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顺城街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437字

顺城街

顺城街是一条石板路。

民国早期,从大东门到上水关这条街道,右手边相继有谢家朝门、王寿域家的四合院、江西庙山门、上水关王家大院等,而左手边的城墙脚,并无人家居住。

其实在清光绪元年(1875)前,织金城墙内外,五六米内是不允许建房的,这是出于城防的需要。

同治时期,岩大五相继拿下平远州所有的屯堡后,就集中精力想要拿下平阳城这一座最后的堡垒,但是却久攻不下。于是就想出来一个主意:挖地道入城偷袭。

为了防止挖地道被守城兵民发现,岩大五选在隐蔽地方挖掘,如城外民房内就是其中之一。挖好了地道,夜间偷袭,哪晓得刚从城墙内冒出头来,大多便被砍杀,即使有部分苗兵冲出了地道,很快也被消灭。

雕花的窗户

原来,平阳城虽然民少官兵更少,却有一套完备的守城之法:

一.设立中团为机动部队,哪里有情况,即救援哪里;

二.每户抽团丁一名,守护织金城墙上七百多个垛口,每垛口一人或两人,余者加入中团;

三.在街道要隘处设置防御工事,由余下精壮团丁把守;

四.清查城内人员,不留陌生面孔,以防奸细入城;

五、逢战事出击,留下部分团丁,以防敌军内应。

六、白天操练,晚上巡逻。利兵器,备灯火。

七、城里富户,捐资买粮,供贫困团丁生活。

八、在城墙边人家挖土坑,埋钟鼓、缸、坛罐,以防敌兵挖掘地道入城。

九、城墙脚留出宽敞的空地,并以竹木筑土,在离城墙几米外修筑第二道防御工事。

到了民国的时候,顺城街上,城墙脚不建房的规则,才有了一点改变,离东城门不远的顺城街城墙脚下有了一栋青瓦房。

这栋青瓦房,坐东向西,一排三间,做工也很讲究,看起来像是一个富人家。

其实这里既是住房也是私塾,学生就在中间的堂屋学习。学生的桌子,都是长条形的,也都用生漆刷得又黑又亮。学生年龄有大有小,各读各的书,各背各的诗文。先生坐在一张椅子上,前面也是一张长条形的桌子。先生叫到哪个,哪个学生就到面前,一个接着一个教,一个接着一个背课文,要是背错一字,就得被先生的戒尺打三次手心;要是学生的字写得好,先生就用笔在字上画一个瓜子圈。

由于学生入私塾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才开始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五字经》《千家诗》这一类的杂字书,有的已经在背诵《四书》《五经》或《声律启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对子书了。

王南宾是这里的私塾先生,每到初一和十五,就叫学生带来三支小蜡、一炷香供奉孔子。而到了端午节,学生就会带来礼物送给先生,先生则办几桌席,招待学生。学生一月交一次学费,所谓学费,其实就是一升米,一升米为八斤。

谢家朝门是一座“虎坐形”青瓦盖小木楼。所谓虎座形,即朝门的青瓦盖,前面短,后面长,形似狮子。其实织金大多数朝门,便是虎坐形。朝门两边,是长长的围墙,两边合起,有百米长,可见谢家大院的规模。

进了朝门,便是一块宽敞的花园,可见竹林相映。过了这个花园,又是一道围墙与朝门。进入第二个朝门,院子更宽敞。院子中间是花台,花台四周,全用方正整齐的石块砌成,如果花台里没栽花草,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大戏台。花台里的花草,应有尽有,其间还有一片翠竹和几棵无花果树。

花台之外,是铺得整整齐齐的青石板。青石板之外,就是高大的正房、耳房与厢房。这是一座四合院,因为有花台在其间,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型的“回”字。

其实说是“回”字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在耳房与厢房之间,还有路去到房子的后面,还可以看到更宽的花园、竹林和果树。果树中最多的是无花果树,直到80年代,在这里的巷道中,还能见到很多无花果树。

每天在花园里培育花草的,正是谢建棋,江西会馆馆长。江西庙每一年的菊花展,正是他搞起来的。

谢建棋在任织金江西会馆馆长前,跟随大盐商王寿域在外经营盐号。家里的老屋被烧,兄弟们无钱建房,便把这块地卖给“存济厚药店”的老板胡清泉建房。谢建棋听说此事后,跑回来把胡清泉的钱退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卖这块地盘。

明末的时候,参将谢西龙带兵攻打安邦彦,屯军于织金,来的时候就带着黄阴阳。黄阴阳为谢西龙将军点了两穴阳宅地,一个是二岭岗下圣宫一旁的“金童讲书”,另一处就是这里。后来清朝政府建平阳城,城市的布局,就是黄阴阳排布的。修建财神庙的时候,彝族老建筑师的女儿接替父业,就是由谢家担保并吃住在谢家。

因为谢家来织金早,地皮也就宽,到民国的时候,顺城街朝门谢家,还拥有黄堰塘、沙滩(四方井处)、八大碗等处地产。

谢建棋重新建起了谢家大院。

1947年末,“许大屠夫”许新驻扎江西庙,本来已经重新好起来的谢家,又被折腾得所剩无几了。等到土改时分谢家朝门的财产的时候,谢建棋三弟家里的桌子板凳,比将要得到的人家的还要破烂,也就没有人要。因为三弟死得早,留下一位“三寸金莲”的女人带着不到10岁的两个孩子,自然好不起来,分得后面一格小屋住了进去。

50年代修建北门大道,各家各户都分得一段路来修,责任自然落在了两个娃娃的头上,因为母亲40岁才得他们,此时年龄已经不小,且一双小脚,更做不了事。

管工地的人来检查,见其他路段都快完工了,只有罗家花园前面那段还差得老远,便道:“这是哪个修的?”

有人说:“是那两个地主娃娃修的!”

“娃娃多大?”

“不到10岁!”

“人家娃娃做不了,你们就这么死眼,不可以帮一下?”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帮把粗石垫好了,可是锤砂石、背细砂还得两个孩子自己来完成。从东门八角岩背细砂到北门上,路程还真不短。

1964年盐商王寿域全家照

所谓锤砂石,就是把大一点的石头,用铁锤手工打成一公分大小。织金南北两条砂石公路,就是凭百姓的双手做出来的。

谢建棋之子在50年代初参加了抗美援朝,回来后当上了小食店经理,随后又调去豆腐商店当经理。

因为豆腐商店在太平桥和回龙潭处,谢经理每次去上班的时候,就会挑着空桶去,挑着水回来。有一天他在4个桶耳上写了四句话:“生活困难,找完用完。生活自由,劳动报酬。”没想到被人告发,抓到大府头批斗,经理也没了。

从谢家朝门继续往南,就是王寿域家。王寿域是民国初织金有名的大盐商,在织金开设的“永厚长盐号”,就设在南门城外的小市场上。因为有了钱,便在此购买了地皮,从王家私塾那里,到江西庙山门前的城墙脚,都是王寿域的麻林。当时织金栽种的麻,主要有圆麻、火麻、老虎麻。圆麻质量好,使用方便,多在城市周边栽种;火麻可用来制作麻布衣服,其籽可药用,多为农村少数民族种植;老虎麻叶上有刺,使用不便,栽种的人较少。因为麻可以生长到一人多高,所以才称麻林。

麻林中还有一座土地庙,供人们祭祀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冬月二十一日,王寿域家的四合院里热闹非凡,原来王寿域正为自己的母亲潘氏举办74岁寿庆,时任县长陈虎生、独山代理县长王润苍及当时织金的名流士绅如黄少山、胡捷西、黄斐然、王仲芳等来恭贺。王润苍写了一篇寿文,陈虎生写了一块“松鹤同春”的寿匾,谢树勋(即谢建棋)写的是“松竹恒春”寿匾,其中,又以廖秉衡送的蜀绣《麻姑献寿》最为引人注目。蜀绣、湘绣、苏绣并列为中国三大刺绣。

顺城街因为临城墙,匪患多的年代,就会有土匪翻越城墙,到顺城街抢劫,从王寿域之孙王桂武所写的《顺城街》一诗中,就能体现出来:

诗中所写的“父亲”,便是王寿域的长子王升。王升就读于织金民国时期的师资班,毕业后任教,1947年前后在县政府社会科工作。王升有三好:写字、写诗词对联、养花。

50年代后,王家赶起了马车。后来王升入了工商联任秘书。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幅用照片拼接出来的老织金城全图。

80年代初,王桂武组织成立了织金“芳草地青年文学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我们一群文学青年,经常来到王家花园,在一片花香之中,谈文学,争论文学。

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株高高的芙蓉花,色彩在不断地变换着,像人生的变化一样,但却永远鲜艳。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