用布制成,上书口号,如“尽忠职务,严守纪律”“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等。

自抗战爆发,公共体育场操练士兵与壮丁就成了常事,特别是到了1938年以后,抗战吃紧,织金不断增加的士兵与志愿兵,大多在本地训练之后,直接就拉到了战场。1938年1月13日县政府下令,本县各机关、各团体、各学校到大府操场训练,训练列队为司法队、医疗队等,设立检阅台和各机关代表席、各民族代表席进行监督。1938年6月9日,县政府下令,政府人员、各学校和各部队军训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必须在10小时以上。到了1939年,公共体育场的环境已经不够军训,除了一部分拉到“黄家花园”去训练外,抽调40名壮丁,每天到公共体育场去清理场地和扩大体育场。

1937年9月,织金“各界抗敌后援会”在大府操场召开成立庆祝大会,来到会场的有军政官员、教师、学生、商人、劳工、农民等。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面小三角旗,旗上都打有标语,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等。历时三四个小时后,他们走到大街游行,一边摇动旗子,一边高喊口号。整个小城,爱国热情高涨。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18日在大府操场举行全县庆祝大会,除了一般的仪式外,增加了戏剧、彩龙、舞蹈、乐队、国术等表演。花卉、盆景也都抬到了大府头,让人参观。晚上,举行火炬游行,织金城内,龙灯、花灯飞舞,气氛热烈。

1950年7月1日,大府头外面突然变得特别拥挤,能站人的高处,都站满了人。

大府头的四周,有解放军持枪把守,空气紧张,普通百姓不得进入

其实,从织金第二次解放以来,这里就很少安静过。开批斗会,宣判死刑。

今天要宣判死刑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名山和他的参谋长田振武。

田振武因为女儿嫁了李名山的儿子,混上了参谋长的位置,今天也只能做他亲家的伴了。

很奇怪在这里第一个被宣判死刑的不是李名山而是小鱼仔。

小鱼仔其实是个小青年,只有十几岁。把他从牢里拉出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他不是被绳子捆绑着,而是用铁丝穿进手腕里,这种奇特方式,使得他的双手变得又粗又大,像是吃肥了一样。

小鱼仔之所以受到这么重的惩罚,其实来自于他的无知。

1950年织金第一次和平解放后,李名山从贵阳逃跑回来叛乱,解放军只能撤离织金。杀害王佐县长的裴和清,与小鱼仔是亲戚,他拉上小鱼仔一起追杀解放军。以小鱼仔的能耐,当然是追杀不了活着的解放军的,只能对着已经死去的解放军补枪。

小鱼仔家住回龙潭一带。他爷爷想保他一命,写血书,天天找人签名。

而李名山之所以没有小鱼仔惨,大约是因为他最后投降的缘故。而在织金民间,传说他是被五马分尸的。

宣判完毕,李名山与田振武被五花大绑扣着头从大府操场押了出来,匆匆推过铧口街和小东门。

一路上,每过几步便有解放军站岗守卫。

群众纷纷涌向小东门城墙上。

几声枪响,李名山与田振武倒在三道坡脚。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