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九队头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870字

九队头

提到和平路,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是在城中哪里,但说到九队头,织金人不会不知道。

九队头是条窄窄的小街,再平凡不过。

民国时候,九队头是指从卖油街(新华东路)到谌家巷(谌四麻子家)这一段,现代人则看成是到月华桥这条巷道了。

那个时候的九队头,人们又叫它卖肉巷。这么叫的原因,是全城的卖肉摊大多集中在这里,每天在这条巷道里摆设的肉摊,至少也是二十案。当然杀猪户也主要集中在这条巷道里。

民国时候,猪肉价钱每市斤也就一元五角左右,猪油价更低,每市斤只在二角上下。低的原因,是差不多家家喂猪养鸡,大多并不缺少猪肉吃。买猪油的人,多是手艺人,用来做点心或浇灌猪油蜡等。如中正街上的方家点心铺,只要喊一声,卖肉的便把猪油大板大板的抬去了,这样的价格更低得多。

其实卖肉巷不仅只是卖肉,更是个菜市场,只是巷南多摆肉摊,巷北多是蔬菜摊,有白豆腐、豆腐干、豆芽、豆豉颗、大白菜、小白菜……豆芽是九队头的特产。

走过巷道里,就会见两旁摆了很多大桶,大桶里装的都是豆芽,在豆芽的上面,则盖着一层豆芽草。豆芽草其实就是地柏枝,有舒筋活血的功能,也有助于豆芽生长,用它来做豆芽,自然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是绝对天然的食品。

这里还卖有渣豆豉粑。

织金人吃素菜,讲究的是有一碗好吃的辣椒水,辣椒水的好与坏,关键的地方,是要有一块不错的豆豉粑做蘸水。渣豆豉粑与一般豆豉粑不同的地方是,渣豆豉多了一样原料和一道程序。多用的原料是豆渣,但并不是用豆渣与豆子一起做豆豉,而是用豆渣来封闭坛口,让豆渣水慢慢滴进豆豉里,日久之后,取出拍打成渣豆豉粑,即成。渣豆豉粑的颜色,比一般的豆豉粑要黄一点,香味特殊而浓烈,几米之外也能嗅到渣豆豉粑的香味,用量也只需一般豆豉粑的一半即可。但是做渣豆豉粑不易成功,非手艺精湛者,只能靠运气了。

菜市中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卖的却是粢糕。当时织金做粢糕的人家,大约有三四家,刘家粢糕,无论在九队头或是织金城内,都是挺有名的。

刘家挺会做生意,把周边玩耍的孩子们喊来,每人发个簸箕,装上粢糕,顶在头顶上,满街叫卖。卖完了回来,还能领到工钱,自然很高兴,刘家的粢糕,销售得也就快。

因为九队头是全城最主要的菜市场,显得非常热闹,有许多人便来此租房做小生意,刘梦农就是其中的一个。刘梦农原在中正街上从事布业生意,是织金绸布业老帮“轩辕会”的成员。不知什么时候,刘梦农跑到贵州省主席杨森手下任秘书,又不知何故回到了织金,以写字为生。因为善于用左手写字,而且还能左手写反字,时人颇以为奇。

这里最早的住户,却是黄氏家族。从九队头口到谌家巷,坐西向东这边房子,大多为黄家,甚至从卖肉巷,直接延伸到中正街。

黄姓人家的前人,原是四川绵竹县尹。明朝天启元年(1621),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反,连破四川41个州县。1622年,安邦彦在那威(今织金官寨)起兵响应,破普定、毕节、安顺、平坝、瓮安、龙里、晴隆等贵州大部及湖南芷江等县,并三次围攻贵阳。四川与贵州,陷于战火之中。

天启五年(1625)黄县尹在战乱中死后,管家张成伍带着黄县尹只有五岁的儿子,逃难到织金。此时,明军进剿安邦彦的部队已经于一月前从织金回师,卜牛河两岸,一片荒凉,很多地方成了无主之地。张成伍便在黄土坡南面,插标为界,修建居所,抚养县尹之子长大成人。

康熙五年(1666)织金建城以后,黄氏家族不断壮大,又有一些人相继来到沿河一带居住,最终形成了九队头小街道。

无疑,黄氏家族也成了织金城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从清初至民国时期,黄家出了不少的人才,其中,又以黄德光、黄承宣、黄承恩、黄理清较为有名。而后来的黄贵先,在作词方面,较为突出。

黄葆光,通判黄心田之子,平远州增生。同治时期,岩大五等攻城危急之时,昼夜在城墙上指导兵民防守,出谋划策;当城内粮食紧缺之时,又四处筹集粮食,安定民心,为平阳城的保卫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军功而加五品头衔。

黄贵先,民国二十年(1931)生。从黔江师范毕业后,回乡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织金城关一小及几个乡镇小学校长之职,并创办珠藏民族小学。因成分原因,下放牛场期间,与从省医下放回乡的王希仲结识,并向其学习中医。

随后被打为右派,甚至到过龙场营上小学教书。

在失去工作的时候,黄贵先就依靠为人治病为生。平反后,担任织金文史委副主任,并被委以《织金县志》副主编。

黄贵先喜好诗词,并出版了《秋收吟》专集。其子女收集、整理了他的265首词作,正准备出版《骥庐词稿》一书。黄贵先的词作,正如戴明贤在《〈骥庐词稿〉序》中所总结的:“读骥庐词,感到最鲜明的特色是:亲切。他总是写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骥庐词的另一特色,是平易如话。他不避口语、俗语、今语。”今举《南乡子·忆慈母》为例:

黄贵先任织金文史委副主任期间,在《织金文史资料》丛书中,撰写了多篇文史方面的文章,为织金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黄氏家族这边街面,有一堵长长的围墙和一座青瓦盖的朝门。走进朝门,里面是一块宽大的石院坝,有花台,有鱼池,有正房,也有耳房,看起来有些气派。

原来这里正是黄德芳家。

黄德芳(1912—1992)毕业于贵州省立师范学校,历任修文县督学、省教育厅督学,在此期间,把叔父黄理清在金沙创办的私立“宏毅学校”改办为公办学校。回乡后,又任织金县督学,并开办了织金第一、二期师资培训班。

1950年后,黄德芳受命筹建织金县人民书店(县新华书店),任书店经理。

黄德芳家的大院,变成了银行的宿舍大院,后来,大院又变成了工商银行四层高的宿舍楼。

九队头巷道过了谌玉书家后面小朝门的时候,宽敞的街道,突然变窄了。

小朝门坐北朝南,正对着九队头街道的来处。进入里面,是个小石院坝和一栋青瓦房。民国时候,这里是谌玉书留给丫头和长工住的地方。

谌玉书被枪毙之后,临中正街的大房子,变成了“大饭店”,而九队头巷道上这个小朝门,则分给了贫民。

小朝门边,有一条石阶路,可以去到中正街,因为石阶路的右手边,都是谌玉书家的房子,所以这条石阶巷,也被人们叫为谌家巷。

谌家巷左手边,有一户叫王幺贵的人家。

王幺贵在民国,卖的是滚米团。

谌家小朝门

谌家小朝门

王幺贵50年代进小食店后,得到卖米汤粑的车鹏教了一手,后来卖起了发粑,并成为织金第一发粑店,每天一大早,门口便挤满了买发粑的人。买发粑的人要是来晚,也就无戏了。

所以,全城人都道“王幺贵家发粑”。

后来,王幺贵家发粑改成了“马家发粑店”,味道却没变。

九队街在谌家小朝门东头依然继续向北,直到月华桥,中间分出一条路来,可以去到回龙桥、铧口街和小东门。

80年代后,川江旅社就在谌玉书家后院的挡头。川江旅社的老板是个四川人,特别爱在门上贴自作自写的对子。

有一年,他就贴了这样一副对子:“年年写对都不对,天天行文是空文。”

又一年,他贴出:“小康路上摆摊设点乱收费,烟花酒楼吃喝玩乐不买单。”

再一年,又是:“今年不放烟花和鞭炮,换成鸡鸭鱼肉连渣闹。”

川江老板写的对子幽默、风趣,又别有意味。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