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李子巷到十字街口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001字

李子巷到十字街口

这半边街,有二十来户人家。

除了彭寿松家是三层楼的木板青瓦房外,剩下来的人家,都是清一色的两层青瓦盖板壁房。直到2000年的时候,这些老房大多还在。2010年前后,因为建织金古城,这排真正的古建却整体消失了。

民国时期,这二十来户人家,除了三四户靠收租石生活外,绝大多数人家,要么自己开铺,要么把门面租赁给外来商人开店。

从李子巷到十字街口,从南往北,依次有王大荣的“恨我商店”、彭占元的鞭炮店、陈绍堂的面馆、朱家的针线百货、管焕堂的盐店、易家的纸火与笔墨、曾家客栈、梁家的机器采面、刘漆匠的土漆与木雕、胡家的酱菜店、小吃店与熊泽清的杂货店、彭寿松家的盐店、方哑巴的皮革店与刘国军家的小百货店。

刘国军的铺子正处于十字街口,先后卖过香烟、笔墨、纸火。刘老先生还裱对子卖,并为别人写对联。因为待客热情,又是递烟又是泡茶,生意也就不错。民国三十一年(1942)王佐搞新生活运动,有人上告刘国军吸食鸦片,戒烟所的人来了。刘国军依然热情招待,说你们看我像不像吸食鸦片的人?如果像,就去化验!刘国军从来就爱收拾打扮,说话做事都得体,自然没有人信他会吸食鸦片。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刘国军与街坊上的许多生意人一样,以经济罪入狱,判了十年刑期。

方哑巴虽然残疾,却极为聪明、能干。虽说以皮革手艺为主,为人制作皮鞋、皮靴,打蓬钉,钉鞋底,但逢到节日,扎龙、扎金鱼、扎烟火架等,同样也接下生意来做,而且手艺也不错。别看方哑巴是个手艺人,屋里的摆设,却很讲究,全是雕花精美的古典家具。

刘国军

彭寿松的三层高瓦房,在南大街来说,还不多见,算是有钱的人家。而之所以有钱,是长辈做盐商,已经有几代人了。那时候卖盐,与现在完全不同。一口大簸箕,装着几块像月亮石一般的盐块,一块石凳,一把钻子,一把铁锤。有人买盐时,把盐块放在石凳上,用铁锤与钻子,把盐钻成小块,用秤一称,就行了。

彭寿松有个妹妹叫彭祖珍,在学校教书,抗战时期,报名参加了抗日志愿军。

胡家的酱菜铺里,除了卖酱油、醋、菜油外,柜台与货架上,还摆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里面既有各种各样的泡菜,还有各种茶叶与土特产。

刘漆匠家的铺子很少开,关着门在家里搞土漆。土漆的桌子、板凳、床柜等,不仅光洁明亮,而且经久耐用,是后来的洋漆无法比的。刘漆匠除了做漆匠,也经常出门去雕刻门窗,只不过,当雕匠的名声没有做漆匠的大。

曾家客栈,与南北门的客栈不同。南北门的客栈,既住人,也住马,所以有马厩、马槽;曾家客栈则只住人,只供南来北往的旅客居住,所以客栈显得要清洁得多。

易斯德家的纸火店,除了在50至70年代中断过,一直开到了21世纪初旧城改造的时候,算得上是织金最后的老店了。易家老店里卖的纸类较齐全,除了各种色彩的土纸、窗纸和各色蜡光纸外,还有多种规格的生宣、熟宣纸。卖的笔以毛笔最多,规格大小不等。墨有瓶装的墨汁,也有成块的墨锭。香、蜡、烛也都齐全,还为人裱对联。

现在的街道

民国时候,易家纸火店里还专门卖有晶墨玉的砚台、镇纸与笔架,逢到节日,还为人写对子、神榜等。因为易家没人会写会画,都是请来织金名家操作,如西前街书法名家杨从舟,就是易家专门请来的写手。因为写字好,生意也就不错。易家开的工钱,就是在年关的时候,送上一升铜钱和信封装着的纸币。

管焕堂的盐店,也是很有名的,门头上挂有招牌,取名“南通”。“南通”里卖的盐,有青盐,也有灰盐。青盐价贵,灰盐价低。虽然都是井盐,但青盐味重,灰盐淡。管家卖盐的工具,自然也离不开簸箕、石凳、铁钻、铁锤等。管焕堂还任过盐业公会的监事,每年交纳的税款,在织金所有商铺中,排名在三十名以内。

几户朱家,既有靠收租石为生的,也有卖布与卖针线的。朱家的针线柜因为用上了玻璃,所以大家又都把这种柜台,叫为“玻柜”。

邓子春这个名字,从民国过来的织金城里人,恐怕没人不知道,原因有二:一是这邓子春是西前街上颇有名气的富户;二是邓子春是参议员,那个时候的参议员,不是摆设,说话办事都很管用。

邓子春的收入,一方面来自收取租石,另一方面投入股份开办大商店分红利,如当时织金最大的“九五商店”,邓子春就是股东之一。

邓子春家虽然没有开铺,家里人却没闲着,纺纱织布,然后卖给布匹商。那时的人家,不管是大户人家,或是贫穷人家,几乎家家有织布机。织的布,也多是一尺五寸宽的窄布,也只三个品种:棉布、纱布、麻布。

邓子春家的织布活儿自然是他的夫人方献英来做。方献英是对门方三爷的女儿。方三爷的糕点铺,全县闻名。方献英嫁给邓子春,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了。

50年代初,作为参议员和大地主的邓子春被判刑入狱,死在了牢里。儿子则走上了抗美援朝的路。

彭占元家的铺子,就在邓子春家的隔壁,主要以生产和销售鞭炮、虚花、黄烟等为主,而且原料都是靠自己生产出来的,如雄黄、土硝、麻秆炭。土硝用山洞里的霜粉熬制而成,麻秆炭则是用织金的麻秆烧制而成。土法生产的鞭炮没有现在的鞭炮威力大,但安全得多,而虚花与黄烟,燃放时间长,货真价实。由于使用的是麻秆炭做引线,很少出现熄火现象。那个时候织金城里生产鞭炮的人家至少有五六家,也都是自己制作原料,不像现在,原料都依靠进购,一串鞭炮放完,差不多有一半是熄火的。

李子巷北端第一个铺子,就是“恨我商店”。

“恨我商店”是个百货店,由于铺子足够宽大,里面的货物数量也就多,品种也多。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不过当时的人们购物的时候,多是按产地来购买。因而“恨我商店”里所卖的物品,也就产地众多。

“恨我商店”的大掌柜王大荣,是民国织金第一任商会的会长。

他这个会长,不是靠关系得来,而是靠能耐。他不仅是“九五商店”的经理,全城很多本地人的商店,外来货物就是由他采购的。所以,他成了织金民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富商,所以才出现了与人打赌,骑马过街一路抛钱的事。

1944年后,日军进攻贵州,织金交通阻断,大量马匹被征用,依靠外地进货的商家,陷入了困境。王大荣关掉了商铺,加入了抗日志愿军。

“恨我商店”关闭后,王大荣的兄弟王大华接着在此开店。王大华是个经纪人,为了让这一行业走向规范化,他联合起织金搞牙业的同行,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成立了织金牙业公会,没有再开商铺。易时中的“力行石印社”又在这里开了起来,从事印刷业务,斜对面三楚宫里党部的《织金报》,就是拿到这里来印刷。除了印刷业务,易时中还卖纸火与做装裱手艺。1947年,易时中当选了织金商会的常务理事。

50年代后,这里变成了公私合营的“棉布商店”门市。

门市分为两部分:前面部分较为宽敞,主要卖鞋、袜子、帽子、毛巾、手帕等;后面部分要高出三步台阶,略窄一些,主要卖布,而且光线也暗一些,需开电灯营业。

当时卖的鞋,主要是解放鞋、球鞋、雨鞋(水桶鞋),皮鞋很少。来买鞋的人,多是买解放鞋和雨鞋,因为六七十年代的织金,逢到下雨,到处是烂泥坑,解放鞋与雨鞋防水性好,较为实用。球鞋多是有特殊需要的人才买。平常时候,城里的人们多是穿自制的白边鞋,比较经济一些;而农村的人,穿的则多是草鞋,即使脚上已经穿上了解放鞋,也会在外面套上一双草鞋,既可以保护解放鞋,也可以防滑。

手帕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们身上必备的东西,主要分为花纹与方格纹两种。女士买花手帕,男士用方格帕,各有偏向。特别到了冬天,人们大多身上穿得单薄,易流鼻涕,手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脏了就洗,一块手帕用两三年没问题,比起当代人用的手巾纸,确实节约不少。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