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桥
清朝、民国时候的回龙桥,因为河两岸低,回龙桥就显得又高又弯,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
桥底下,一把斩龙刀直指水面,桥就显得更加霸气。
河岸两边,古树、青草,放马、放牛,牧童戏水。东岸,一上一下两三架水碾,在不停地运转着。水车的声音,以及河流的声音,伴着河岸的幽静。不远处还有青瓦房,还有茅草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西岸,桥头北,有青石板石阶,一级级向下延伸,直到河滩边。那里有一口水井,井坎,用青石板砌得方方正正。井下,还有一口水塘,也用青石板砌成长方形。出水井用来打水,水塘则用来洗菜。水井与水塘边上的青石,被人们的活动磨得光滑,井水显得更加的清幽。
水井后面的坎上,有几栋青瓦盖的木板房,这就是清朝时期的慈善机构养济院。养济院于乾隆四年(1739)建于东城门外,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州朱鼎改建于此,道光六年(1826)知州易凤庭重修。
60年代后的回龙桥处(何继坤摄)
清代时期的养济事业,主要收养州城内鳏寡孤独之人及对极贫寒学生提供救助。养济孤贫之法,份额内、额外等,最初为72名,乾隆时期增加为92名,道光十七年(1837)后,为115名(含新增设的水城额内与额外20名);极贫寒的学生2名。
对于额内孤贫者,每人每日供给米八合(即2.5公斤),盐、菜银五厘,每年给棉衣裤一套,折银九钱九分;额外孤贫者每日供给八合,或每月给米一斗五升;极贫学生,每年给米一石。
养济院里,就是收养孤贫老人的地方。民国以后,这里改名为孤老院,收养的人数,比清朝时期的人数更多。民国三十六(1947)年,因寺庙毁坏严重,修复投资巨大,改建成五间土墙房。50年代后,一群犯人被押解到这里,把孤老院改成了洗澡堂。
洗澡堂的前面,是一条两米左右宽、长度不足百米的小巷,连接着回龙桥与九队头。
这条巷道在70年代的时候,非常清静。
一天,父母带着我们来到澡堂一旁的程家。
程家原住在九队头,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屠夫人家之一。50年代后因为不允许私人养猪和杀猪,程家就成了泥水匠。
程家特地做了一道我没有见过的小吃招待我们,就是消失了二十年的荞凉粉,又清凉又火辣的味道,让我久久难忘。没想到90年代前后,这条小巷,成了织金卖荞凉粉的主要地方,也成了织金有名的小吃一条街。
其实我就出生在这条小街上。
或许回龙桥是古桥,或许它就不叫这个名字,所以在清朝时期的志书上,并未见到始建时间和回龙桥这个名字的记载。但是这座桥在清朝与民国,却是通向铧口街、小东门最主要的桥梁,特别逢到赶场天的时候,来往的行人,使得这里更加热闹。
在桥上和桥头卖小吃的,也就多种多样,其中,水晶凉粉是少不下的。
西前街上的喻秀山,平常里爱在太平桥上卖水晶凉粉,赶场天的时候,却总是到这里来卖,因为来赶场的农村人,这里比太平桥处多。而且,桥头上高高的古槐树与皂角树,也提供了很好的遮阴。
而喻秀山之所以喜欢往桥上卖,正如荞凉粉总是设摊在河边与桥上一样,清澈的河流、爽爽的河风,就会刺激人们对清凉食品的渴望。
织金传统的水晶凉粉用的瓜子,是本地特产的红花瓜子或白花瓜子,颗粒大,做出来的水晶凉粉,红、白色彩各不相同,也都站力好,吃起来柔韧适中,爽口。所用果脯、玫瑰糖,也都是自制。
瓜籽的加工,是用纱布包裹,放入清水里揉搓,然后用澄清的石灰水做凝固剂,即成。
玫瑰糖的加工,是采集新鲜的玫瑰花瓣,加糖煎熬,用时加水即可。
50年代后,成立公社,不再生产红花瓜好与白花瓜好,也就渐渐失去了踪影。
70年代,黄承泉到赫章县,带来了瓜子,在家里加工水晶凉粉。带来的瓜子比织金本地的瓜子小了许多,做出来的水晶粉也更柔软,口感不同。从此,织金便用外地瓜子来生产水晶凉粉了。
黄承泉卖水晶凉粉的地方,就是回龙桥头,也只是在赶场天卖,因为这时候还不允许买卖,只能偷偷摸摸见空做生意,一个赶场天,就能卖几缸。
有了生产冰块的机子后,除了加入芝麻、虾米、玫瑰糖这些外,比传统做法多了冰块,也更适合于夏季食用,但却没有传统的织金味道了。
因为河岸提高,高而弯曲的回龙桥,只高出了路面几十公分,再不那么耸立与美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