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庙与救济院
九队头谌家小朝门到月华桥之间的这段路,街面更窄一点,卖菜的人也相对少得多。再加上位置的原因,这里历来都显得冷清一些。
不过来此租房的人倒是不少,就图个买菜方便。
40年代的时候,随着抗战向内地深入,一些穿着花哨的女人也来到了这里。
说花哨,其实就是穿着和打扮时髦了点,卷头发、旗袍、高跟鞋,于是人们便把这段街看成了红灯区。
其实,这时正是王佐管着织金,想红灯的人自然也红灯不起来。作风不好的男女,都会被王佐抓到大堂上,男的打屁股,女的打背花,谁都受不了。
鲁班庙就在这段巷道上,离月华桥不到百米,山门临街,背后是贯城河。
鲁班庙始于道光十年(1830)匠人所建,祭祀鲁班及四位弟子神像。鲁班,姓公输,名班,尊称公输子。汉族,东周鲁国人(今山东)。发明了尺、锯、刨、铲、钻、石磨、马车等工具,被木、瓦、石、泥等工匠称为祖师爷。
由于鲁班庙不属于道教、佛教庙宇,来鲁班庙祭祀,一是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的祭祀之日,木、瓦、石、泥等工匠才来热闹一番;二是有人家要建房屋,也来祭祀,以保佑房屋建好。
民国时期的县工会,就设在这里。
因为有鲁班符咒,织金人建房之时,一点也不敢得罪建房师父,总是待以好饭好菜好酒,害怕师父生气,如果他们在建筑时加进符咒,以后房子就住着不安全了。
鲁班庙临贯城河处,有一口小水井,有石阶可以下去提水或是洗菜。这口井因为在鲁班庙脚,人们便称这口井为“鲁班洗脚水”。
民国时候,在鲁班庙这里,增设了节孝堂。
说到节孝堂,不能不说到民国救济院。
民国十年(1921)织金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粮价暴涨,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县长李伟新一面将灾情上报,一面向织金留省同乡会求助。经联系,由华洋义赈会拨款十万给织金做救灾款,不足部分,由织金富绅捐助。
在留省同乡会会长谌少波、黄理清的建议下,县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救济办法:一、买高卖低降低物价;二、到米价较低的湖南购米运到织金;三、以工代赈;四、成立施食厂;五、召集富商、绅士选出具体办事人员;六、赈济时间为一百天,直到秋粮上市时止。
1921年6月6日中午13时,县城富商和绅士到县政府开会,会上决议成立织金救济院,公推黄春岩为救济院院长,院址设在回龙潭龙王庙内。
民国二十五年(1936)救济会会长黄春岩病逝,由黄少山接替,院址也搬迁至回龙桥处。
民国三十五(1946)年,救济院对节孝堂与鲁班庙进行修葺,办公地点又由回龙桥处搬迁到这里,同时,也对救济院下设各所进行了整合与地址调整。
救济院下设安老所、育幼所、育婴所、残疾教养所、习艺所、施药所、妇女教养所、贷款所、施棺所及节孝堂、助产室等。
从织金建府到上世纪50年代,凡丧夫未改嫁的妇女,皆可以进入节孝堂。节孝堂的作用,一是让没有生存能力的妇女领取生活费用,二是提倡贞洁观念。育幼所设在回龙潭雹神祠内,专门收养那些父母早逝和被遗弃的孩子。安老所则是收养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残疾教养所一是提供救助,二是教其文化知识,妇女教养所也是如此;习艺所是教习民众手艺技术;施药所、施棺所则是提供免费的药物与棺材。此外,救济院还设有专门的公墓。
民国公墓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是鲜为人知了。
现代的人知道的是50年代后的“革命烈士公墓”,也即烈士陵园,里面葬的多是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党员、战士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干部。民国公墓里葬的,却是贫民,无达官显贵。
贫民死后,如无钱购买棺材,或无人认领的死者,都是由救济院出资购买棺材,葬于北门城外公墓。
织金救济院救济的对象除了本县的人外,对于外乡来织金者,同样提供救助。如一位叫罗敬儒的四川人来到织金,因生病无钱治疗,便申请进入救济院治疗和生活救助,近一年的时间才将病治好。因无钱回乡,又向救济院申请了路费;又如一位叫王林云的人,由湄潭来织金后生病,待其病好后,救济院向其提供了路费及一市石稻谷。像这样的事,在救济院是经常有的。
救济院的资金来源,除了富户捐款、政府投资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地租,如节孝堂的地租就有干河龙场付鼎荣的租石、白马硐孙少银的租石、石头寨李少元的租石、新康寨侯新年的租石、北门外官菜园冯姓的地租等,共计9家地租。
黄少山既是济腊会会长,也是救济院院长,同时还兼残疾教养所和施棺所所长。事务员程廷荣兼习艺所所长。施药所所长是张祖琨。
而管理节孝堂的妇女,还要兼管鲁班庙。
50年代,救济院被取缔,节孝堂和鲁班庙成了酒厂厂房。后又改建农行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