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人的抗日战争
一、感受战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句话,在抗日战争期间相当有名。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很多热血青年自愿走上了抗日战争前线。远离抗日战场的织金县,也参与了这一场轰轰烈烈而又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战争。
1939年10月1日,织金38名青年志愿军列队穿过古老的织金街道,走向抗日前线。这一历史的瞬间,不知是哪一位摄影师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位摄影师,他为织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期织金人的爱国热情。这是一群热血青年,他们之中有农民,也有知识分子,还有小商贩等。图片中的这批志愿军,他们的名字,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但是这张图片,已经载入了织金的史册,他们的事迹,将会流传下去。
正是这一张照片,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当年织金人的抗日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弦,想去探寻织金人抗日战争的场面。随后,我又看到了另一幅《1943年元旦织金县抗战建国纪念碑落成》的图片,从图片之中,我再一次感受到,织金虽然不在抗日前线,却深陷于抗日战火之中。
1939年织金抗日义勇军出征
也许,在我寻找资料之前,我对织金人的抗日战争是知之甚少的,甚至是无知的。但是,当一些史料摆在我面前之后,我开始沉默,开始疼痛,同时,也被一种激情一种力量打动着。我想呐喊,于是这篇文章从我的呐喊中走了出来。
二、血写的历史
首先,我想了解的是,织金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抗日战争。此前,我所了解的是,程鹏参加了抗战,王永锡也参加了抗战,其他的我一概不知。因而在我的想象里,织金人的抗战,不外乎就只是几个人。
但是,当我看到了一份资料后,我的想象被击破了,我也惊呆了。让我们来看看这组统计数据:
从1938年到1945年8年中,织金征兵出征人数共计12117人,志愿兵共计130人,两项共计12247人。由于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的8月15日,这一年出征的军人未必都亲临了抗日前线。但是,1938年前的征兵和军校毕业生未列入其中,未退役者肯定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如李维周、李银昌、李树青三兄弟,因父母早亡,三兄弟于民国二十年(1931)报名参军,李维周、李银昌几年后退伍,而李树青留在了部队,一直到抗战结束。因而,可以估算,织金经历抗日战火的将士,不会低于一万二千人。
织金全县在抗战期间的人口,平均户数在四万左右,总人数在二十万左右,男子在十万人左右,举1938年为例,户数是41226,总人口212145,男子人数103951,女子108194人。也就是说,织金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家参与了抗日!男子历来是战争中的主流,但男子中又分为老、中、青、少、儿童五类,适宜抗战的年龄人数其实只在二万前后,适龄人数与实际出征人数相比较,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织金适龄男人大多参与了抗日战争。
这些数字是惊人的,与我想象的几个人的战争相差太远!
一万多人出征抗日,他们活着回来的有多少人?这是我想了解的第二个问题。
但是我找遍了所有的资料,除了数十个抗战之后还活着的人外,我再也找不到更多的答案。那么大的数字到哪里去了呢?
我曾经看过一位历史学者的统计,抗战前,国民军有三百多万人,抗战结束,统计伤亡人数也是三百多万。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战开始的八个月,死在抗日前线的就达百分之八十。织金抗日将士,参与了很多的大小会战,有一些会战,整团整师全部阵亡,如武汉保卫战,据报道,除了集团军总司令逃出来之外,其他全部阵亡。像这样的战争,还有几人能回?
或许,这位学者的统计我们不信,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份统计数据。这是民国政府国防部于1947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
不排除织金籍的抗日将士中有逃亡者和残废退役者,但是我更相信,织金出征的那一万多名抗日军人,绝大多数已战死于抗日前线。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举个例子来说,战死于江西南昌的王永锡,与他一样出征抗日的还有一位叔伯兄弟叫王鹏,战死于云南,但是他的家人从未得到过死亡证明,按他后人的说法是,死是死了,却是无名无分。为此我也专门查找了国民政府公布的织金籍阵亡名单,从死亡地点查或是从人名上查找,都没有这个人。
在国民政府公布的织金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单中,仅仅有58人,由此可见,织金人的抗日战争,无名英雄知多少?
有一点令我疑惑的是,织金是个边远小县,当时交通又相当不便,为什么会出征了那么多的兵源?实际的情况是,抗战之前,蒋介石就已经做好了退守大西南的战略布署。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在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国民军的力量,如果不退守大西南,凭借这里的有利环境,就有可能在平原地区被日军围歼。最终蒋介石的目的达到了,击毁了日军想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部署,中国的北部到东部地区,甚至中部地区,迅速地被日军占领。因而,国民军的后继兵源,更多地只能取之于西南山区,即四川、贵州、云南等几省。如果抗战初期的战争牺牲的大多是中国北部、东部、中部的将士的话,那么中后期更大的战役与牺牲,则更多地来自于大西南的将士,织金在短短的几年内出征了一万多人,也就不奇怪。可以想象到,战争之初,国民军有三百多万的军队,大量征兵的可能不会太大,而经历了武汉会战和几次长沙会战之后,兵力速减,能够补足兵源的地方,更多地也只能依靠还未沦陷的西南地区。由此可见,西南地区在抗战中的贡献是很大的,牺牲也是巨大的。织金人的抗日战争,同样是巨大的!
西南山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这些地方的贫穷与落后。而贫穷与落后,又使得这些地方的人在吃苦、耐劳等方面不同寻常。正如一位研究抗战史的学者所说,正是这样的“草鞋兵”,才阻止了日军的铁蹄,使得中国军队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
三、织金英雄谱
1947年民国政府国防部公布的抗日阵亡统计数据中,其中的《贵州抗日阵亡官佐名录》和《贵州织金籍抗日阵亡将士录》两份资料,列出了织金在抗日期间阵亡人员的人名、时间和地点。织金阵亡官佐1名,将士阵亡57名,两资料合计阵亡人数58人。
但是这两份民国政府公布的名单缺失太大,更多的织金籍牺牲的将士并未列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遇到的是这样残酷的战争,更多的人只能成为无名英雄是没有办法的事。从织金的实际情况来比较民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抗战期间的阵亡人数,要远远大于民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
在织金抗日将士中,战绩最卓著的是程鹏将军。
程鹏,名义训,字鸿鹍,织金三塘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初十午时生。民国七年(1918),到县城高等两级小学校(一小)读书。民国十三年(1924)考进安顺崇武学校第五期步兵科,习步、骑、炮、工、辎等科目。毕业后任周西城部某连排长,不久被派到湖南沅州军官教导队任军事教练员。民国十七年(1928),返回贵州任黔军103师307团连长,次年升任该团副营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103师师长何知重在安顺办军事教导队,程鹏调到该教导队任中队长。不久,103师奉令到南京,改编为第八军第103师,程鹏升任103师615团第3营营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在当年11月的南京保卫战中,面对武器精良、军队人数占着绝对优势的日军,师长何知重刚同日军接触,就带着师部幕僚逃跑了,剩下副师长戴之奇带领全师抗敌。615团团长,第一、二营营长身受重伤下阵,程鹏主动担起了全团的指挥责任,身先士卒,誓与阵地共存亡,未后退一步,一直坚持到南京卫戍总部命令103师撤退的那一天。这是程鹏从军以来的第一场硬仗,因其作战英勇,指挥得当,此战之后,即被提拔为103师307团上校团长。
长沙保卫战之后,民国三十年(1941)第八军开赴云南滇缅公路战场。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松山攻坚战中,程鹏带领的307团是第八军的主攻团。由于日军的工事构筑非常坚固,307团的几次进攻都寸步难进,并且阵亡人数较多,士兵们逐渐产生了畏战心理。在军部下达了最后的命令之后,程鹏召集全团官兵道:“今晚如果不能占领全部阵地,天亮后我在弟兄们面前自裁,请师部再派有能力的团长来率领弟兄们继续作战吧!”在程鹏的激励下,全团官兵跟着程鹏在夜色的掩护下对日军阵地发起了又一次进攻,做殊死一搏,他本人身负数枪仍不肯退下火线,终于拿下阵地。战后,程鹏升任103师副师长,并被授予五等云麾勋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程鹏随第八军驻防广西。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八军从广西出发,经广州到九龙乘美国军舰到山东半岛登陆,103师驻守烟台,与华西野战军许世友的军队对垒。民国三十六年(1947)升任103师师长。随后,第八军撤出山东,从秦皇岛登陆增援锦州,在老虎堰、大磨门、小磨门等处与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恒部对垒。辽沈战役结束后,第八军从葫芦岛坐船南下,增援淮海战役。民国三十八年(1949),以黔军103师为基础,新编为三十九军,程鹏升任三十九军副军长、军长之职,兼韶关警备司令部司令。五月,三十九军驻防广州,程鹏再兼广州城防司令,统帅第十三军、十七军、二十一军及三十九军等五个军。
由于程鹏所辖部队有贵州、山东、广东等省部队,战败之后去向意见不一,有的要留在大陆打游击,有的要南撤,有的要去台湾,有的要投诚,最后军部只能任其所愿。103师是贵州兵,想回大西南,但是去大西南无退路,最后决定起义。程鹏家人已经被蒋介石先一步接到台湾,程鹏只得带着军部人员安全退到台湾。一到台湾程鹏很快就办理了退役手续,1985年逝世,享年80岁。
程鹏的副官是同乡孔令训。孔令训出身于雕刻世家,他在回忆抗战时说,程鹏作战总是在第一线,无数的炮弹和子弹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但他从不畏惧,也总是幸免于难。程鹏在去台湾之前,委托孔令训回贵州办事,实际上是想让他回到故乡,不要像他一样流落台湾。
邓厚糈,字威扬,织金三甲大戛人,宣统元年(1909)生。邓厚糈早年就读于实兴谌家大院私塾,18岁时与程鹏等好友外出。1935年9月,邓厚糈考入中央军官学校驻川军需训练班第三期,毕业后效力于国民革命军103师(原黔军二十五军第一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103师赴江阴杨家港、凤凰山东麓至长山东麓之间阵地防守,驻守江阴要塞。邓厚糈时任103师六一八团上尉军需官,该团主要防守定山云亭镇。邓厚糈虽非一线作战人员,但肩负着全团物资弹药补给重任。在后方补给不足、交通不畅,而前方消耗巨大的情况下,邓厚糈想尽各种办法筹集并组织运送食品、担架、弹药、被服等物资,尽量满足前线需要。最艰难的时刻,前线一营营长陈少培牺牲,二营营长李仲春受伤,且两营伤亡惨重,仅有三营在营长程鹏率领下英勇抵抗。军需处人手少,邓厚糈也当起背夫,出入于战火之中。在日本海空军的狂轰滥炸下,手持劣质武器的103师仍顽强坚守江阴近三个月,直至12月2日奉命向镇江转移,迫使日寇原定江阴登陆的计划彻底流产。12月10日,未及休整的103师全体官兵旋即投入南京保卫战。邓厚糈所属六一八团守卫南京中山门,在短暂而激烈的防御战中,日军空军炮兵轮番轰炸,103师伤亡惨重,血流成河。及至13日奉命撤出战斗,全师官兵仅剩500余人。1938年6月,武汉会战拉开序幕,103师驻守田家镇要塞,身负供给重任的邓厚糈不停地奔波于前线与武汉之间。同年7月,何绍周接任103师师长,邓厚糈升任该师六一三团(团长王景渊)少校军需主任。10月,其长子在汉口出生,每天疲于战事的邓厚糈已经无暇顾及娇妻弱子,即便偶尔能顺便回家探望,也是风尘仆仆地与妻子倚门匆匆说上几句后马上离开。在整个田家镇战役中,作为先头部队的103师与日军第六师团的今村支队狭路相逢,双方随即展开殊死拉锯战,最终击毙日军1150人。1939年初,103师调湖北宜昌参与防守长江南岸。1940年,103师原属的八十六军(军长何知重)裁撤,103师调入第八军序列,并开往四川酉阳秀山一带休整。1941年,邓厚糈因病离开部队。1952年,邓厚糈病故于大戛老家。
103师邓厚糈少校
谌祖晟,字少波,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织金北门大水沟。谌少波是谌湛溪之弟,早年就读于织金文腾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后改为讲武学堂)学习军事。民国三年(1914)又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参加讨袁护法运动,任四十三军军事政治讲习所所长。民国六年(1917)3月,王文华在贵州原陆军小学堂处创办贵州陆军讲武学校,校长何应钦邀请谌少波来校担任教官、教育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民国十六年(1927)受李晓炎邀请,赴鄂西任四十三军(后改编为黔军85师)少校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抗战期间,入三十二军(隶属于第二十集团军)商震部任中将参谋长,在华北、华东一带抗日,可惜因长期的野营生活,于1939年因半身瘫痪不得已而离开抗日前线。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许,湖南芷江,七里桥村磨溪口。
此时的芷江机场,显得格外的宁静,而芷江城东七里处七里桥的一栋宽敞的房子里,却显得很热闹,里面已经来了许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媒体记者。当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走进会场之时,会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向他的方向看去,只见紧随在他身边的,有第一方面军卢汉、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第四方面军王耀武,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第三方面军副司令郑洞国、张雪,其中,还有一位佩戴少将军衔的军人。
下午4时,侵华日本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
中方选择在芷江授受日军投降,其实是有深意的,历时近两个月的湘西会战,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日军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芷江空军机场,但直到会战结束,他们也没有见到芷江机场,这次就让他们来见一见。
紧随在何应钦身边的少将,其实正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何应钦翻译官的谌志远。
谌志远,号平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于织金县城朝阳街。民国三年(1914)入贵阳模范中学读书,毕业后,于民国十年(1921)考取北平清华学校(前身清华学堂,留美预备学校,于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民国十五年(1926)赴美留学,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官。1945年应何应钦之邀,任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担任与美军会谈时的翻译。日本投降后,任陆军总司令部主任,在担任何的翻译官的同时,办理日本投降的接收事宜。
谌志豪,别号俊贤、谌湛,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于织金小猪场(桂果)。就读于织金文腾书院,还未毕业,16岁的他就从佃户家里悄悄借钱离乡出走,17岁时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开始了长期的军旅生活。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参加了太原会战、冬季攻势、中原会战等。历任连长、营长、团长、83师师长、南京卫戍区所属某师师长等职,后去台湾。
王永华,民国五年(1916)出生于织金城关西后街王家朝门内。20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贵阳男师,并在此期间加入中共地下党。毕业后,转入成都天府高中升入京大学习,于1941年转入中央陆军军校第十八期第一总队学习军事,毕业后即分到陕西一带参与抗日。1944年4月,集结在中原的冈村宁次,指挥14.8万的日军,向陕西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逼豫中最后一座重镇——洛阳。准备攻陷洛阳后,继续西进,越过潼关,兵至西安,夺取宝鸡,然后顺川陕公路南下,直逼重庆这座战时大后方。如果日军阴谋得逞,中国即亡。抗日军人在洛阳经过十几日的激战之后,三个师的守城将士,仅一千余人突围出来,退守潼关。正是在潼关之战中,王永华写下了《军旅》一诗,这也是他唯一留下来的一首抗日诗:“扬旗鼓角趁行程,秋风吹散马蹄声。山河故国周朝在,征途潼关大野平。”
肖光明,民国十六年(1927)生,织金平寨人。1944年应征入伍,部队到贵阳图云关短期训练之后,编入新六军,开赴云南。到达楚雄的时候,由于穿草鞋、衣裤单薄,肖光明与其他几位新兵生了病,在疟疾、痢疾、疮疹的夹击下,昏迷过去,以为死了,被丢进了坟旮旯。过了两天,国际红十字会的人来了,他们在查验人数时,见少了几个人,便来验看尸体,发现还活着,拉回去把肖光明几个新兵救活了。肖光明身体康复后,编入新五军,参与了龙陵的松山之战。
肖光明所在的班被凝固汽油弹炸散,在一个山坳里,没有了子弹的肖光明被七个日本兵围住。日本兵见这个中国人虽然个头高,但瘦骨如柴,单衣短裤,穿着一双草鞋,便哈哈大笑,退了子弹,要与肖光明比肉搏,而且还是一个一个地上前来。才训练不到一个月的新兵肖光明,自然不懂得肉搏那些招式,就是乱杀一气。这一乱杀,居然连杀了五个日本兵,其中的一个日兵跑了,还剩下一个。肖光明见其穿着皮鞋,心想这龟儿肯定跑不赢我,自己已经杀累了,便朝山头跑去,日兵也随后就追。跑到半山腰时,肖光明的脚步明显慢了,他突然一个转身,刺刀刺穿了日兵的喉咙,自己也感到一阵腹痛,便倒下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他这才知道,打扫战场的时候,被人发现还活着,不过肠子已经断了。
抗战阵亡的58位织金将士是值得织金人民纪念的,程鹏、谌少波等人的爱国热情也是值得织金人民敬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以个人的身躯,用热情与热血以及责任,去捍卫了中国民族的生存与疆土,在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为织金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
从58位阵亡将士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他们分配于多个军种和师团之中,有的甚至参与了缅甸远征军(从历史资料看,缅甸远征军大多为知识青年组成)。他们参与的大战役有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浙赣战役、缅甸会战等等。他们经历的战斗,也大多发生在华东、华中、华南等地。阵亡人数,以在江苏阵亡最多(23人),其次湖南(11人)、湖北(8人)、江西(7人)、云南(3人)、缅甸(2人)等。织金抗日阵亡将士,又多分配于103师的几个团,其次121师、133师等其他部队。程鹏就在103师,而王永锡在102师。
王永锡,织金化董克蚂寨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民国三年(1914)进县城公办“高初两级小学堂”读书,毕业后转入贵州省立中学继续学习,随后进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第三期学习军事。毕业后进入黔军,民国十四年(1925)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王永锡也先后由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升至上尉连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王永锡所在部队奉命整编为第102师,柏辉章任师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回家结婚才三天的王永锡,得到命令,即奔赴上海,参加了102师的抗日首战——上海保卫战。接下来就是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王永锡也由607团特务连连长,升至304团第二营副营长、第三营营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初四,在南昌会战中战死于江西南昌向塘。九月十二日,副官谌志刚把王永锡的尸体护送回织金城,全城百姓到城南门外去迎接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
王永锡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了织金的大街小巷以及边远乡村,很多人走上了抗日前线,或应征入伍,或参加志愿军,或投笔从戎报考军校,这其中,就有王永锡的亲弟弟王永康。
王永康,民国八年(1919)生。正在中学读书的王永康,立志要为哥哥报仇,从学校出来后,即出远门报考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派到胡宗南部,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抗击日军。1949年解甲归田,1950年在镇反运动中,因是国民党军官而被枪决,时年31岁。
抗日英雄王永锡
像王永康这样的热血青年,报考黄埔军校的还真不少,我们先看一下织金就读于黄埔军校的学员名单:
黄埔军校第一期举办于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至1949年止,共举办了23期。这23期中,属于抗战期间举办的是第14期到第21期。据笔者未完全统计(因为黄埔分校名单难以寻找),织金入黄埔军校的共计23人,第14期以前入校的仅有5人,抗战期间就达18人,战后未见。足见织金人的黄埔精神,更多是冲着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去的。
入军校是知识青年的选择,没有知识文化也不在征兵范围的,则选择了参加志愿军。如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前后,也就是在王永锡的遗体从前线运回织金后,陈廷富、傅少荣:王小祥三位热血青年,便主动请缨,要到前线抗日。可惜经过体检,王小祥因患疝气,未得到允许,不过县政府还是对他的爱国热情给予了嘉奖。又如韩银仙,织金大东门白家坝人,父母早逝,韩银仙与哥哥韩俊山相依为命。抗战爆发后,哥哥留守护理家业,韩银仙则发动同街热血青年和亲朋好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自愿从军。韩银仙入第二师野战补充团二营四连任七班班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前后,其所在部队驻防广西省迁江县白泗云堡村。
四、沙场喋血
织金抗日将士,早期入的大多是黔军。黔军在抗战期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部队只有师,而没有军。黔军的八个师,只能分别走向抗日前线,转战南北。走到哪就挂靠哪,就像没有娘的孩子,因而分到的抗日任务也较重。也正因为这样的条件,造就了黔军的几个师英勇善战的特点,如长沙会战中,102师挂靠第四军,这个第四军是广东军,102师都分在最艰苦的新墙河守卫,军中自发地传出歌摇:“新墙河,新墙河,离了黔军没奈何!”
王永锡墓
黔军的几个师分别是102师、103师、85师、82师、121师、140师、新编第八师、预备第二师。编制上不属于黔军,但大多数为贵州兵的有新28师、新编11师、55师。
1937年抗战爆发,102师即请缨抗日,在上海保卫战、无锡战斗中,减员三分之二。在徐州会战的砀山之役中,102师面对的是多于自己三倍的日军机械化集团师,七千多人最后只有两千人突围出来,团长陈蕴瑜在战斗中牺牲(陈蕴瑜,平坝天龙屯堡古镇人,兼任过织金县长)。“次日凌晨……以特务连先头开路由连长王永锡带头杀开一条血路,全部人马一齐冲了出去……”(刘铁轮回忆录《102师抗日作战纪实》)102师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后,随即参加了南昌会战,304团第三营营长王永锡在向塘阵亡,时年38岁,追认为中校,师部派副官谢志刚(织金人)护遗骸回故乡织金,安葬于小校场(今畜牧局饲养场内,现迁于林场烈士陵园)。在江西的系列战斗中,织金人周玉战死于德安。从1939年到1945年,102师在湖南坚守了四次长沙会战,织金人张槐梁等在战斗中牺牲。但是自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102师的贵州兵已经所剩不多,被第四军在第四次长沙会战后吞并。
85师转战于河南、山西一带,参与了著名的洛阳会战。由于85师是由老牌的黔43军改编的,作战经验丰富,并且常常使用与日军贴身的打法,所以在抗战中也战功卓著。只可惜,在织金籍阵亡将士名单中,我没有找到有这一师的织金人。
103师抗日的首战就相当激烈,他们在上海保卫战中守卫的就是日军想登陆的地点江阴,历时二月,日军目的未能实现。上海保卫战结束后,又进行了南京保卫战,全团官兵经此二战,仅剩五六百人。在这两个相接的战役中,有记录的织金籍阵亡将士也较多,有欧清云、李少华、杨时云、熊子云、张家位、吕玉坤、罗厚波、汪魁清、袁少益、冯庆余、屈少安、谌萼生、王国安、黄顺清、吴明清、徐少安、李竹萱、陈清云。103师得到兵源补充后(在麻城接收了第二批从贵州招来的二千多新兵),又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在武汉会战中,于田家镇争夺二八五三高地的战斗相当激烈,王光伟在他的回忆录《武汉会战中的陆军第103师》中描写道:“我受命后,带着特务连的一个班向松山口方向前进。我在前进中,发现那些停止不动的官兵都是牺牲了的烈士遗体,还发现其中有我方战士与日寇拼搏扭打死在一起的尸体。我进到松山口附近时,我师309团陈永思部程鹏营已攻上了松山口。我向程营长传达师长的口头命令……”1939年103师编入滇西远征军,开赴云南,打通滇缅公路。云南松山被日军占领,位于怒江西岸,地险路狭。要拿下松山,首先就要攻下滚龙坡,而滚龙坡地势险恶,日军防御工事坚固,号称“坚不可破”。而接受任务要攻克这个要地的,正是织金人程鹏(时任307团团长)。而在程鹏攻打滚龙坡的同时,也在攻打松山的36师、88师的织金将士李德恒、刘少臣、周进昌战死于腾冲和龙陵。
举以上三个师为例,以了解黔军及织金抗日将士的状况。其实,织金的抗日将士,不仅仅只在黔军之中,从织金籍阵亡将士的列表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根据国民政府公布的织金抗日阵亡将士名单及织金档案史料,整理织金抗日阵亡将士名单于下:
王永锡:织金化董人,贵州讲武学校三期毕业,父王厚泽,遗孀秦兴莲,兄弟王永康等。103师304团第2、3营少尉营长,1939年9月16日南昌会战中在南昌向塘阵亡,追赠中校营长。
王仲权:织金南正街人,121师661团4连,上尉连长。子庆瑜,弟家林,妹莲秀。湖北广济阵亡。
高葵:织金东大街人,98师583团8连,一等兵。父高之林,江苏嘉定抗日阵亡。
谢莺:织金大东门人,103师学兵队,上等兵。父谢芬芳,母李氏。1939年12月南京下关抗日阵亡。
朱义:织金南大街人,135师985团4连,下士班长。母黄氏。广西阵亡。
吕玉坤:织金太回镇一保人,103师615团5连。父吕树清,母高氏。镇江阵亡。
张大容:织金西文镇人,73军新编5师4团3连。母谢氏。阵亡。
王德方:织金九队街人,103师某团2连,中士。父王银臣,母陈氏。抗日阵亡。
李长清:织金西后街人,26师76团9连,上等兵。父李春和。南京阵亡。
黄清云:织金北街人,27军46师38团6连,下士。父黄忠义,母李氏。阵亡。
赵光远:织金西文镇人,71军司令部,上士。父赵净宣。阵亡。
谌萼生:织金西文镇人,103师通信连,一等兵。母朱氏。江苏江阴阵亡。
黄玉成:织金太回镇人,98师583团8连,二等兵。母彭氏,妹钦妹。江苏嘉定阵亡。
李少华:住织金西文镇覃育哉家。103师613团6连,上等兵。母张氏。南京阵亡。
张明斋:织金人,133师794团9连,二等兵。江苏嘉定阵亡。
张树清:织金人,133师794团9连,二等兵。江苏嘉定阵亡。
陈华轩:织金人,182师108团5连,下士。强斗岳阵亡。
黄少清:织金人,121师659团2连,一等兵。湖北阵亡。
张万才:织金人,121师660团8连,一等兵。湖北广济阵亡。
张仲才:织金人,121师661团1连,一等兵。湖北广济阵亡。
龚银清:织金人,暂5师13团5连,下士。湖南南县阵亡。
张德明:织金人,92师274团5连,中士。桂南阵亡。
欧清云:织金人,103师613团6连,上等兵。南京阵亡。
王德昭:织金以那区人,99师296团,中尉排长。1945年1月湖南阵亡。
李德恒:织金人,36师106团3连,上等兵。1945年云南腾冲阵亡。
刘少臣:织金人,88师工兵连,上等兵。1945年云南龙陵阵亡。
杨相桂:织金人,7军77师23团2连,下士班长。1945年湖南阵亡。
罗明轩:织金人,51师152团6连,二等兵。1945年湖南衡阳阵亡。
周进昌:织金人,88师262团3营营部,二等兵。1945年云南龙陵阵亡。
曾少清:织金人,134师40团4连,一等兵。1945年湖北崇阳阵亡。
张槐梁:织金人,4军102师306团9连,上尉连长。1945年湖南长沙阵亡。
杨时云:织金人,103师613团6连,一等兵。南京阵亡。
熊子云:织金人,103师618团机连,下士。镇江阵亡。
张家位:织金人,103师615团4连,下士。镇江阵亡。
罗厚波:织金人,103师613团4连,中士。镇江阵亡。
汪魁清:织金人,103师613团6连,一等兵。江苏镇江阵亡。
袁少益:织金人,103师613团机连,二等兵。江苏镇江阵亡。
冯庆余:织金人,103师618团迫炮连,一等兵。江苏江阴阵亡。
屈少安:织金人,103师618团通信连,上等兵。江苏江阴阵亡。
王国安:织金人,103师613团5连,上等兵。江苏江阴阵亡。
黄顺清:织金人,103师613团6连,二等兵。江苏江阴阵亡。
吴明清:织金人,103师工兵连,上等兵。江苏江阴阵亡。
杨发贵:织金人,14师42团2连,中士班长。1945年缅甸密支那阵亡。
李少华:织金人,54军14师42团5连,一等兵。1945年缅甸密支那阵亡。
吕光海:织金人,75军6师18团4连,中士班长。1945年湖北当阳阵亡。
彭少洲:织金人,26军44师132团6连,上等兵。1945年江西萍江阵亡。
龙银臣:织金人,73军暂5师13团3连,下士。1945年湖南南县阵亡。
袁桃文:织金人,73军15师43团1连,一等兵。1945年湖南安乡阵亡。
王龙奎:织金人,73军暂5师13团3连,下士。1945年湖南南县阵亡。
严炳置:织金人,73军暂5师13团3连,下士。1945年湖南南县阵亡。
黄树清:织金人,73军15师44团2连,上等兵。1945年湖南桃源阵亡。
夏炳先:织金人,87军118师352团5连,中士班长。1945年江西怨子口阵亡。
杜少先:织金人,18军18师52团机1连,上等兵。1945年湖北松滋阵亡。
王荣灿:织金人,57师通信连,上等兵。1945年湖南常德阵亡。
吕堂春:织金人,58师172团7连,上等兵。1945年湖南湘乡阵亡。
徐少安:织金人,103师618团9连,一等兵。江苏南京阵亡。
李竹萱:织金人,103师618团5连,上等兵。江苏南京阵亡。
陈清云:织金人,103师613团7连,一等兵。江苏南京阵亡。
徐少安,织金人,134师401团4连,上等兵。湖北崇阳阵亡。
陈文华:织金人,59师349团4连,下士。江西南昌阵亡。
杨柏春:织金人,133师797团7连,一等兵。江西阵亡。
徐季华:织金人,40师119团6连,一等兵。江西南昌阵亡。
周玉:织金人,102师607团5连,上等兵。江西德安阵亡。
杨少文:织金人,抗日战争中阵亡。
王鹏:织金人,云南抗日阵亡。
民国政府公布的织金阵亡抗日将士共计58名,织金档案史料上只有15名,其中有9名与民国政府公布的相同,6名不同。去掉相同部分,两项合算为64名,再加上采访了解到的王鹏,有名有姓的织金阵亡抗日将士,共计65名。
为什么织金档案中的抗日阵亡将士名单上只有15名?原因是这份名单是织金城关地区内,阵亡将士家庭因困难而主动申请抚恤金的名单,没有提出申请和其他区镇的阵亡将士,并未列入这份名单中。
用民国政府公布的阵亡名单与织金档案上的阵亡名单比较,不难发现民国政府公布的阵亡名单是不完全的,还有多少阵亡将士未列入名单之中,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五、战火之外
织金人的抗战,除了出征的一万多名将士、志愿兵、讲武堂、黄埔军校毕业生之外,在织金这个小后方,还得到了各种社团、社会人士以及知识分子等的大力支持。
1937年8月,织金县农工商各界集会成立抗日救国会。
1938年3月,织金县妇女抗敌救国会成立。7月,织金县城举行抗日火炬游行。是年,织金留省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回织金作义务宣传演出。
1939年1月17日,织金县各界筹备“七·七”抗战两周年纪念大会。
1940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县政府主持召开各界纪念大会,会后游行。
1943年1月1日,织金县抗日纪念碑落成,县各机关法团及民众四千多人参加揭幕典礼。10月27日,《贵州日报》载,织金捐款40万元,可购飞机两架。12月16日,美国军用飞机一架(机号123905)坠落于桂果乡克窝村,飞行员格舍尔等4人得到织金人的保护。
1945年9月18日,在大府头召开隆重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群众举行龙灯会狂欢三天。
除了这些,各社会团体、教师、学生,或走上街头,站在凳子上宣传抗日;或搭建戏台,演出抗日节目;或走向各区镇集市,宣传抗日;织金妇女会的人,则组织全县妇女,做鞋、织袜、写信支援和鼓励前线抗日将士。
1945年9月日织金各界在大府头(又称大同府或大堂府)举行抗战胜利大会(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梁茂林先生提供)
抗战结束了,织金人的抗日战争也成了一段历史。在这个西南边远的山区小县,为了民族的兴亡,织金不知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子女,也不知有多少儿童失去了父亲,也不知有多少老人,因送子出征,自己则生活无助!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50岁的段树宣写信给县政府:“民能安乐者,赖国家之强也。国家之能强,又要赖兵之盛也。现在当此国家纷乱之秋,正吾国民各有义务之时,爱国爱民忠君立功之际,于是明理者无不慷慨牺牲救国家于千钧一发之时。民家历代耕读为本,对于国家大事亦稍识一二,人民义务亦颇明晰。近来日人无故侵略我国,中央规定中国人民均有服兵役之义务,乃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内,民将子段珍山出前方为国效力,迄今已三年矣,家音频来,现驻扎于湖南桃花坪陆军第一百一十八师补充团二营五连……”段树宣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原因是其子段珍山出征后,两老因身体欠佳,土地无人耕种,只得雇用邻居李幺贵代为耕种。这李幺贵是个独子,现在也应征入伍了。
住于财神庙脚的伍银清,当佣工求食。其子伍平英到前线抗日,两年来未有音信,伍银清因思念儿子而生病,再加上抗战期间物价飞涨,于是向政府提出救济申请。
住于织金北门的马余氏,向县政府递了一份《邀恳状》:
也许,1943年落成的抗日纪念碑是对织金抗日英灵最好的慰藉,但是在今天,我们却已找不到它的踪影。或许织金人的抗日战争相对于全国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始终是织金人的抗日战争,为了那一万多人用血和热情写成的历史,我们也应当把织金人的抗日纪念碑重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