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喻友山传奇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563字

喻友山传奇

天一亮,梅三爷家隔壁喻家的门就相继打开了。

大哥喻友山手拿一本书,出了门就向县政府方向走去,而其他的兄弟,有的叮叮当当敲响了银匠铺;有的则取出酒坛和篮子,装上杯子和酒提,再用绳子系在扁担上,挑着担子向东城门外而去,要串完马龙菁、荷花、煤洞坡三个地方,大约天黑时才能回来。

喻友山去到县政府,正巧遇到了秘书科的陈良修。陈良修告诉他,他编写的织金24个乡镇名,很得上面的欣赏,不过王佐县长在回信的时候,却说是秘书科的人编写的,并没有提喻友山的名字。

“他为什么不提?明明就是友山题、友山写嘛,他这是在偷梁换柱!”喻友山想找王佐理论,被陈良修劝住,没有进办公室,便转身走了。

喻家石礅

回到家的喻友山,心里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编写好织金24个乡镇名,每一个乡镇,他都亲自跑去实地考查,从风景名胜、地方特色到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才总结出合情合理的乡镇名,如瑞雪(白岩)、腾龙(龙场)、岭南(熊家场)、凤西(鸡场)、碧云(八步)、文诚(牛场)、凤达(珠藏)等新的乡镇名,并且还为各乡镇名配写了24首诗。费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王佐的一句话,他所付出的心血,就没有了。

这一年,正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织金将原来的7区26个乡镇,改建置为24个乡镇,并按上面的规定,重新编写乡镇名。

王佐县长为了把此事做得更好,斟酌了几天,最终才选定了县政府里普通的职员喻友山,而没有用秘书科那些才子。

喻友山,名钟奇,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早年入私塾,光绪二十六年(1900)到筑城(贵阳)叔叔喻熙箴的私塾里就读,后转入贵山书院读书。因父亲过世,辍学回家。

民国元年(1912),叔叔喻熙箴任黎平县知事,喻友山应邀去担任其秘书。喻熙箴解职,二人随之回到贵阳。民国四年(1915),回织金任劝学所普通职员。民国五年(1916),织金县长吴树松以师资缺乏为由,给省长公署写报告,要求在织金设立师范讲习所。在劝学所总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黄承恩的主持下,织金师范讲习所在文腾书院成立,喻友山和曾子玉、梁竹清等人调到讲习所任教。民国十年(1921)办了两期的师范讲习所停办,喻友山又回到劝学所。

喻友山虽然只是个小职员,可是他表现出来的文学才华,早已经使他名声在外,特别在对联方面,更是令人称赞。现举他写鱼山的三副对联为例:

第一副对联中的“二酉”,即指大酉、小酉二山。小酉山中有洞,藏书千卷。理解了“二酉”之意,这首诗就好理解了。此联对仗工整,构思巧妙,有明对与暗对,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第二副对联,不拘对仗小节,不局限景色之间,由禅论道,由纪赈亭到沧浪妙词,再到醉翁佳句,由近而远,意境深远,用语豪迈。

第三副对联,是写且住亭的。有人说,何以不用“遥遥”而用“摇摇”,其实,《汉书·五行志》中说:“鸜鹆之巢,远哉摇摇。”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也说“摇摇结遐心,靡靡即长路”。可知“摇摇”与“遥遥”意思相近,非为错误之词。

读喻友山的对联,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

喻友山是个直性子,民国二十一年(1932),他写了一封万言信,谈贵州的治理问题,请当时的县长商有光转省长王家烈。商有光见喻友山不仅敢于直言,而且文采好,准备调喻友山进秘书科,喻友山却拒绝了,说写信不是为了升官。

这一次,要不是被陈良修劝阻,他定然要去找王佐理论。

第二天,喻友山打整行李,便去了贵阳。

叔叔喻熙箴自然欢迎他的到来,对于他的性子,也是了解的。过了几天,喻熙箴拿出一笔钱来,叫他出去游览一下名山大川,散散心。

喻友山只是个政府的小职员,那点工资肯定不够用,平常还得耕地种菜来维持家庭生活,要出门游玩,没有叔叔的帮助自然不行。

喻友山去到了四川重庆,整天泡在名胜古迹的诗词楹联里。

见有人在寺前的石桌上铺开一幅字,慢慢品味起来,喻友山也走过去看个究竟。

“好!”那人一边点头,一边赞叹。

直脾气的喻友山忍不住道:“这首诗看起来像是伟人之作,不过还缺点气势!”

那人好奇地看了喻友山一眼,“给个说法!”

喻友山直言,这首四句诗,每句只需改上一字,改成什么字,诗的霸气便出来。

听完喻友山的说法,那人也没评论,给喻友山倒了一杯茶,并问了喻友山的住处。

待喻友山走后,那人才进了寺里,把喻友山改诗的事一五一十向蒋介石说了。

蒋介石很生气的样子,却没说什么。

“委座,你今年的寿庆,不如让他给你写一副寿对!”

“我看你们编的都不行,就让他编一副来试试!”

晚上,那人找到了喻友山住的客栈,说自己要给蒋委员长编写一幅寿联,请喻友山帮忙。

“不行!”喻友山道,“给委员长编对子,我不敢!”

那人劝了半天,喻友山依然不动笔。

最后,喻友山才把自己来到这里的原因说了。

那人笑了,你就回去好好上你的班,以后不会再有人为难你!

喻友山思索片刻,提笔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对联写得大气磅礴,符合刚刚取得抗日胜利的中国实情,且“中正”二字藏头于对联中,那人高兴而归。

蒋介石看了对联后也很满意,派那人给了喻友山一百个大洋,作为奖励。

喻友山回到织金,刚进劝学所,就被王佐叫了去。

王佐打板子是出名的,人称“二百五”,不要说是小职员喻友山,就是跟随王佐来织金的亲信,犯了错误,王佐也不会放过,同样抓到大堂上打250个板子。喻友山出门这么多天没上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但是性格倔犟的他,并不害怕,说不准,还想与王佐再理论乡镇名之事。

王佐却是很高兴的样子。

“回来就好,编写乡镇名那么辛苦,就该休息一下……你知道为什么不写你的名字,而写成秘书科的原因吗?本县长认为,你有资格进秘书科!今天你把劝学所的事处理完,明天就到秘书科上班!”

也不知是重庆那个人打过招呼,或是王佐原本就有此意,喻友山这次没有拒绝,就这样进了秘书科,工资也高了许多。不久,喻友山又调主任之职。

1948年喻友山逝世。

50年代后,喻友山所取的24个乡镇名,也逐步换成了牛场、马场、鸡场、白岩、龙场等这些名字,不再诗情画意。喻友山所配写的24首诗及他写蒋介石的对联,陈良修和严成方都记录了下来,但随着二人的相继离世,已经无处可寻了。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