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边
南城门往北,到挑水巷与西后街街口之间,我把它称为城门边。
城门边街东面,在清末民国初,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地方爷”家,一户是“黄大巴掌”家。
“地方爷”即张绍山,他家一排三间的街面房,紧挨着南城墙。街面房后面,还有天井、房子与房子间的过道走廊。再往后,便是土,一直延伸到回龙潭雹神寺的旁边。或许张家来南门的时间早,或许因为张绍山的地皮宽,他便被人们称为了“地方爷”。
“黄大巴掌”即黄如云,号松哉,清末平远州管理户籍和皇粮的地方官员。黄家与张绍山家相邻,有几间街面房,直到挑水巷口。
黄如云之所以有“黄大巴掌”绰号,是因为他办事公正严明、果断,常常举起比一般人还大的巴掌表示其意。
除了公职,黄如云还在自己的街面房里,开起了绸布店。当时织金的绸布商并不多,黄如云的生意也就做得特火。
一天,家住十字街的熊友方挑着油箩到黄如云的布店前卖油。
所谓油箩,就是用竹条编织而成的装油器具,上下两头小,中间大,形似罐子。油箩体轻,又不易破损,卖油人都把它作为外出买卖的容器。这种容器一直使用到民国早期。
等买油的人走后,黄如云走出铺子,递给熊友方钱。
熊友方道:“黄老爷买油?”
黄如云道:“不买油!”
熊友方正在奇怪,黄如云接着道:“就买你油箩上的马尾!”
熊友方一阵脸红。原来,这熊友方在油箩底系上一根马尾,称油的时候,悄悄用脚踩上,油箩就增加了重量。
熊友方把钱还给黄如云,黄如云不收。熊友方解下马尾,说:“以后就听黄老爷的!”便挑起担子走了。
到民国三十年前后,黄家与张家的房子,有的分出去,有的卖出去,城墙边街东就变成多户人家了,如安顺商人王孝廉的布匹店,就是跟张家购买的。
街西这边,临城墙处是上城楼的石阶,石阶后面,还有一座青瓦房。从石阶往北,有黄家、王宗羲家、方幺公家等。
到50年代后,黄家以北到西后街口的街面房,变成了公私合营的铺面,铺子里除了卖布,还卖针线等。
铺子看起来很漂亮,青瓦顶盖,红漆板壁,黑漆柱子。材质佳,做工好,房子看起来大气而工整。相通的几个铺子间,还有一块石院坝和四合院。四合院也被作为公私合营的商铺。
四合院这地方,原是王宗羲家。王宗羲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在织金教了几年的书后,便一边教书,一边做起了盐商。他的房子,靠近街边的就是“恒升”盐铺,房后面则是宽敞的盐仓。
抗日战争时期,王宗羲家的盐仓,也断了货源,王佐县长亲自带人来王宗羲家挖土熬盐。后来,由救济院黄少山出头,租用王宗羲的盐铺与盐仓,承办官盐,发放盐票,定量销售,织金人才渡过了盐荒这一关。
50年代后,王宗羲病死于大方劳改农场。
方幺公,本名方献文,光绪二年(1876)生,在此处开了近三十年的木行。方幺公赚了钱,就用多余的部分,加工棺材。棺材不是做来卖,而是送给那些买不起棺材的人家。
一日,方幺公上街,见围了很多人。原来,买卖双方,因银两不足而争吵。方幺公拿过戥秤来称,说:“你们说的银子是合数的嘛!”双方一看,果然。
方幺公走了,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他在戥盘里悄悄加了银子。
公私合营的这个铺子,有人叫它“花纱布门市”。里面没有绸缎,只卖棉布,棉布却不是想买就可以买到的,必须持有布票。棉布是按定量供应的,每年每人一丈二尺,大人小孩都一样。所以80年代前,不光是小孩,就是大人,穿的也都是补巴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大人们口头上最爱挂着的语言,一件衣服穿上十年八年,一点也不稀奇。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织金市场上卖的布匹,清一色的是棉布,人们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买布去找裁缝师父制作。也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才有可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孩子们穿的衣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青色的棉布衣,另一种是灰白色的劳动布衣服。青色的棉布衣经不住磨损,要不了一年就破了;劳动布衣服特别耐磨,但放进水里,变得很硬,孩子们洗涤起来很难,所以都是用刷子来刷,几年下来,就变成了白色。除了这两种布料,还有一种表皮上加有绒毛线条的布,我们都叫它“灯草绒”,不过用这种布料来做衣服的人很少,所以当时就有这么一句颇为流行的话:“有钱的人,大不同,身上穿着灯草绒!”
80年代后,因为改革开放,织金开始出现个体卖布商店和服装店,国营商店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85年,我学做生意,到大方县去赶乡场卖陈衣。第一个赶场天的时候,乡民们简直是在抢购,因为卖的是“的确良”做的衣裤。在当时来说,“的确良”不仅是稀奇的东西,且柔软而耐磨。特别是它的耐磨性,很适用,虽然“的确良”服装比棉布服装要略贵一点。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想法自然不同了,棉布服装比纤维服装贵了许多。
“花纱布门市”的背后,靠西后街路边,留有大门可以出入。一部分成了药材公司的仓库,一部分成了药材公司的职工宿舍,还有一部分成了纺织品公司的职工宿舍。
我小学时的一位同学家,就住在属于纺织品公司的宿舍里。其实我这位同学的父亲,并不是纺织品公司的,而是供销社的领导,一位南下来的干部。
因为是领导,所以一家人就占据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粗大的柱子,光滑的板壁,雕花的窗户,平整的基石、石坎、台阶和石院坝,看起来环境很舒适。
特别是坐在庭园之中,听一听青瓦上传来的清脆的鸟鸣,便有一种幽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