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堰塘坎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581字

堰塘坎

西前街与仓巷道相交的地方,形成一块宽敞的空地。空地中央,有一口大水塘,人们都把这口塘叫做“堰塘坎”。

堰塘坎四周有石栏、石门,也有石梯走下去,足有四米深。到了夏天,西门上的孩子们就会跳进塘里去洗澡,累了,就会躺在方方正正的石坎上晒太阳。

街道上,突然增添了许多清凉。

平常里也经常有人站到石坎上往里观望,原来里面有一群金鱼,在四处游动。

其实这口水塘依靠天然雨水为源头。至于为什么要修建这口水塘,原因是西门离河远,也无井,平常储上天然水,要是发生火灾,就可以取近水了。

追溯堰塘坎的历史,就得追溯到清朝。可见从清朝到民国,做好了火灾的防范。

堰塘坎周边的人家,最有名的有堰塘西面的“杨拔贡”家和堰塘北面的“大夫第”家,剩下来大多是一些手艺人。在手艺人中,又以开染坊的居多。

这里的染匠有曹家、彭家、陈家等。

织金有“五门五匠”之说:大东门的沙锅匠,小东门的酒匠,北门的石匠,南门的铁匠,西门的染匠。这里搞得最大的,大约是曹家。走近曹家染房,你会发现几间屋子里,各放着一口直径达三米的木制染缸。与吏目巷周家的染缸不同的是,周家的大染缸是放在地下,而曹家的大染缸则是放在地上。院子里,则搭着竹竿、拉着绳子和堆放着一些羊角一样的大石块。

染布的过程,先是在染缸中放入水,加入土靛,再加入适量的辅料,调成青蓝二色及深浅不同的染水。白布放入染缸前,先放入清水中浸泡,然后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先染一道晒干后再次浸染,如此反复,浸染的次数也因布料色彩的深浅需要而有所不同。色染到位后,用竹竿将浸染好的布料从染缸中挑起,搭在染缸上滤水,然后拧干、晾晒。待染布干透后,放入清水中反复漂洗,然后取出放在羊角一样的石块上拉伸、晾晒刮平即成。

织金染布用的土靛,是用天然植物制成的,不像现在用的化学染料,损害人的皮肤。当时织金的土靛,经过马帮的驮运,畅销省内外,而有的外地商家或染匠,亲自跑到织金来购买。因为交易多,也就产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经济纠纷。

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一个叫王习臣的毕节商人,到织金来订购土靛,就住宿在西前街王文锦家的客栈里。王习臣向大东门的邓家预订了十砣土靛,双方商定,每砣土靛重十斤,值法洋(纸币类)九百元,并通过中间人李少白、李和清交给对方法洋一万元。到三甲去取土靛的时候,靛坑里却只有四砣靛,便用泥砣当成土靛交给王习臣。王习臣不受,便一纸诉状告到县衙门。为了保护外商利益,县衙门派兵丁程少法捉拿邓某到案。

像羊角一样的石块,重达三四百斤,下面呈半圆形。现在的人看到这东西,怎么看也看不出名堂来,不知怎么使用。其实,两只羊角,正是人的双脚站的位置。为了保持人的站姿,又使得脚下的羊角石不倒,人的头上还架有一根竹竿。做的时候,人一边双手抓住竹竿,一边双脚用力左右来回踩动,并用力使羊角往需要镇压的方向缓慢前行。

一般来说,当时织金的染布,大多只有一尺二宽,当然也染大块的布,如床单、被面之类,这类染布,要染出花纹出来,就多了一道工序,叫“扎花”或叫“扎染”。

根据所需要的花纹不同,就会在布料上不同的位置上,把布折叠起来,以形成不同的花朵,然后用线缝起扎紧,一块布上就形成许多“疙瘩花”。染色之后,把线拆开,一块带花纹的床单也就出来了。

碾布匹用的羊角石

这就是传统制作出来的“青花土布”,不仅好看、耐磨,而且非常舒适,因为制作它的染料采自天然植物,对人没有损害。

堰塘坎边的店铺,除了染坊,还有一家特殊的铺子——照相馆。

开照相馆的人叫吴承伯,是个外地人。这吴承伯是什么时候来织金开设相馆的,现在没有人清楚。不过这位照相师所用的底片,不是胶片,而是十几厘米长宽的玻璃片。吴承伯后来搬到其他县去做了,一个叫董克胜的织金人把他的器材买了下来,依旧开起了相馆,店里随之也堆起了很多玻璃底片。

50年代的时候,虽然西门还是木板房居多,同样也没水源,但这口井还是被填平,石块被拆去修公社房了。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