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西灵山与药王庙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4020字

西灵山与药王庙

十八世纪末清嘉庆初,清冷的平阳城里突然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陌生僧人。只见他一路走,一路狂歌,高亢的歌声也一路洒落在大街小巷里:

“东山西灵,恩科举人,三十年一翰林。”

有时,僧人则喃喃而语,无人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一连数天,僧人的狂歌都会打破平远州这个石头城的平静。

随后,孩子们见到僧人来,便跟着一路走,一路随歌。即使僧人走远了,消失了,而孩子们的随歌,却没有停止,在平阳城的各条街道和角落里散开。

僧人来自何方,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结茅于西山之上,姓郭,于是,有人便称他为“郭疯子”,有的则称他为“郭仙人”。

郭仙人在西山上住了年余便走了。

嘉庆十三年(1808),家住大水沟处的何珣,以二甲八十六名的成绩,登上戊辰科进士,成为织金自建城以来第六位跨进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人。

同一年,在西山上郭仙人搭茅草屋的地方,修建了庙宇,这就是药王庙。西山,人们也把它改叫“西灵山”。

说来也怪,自嘉庆十三年(1808)到光绪十八年(1892)的近百年间,每隔三十年上下,织金学子就会有人登上进士榜,列之于下:

谌厚光: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进士,三甲二名。

丁宝桢: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二甲二十二名。

谌曾模: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进士,三甲四十四名。

丁寿鹤: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二甲一百二十一名。

赵光表: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三甲五十四名。

王克鼎: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十名。

郭仙人所说的“翰林”,指的就是进士,因为考取进士,就有很大的机会进入翰林院,当编修、检讨等。

郭仙人的预言,看起来有一定的吻合性,因而有人认为这位郭仙人懂得青囊术。青囊术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术,但与易经没有多少联系,其预测也未必准确。如上列的进士中,赵光表与王克鼎之间的时间差距,仅仅只有九年,而丁寿鹤与赵光表,是同榜中进士的,无时间差距。我们再列出最早的织金进士来看,这样的差距更不存在:

王承烈: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三十四名。

潘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进士,三甲九十九名。

陈尚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一名。

张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进士,三甲八十七名。

陈世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进士,三甲一百零四名。

从织金于康熙五年(1666)正式建府到最后一位王克鼎于1892年考中进士,经历了226年的时间,织金进士共计12人,约等于每19年织金平均能考中一位进士。清末时期,清政府设立京师大学堂,织金的谌湛溪、冯士光(晓岚)、黄承恩等在里面就读,他们虽然没有称为进士,但也相当于进士级别了,因为留学回来,就可以入京或委任重要职位了。

西灵山上地势平整而宽阔,新修建的庙宇也高大而雄伟,再加上庙宇四周古树参天,在古铜钟的撞击声中,西灵山变得更加的幽静与风景,成了古城人们出城游玩时的又一风景胜地。

但是在咸丰、同治年间,西灵山在岩大五等苗军的铁蹄之下,庙宇被踏碎,直到号角声、刀枪声、喊杀声在城墙外消失之后,重建的庙宇楼阁,才让西灵山又恢复了生机。

民国时期,要上西灵山顶,就得从马王庙旁边的一条石阶走上去。石阶宽阔,虽然历经了百年以上的岁月蹉跎,依然那么整齐,只是变得更加地光亮。在路两边绿荫的掩映下,蜿蜒着或缓或陡或险向山头上而去。

走到山门前,又是一番景象。这时才发现自己站在了陡坡之巅,只需稍稍往东转一下头,就能俯瞰到陡坡下绿荫依依鸟语花香的老城。

药王庙的山门,其实是一栋两层楼的青瓦楼阁。

过了阁楼,一直往里,是两个院子和两座大殿。前后院子里栽种着很多石榴树和紫荆花树,但是最多的,则是围墙内环绕着的翠竹。

后院里有一个鱼池,有鱼和荷花在里面浮动,还有绿荫和白云停在里面,被鱼伸出水面的嘴咬得四处躲闪。鱼池边还有一株很大的绿萼梅,花群疏密有致,花枝形态各异,而梅瓣白里透绿,绿里透白,柔柔的,翠翠的,如一朵朵碧玉,如一潭潭清泉。花瓣飘进鱼池里,池里一下子更清更绿了。

民国时期,一位叫王宇平的人,写了一首《赏西山绿萼梅》的诗:

这株绿萼梅,不知有多少年了,它一直是西灵山上的至宝,也是织金老城的至宝。冬天,即使大雪飞扬,也有人会冒险踏雪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它的芳容。

在这些为赏梅而来的游客中,总会少不下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曾琦。

曾琦,字子玉,织金水墨梅画高手。其实织金栽梅的人家也不少,但他对西灵山上的绿萼梅情有独钟,甚至是痴迷。

曾琦每次上西灵山,必带三样物件:纸、笔、墨。

从庙里借来桌子,放在绿萼梅前,磨好墨,润好笔,铺上纸,然后曾琦才站到梅前,良久而视,之后才换个角度,细心观察,直至满意之时,曾琦才挥毫作画。如果不如意,就会重新再来,反反复复,不知疲倦。

除了绿萼梅是西灵山上的至宝外,大殿里的药王塑像,也是庙里的宝贝。

药王塑像不是泥塑,而是木雕。雕像又高又大,没有一米以上直径的树木,是做不出来的。它的材料取自哪里?其实就是取自西灵山。清代时期,西灵山上古树参天,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树多的是。到了明国时期,西灵山上依然是古树众多。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是织金人“游百病”的日子,所谓“游百病”,其实就是指这一天出外去游一游,百病也就祛除了。民国及民国以前的端午节,织金城里的人们出外“游百病”,大多会选择游西灵山药王庙,50年代后,也只能去游东山或是鱼山了,到了现在,还可选择去游穿洞。

端午节除了“游百病”的传统习俗现在还保留外,喝“雄黄酒”“卖草药”和在大门上挂艾叶、菖蒲的习俗还存在。到了这天,大街上的要口上,就会有人卖雄黄;乡下各处的农民,就会挖来新鲜的草药,摆在大街上贩卖,热闹非凡。认得草药的,早早地就上了街,手里大包小包地提着各类草药,不认识草药的,听卖药的一阵吹,也会买上一些草药回来。即使是什么药也不要的,也会买上一把“过路黄”或其它草类,拿回家来熬水洗脚,反正这一天百草皆为药。

端午节也是织金药王庙里药王会的日子,庙里会举行祭祀活动,除了“游百病”的人,城里的中医师们,是不能不来的。传统的药王会是从四月的二十八日开始,直到五月初五结束,其热闹程度,自然更是不同。

平日里,中医师们也会约上几个人,一起到药王庙里小坐。不过他们上来的时候,都会带上一袋米,把它交到药王庙的住持陈道人的手上。

一会儿工夫,陈道人便端来了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米粥),不过稀饭并不稀,而是又稠又干,每一次都是这样。随后陈道人又拿来了两样东西,一盘春豆和一碗霉豆腐。

春豆是陈道人的喜爱,霉豆腐则是织金人吃稀饭时最好的下料。

几个人边吃边摆,话匣子打开来,但在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还得赶忙把话匣子收起来,即使城门不关,从西山到城门这小段路,还是让老者们心虚的。整个西灵山,除了庙宇和石阶,全被森林裹得严严实实,天色一晚,就有虎豹与豺狼出入了。它们的吼叫声,直接就可以传到西城内的人家户里去,令人不寒而栗。

民国二十五年(1936)8月初,阮俊臣、欧阳崇庭带领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及宋老跛带领的土匪武装攻打织金北门、西门、南门之时,西灵山药王庙也被占领。城周边未得以逃走的住户,相继被捆绑至这里,其中,就有陈张氏。

陈张氏,年已半百,家住北城门外的大方坡。陈张氏被吊在一棵大树之上,匪徒张九名拷打了半天,却问不出钱财出来,于是只得拿走了陈张氏的契纸,叫其用钱来取。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陈张氏把张九名押解到县城区公所,听候处理。原来,这陈张氏在药王庙里被吊打的过程中,已经把张九名的相貌记得清清楚楚,也知道这张九名是以那人。为了寻回自己的契纸,她去了以那多次,费尽周折,最终才把张九名捉拿归案。

1950年5月中旬,由李少名带领的小股武装摸进西灵山,占据了药王庙。砍柴烧火做饭,吃睡都在里面。把庙内的煤烧完后,就把药王搬下来,砍成小柴烧,一连烧了几天。等到解放军进城,准备攻打西灵山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得无踪无影。

1951年10月1日织金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后,由李庆宸兼任主任,高鲁民担任供销社副主任,实际由高鲁民掌舵。高鲁民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山东人,个子高、块头大,是随李庆宸、魏志刚等来解放织金的随从人员之一。土改之后,药王庙、文昌阁、隆兴寺、东山、鲁班庙等庙宇,就划在了供销社的名下,或喂猪,或养马,或烤酒等。在高鲁民的指挥下,西灵山上的建筑,被拆一空,而药王庙的房子,则搬到回龙潭处,变成了榨油厂的厂房。

大炼钢铁之后,西灵山上的古树被伐,西灵山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山。也只能叫做西山了。

80年代初,我上西山时,山脚下,除了几户农家外,大多是种着庄稼的土地,居然还有走到乡村的感觉。1983年后,有个传闻,以后不准私建房屋了,于是,各单位的人员,便开始城里城外,四处购地,新建房子。西山之上,除了山顶变成了水库外,从山腰到山脚,种得满满的,不是庄稼,而是杂乱的房子。

2013年8月的一天,我特地到西山上去看看。上山顶的路已经变成了两条,一条从山的西侧走,一条从山的东面上。从西侧上山顶,在两三棵树木的掩映中,一堵高墙挡住了去路。看得出,墙内有几户人家,也听得到狗的叫声,但敲了半天伸出墙外的房门,就是没有人应。

从东面上山,路要陡了许多。有人告诉我,这条路是以前的老路,但是没有看到石阶。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棵树和一棵两米高的光秃的树桩。活着的那棵树,长得很高,但是树干也只有三十厘米直径,或许是以前就留下来的树,但不会是古树。

上到山顶,是一块平地,平地的后面,就是自来水公司修建的水库。

站在平地上,的确能俯视全城,但是看到的,不再是绿荫环绕,鸟语花香,也不再是与自然相谐调的青瓦房与茅草房,而是一座座人造的钢筋混凝土,冰凉而冷漠。显然它不再是老城。我想,要是在以前,向北看去,还能看到二岭岗上高高的五云塔。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