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猪市坝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769字

猪市坝

过了落魂桥到达杨少松家门口的时候,见街边立着一块木牌子,人们都叫它牌坊。牌坊北面的街道,就是鸡市;南面,是猪市。

猪市即猪市坝。猪市坝从杨少松家始,南抵桑园,西南面为关帝庙,东西两面为街道房。之所以叫坝不叫街,是因为这地方很宽,自然形成一个广场。

到了赶场天的时候,从各地赶来大大小小的猪,不下千头,有黑毛猪、黄毛猪、白毛猪,也都是本地猪。

也有四条路在这里聚散:北面的路通向南城门;西北的路通向小校场与西门;西南的路爬上石关口,可去白岩方向;东南面的路过小街上,通向安顺。

有了市场,自然就有了商家和手艺人。如罗家的皮革店、佟家和李和芝家的铁匠铺、朱幺奶家的马店、“半连动”的修理店都是很有名的。

“半连动”的修理店,正处于去向小校场与去向南城门两条路的交点处。他的修理店,其实主要是修理枪支,不管是私枪或是公枪,坏了大都找他修理。其实他不只修枪,也造枪。除了“王炮匠”,最有名的造枪高手就数他了。

朱幺奶的马店,与“半连动”的修理店仅隔几户人家,前面临猪市坝,后面临走向小校场与去西门的路上,店内可容纳几十匹马住店。

猪市坝的小吃,则主要集中在老猪市坝处。所谓老猪市坝,即清朝时期的猪市坝,位于李国清家门口到桑园大门之间。

李国清的房子,坐东向西。西临去桑园的路,北临从猪市坝分向四方井和小街的路,背后就是小街,也称小街上。

从李国清家房子前面往南再走几步,路就不再向南,而是拐向了西面,向西五六十米,就是坐南向北的桑园大门。

老猪市坝是通向白岩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吃市场,如周氏几户人家的黄粑、糍粑、发粑,吴善林的白糖糕,四川人杨师父做的云片糕等,此外,还有卖瓦耳糕的,卖粢糕的,卖酒卖臭豆腐干的等等。

老猪市坝既是猪市场,也是民国时候杀人的地方。

当“挨刀!挨刀!挨刀!”的铜号声从落魂桥穿过新猪市坝来到老猪市坝的时候,死刑犯便被押到桑园的边上跪了下来,一字排开,每个死刑犯的身边都站立了一位刀斧手。刀斧手接到斩首命令之后,便把弯弯的长刀从后到前架到死刑犯的脖子上,喊声“硬着点”,话音才落,手一拉,头便落地了。滚落于地的头,眼睛还在一挤一挤地动着。而没有头的身体,居然站了起来,跑了几步,才会倒下去。

如果死者的亲人来认领尸首,就由他们领去,要是没有人来认领,就把头挂到路边的树上去示众。

虽然民国时候织金的枪支已经很普及,不过杀人依然采用清朝时候斩头的方式。但也有枪毙的例子。

阮俊臣、欧阳崇庭、熊朴、宋老跛偷袭织金城未果后,并未完全离开织金,经常在织金各乡镇里继续活动,织金的土匪武装,也乘机而起。被杀被抢的事件,接连不断地传到县政府。

为了平息匪乱,盐商王寿域的枪支,也被政府借去组织武装队伍,下乡剿匪。

贵阳城防司令宋醒带着二十五第三师赶到织金后,展开清匪活动,一直打到了纳雍武佐河一带,活捉匪徒74人。这74人被棕绳系成一串,经过大街,押到桑园里,一阵枪声之后,队伍也走了。

负责掩埋尸体的李银飞和周宜熙在解绳子的时候,发现一个头戴礼帽的人和一个肠子被打出来的人还活着。李、周二人先用草席把肠子出来的人包裹好,抬去土坑,回过头来,却见戴礼帽的人已经站了起来。戴礼帽的人见到收尸的二人,赶紧跪地求饶。其实二人已经被吓呆了,话还没说,那人已经逃去。

50年代后,老猪市坝不再是刑场,新猪市坝也不再卖猪。因为不准私人养猪,自然就没有买卖猪的人,整个猪市坝,一片冷清。

还是有人偷偷地养了猪,还悄悄把猪杀了。

因为怕被发现,杀猪的时间选在深夜。大家折腾一晚之后,人也累了,主人家把猪肠洗净,煮在锅里,准备好好招呼一下杀猪匠。

煮好肠子的时候,天也麻麻亮。拿出碗筷,准备美餐一顿的时候,门也被破开了。

几个民兵、几位工商冲到了桌前。人和宰好的猪以及那锅刚煮好的猪肠,一起被带到了工商所。

肯定是白忙活了一场,连肠子汤都喝不上了。

但卖猪草的人,卖马草的人,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摆得猪市坝到处都是,特别到了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变得更加热闹。买猪草的人少,卖猪草的人多。孩子们除了做这个能多少赚到点钱外,也没其他可做的。

80年代前后,街道两边也开始有了铺子。不过最多的,依然还是铁匠铺。铁匠铺里除了做农具,做得多的是抓钉、铁钉、马掌钉等。抓钉用于搭架子;铁钉价钱低可以代替洋钉;马掌钉用来钉马掌。虽然马帮已经没有了,但赶马车的人多,马车成了织金主要的运输工具。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