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正街北段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4295字

中正街北段

以十字街(打油街)口与仓巷道口为划分点,我们把这里到财神庙之间的街道称为中正街北段。

民国时期的仓巷道,是通向西门的一条碎石板路。右手边,除了街口人家,往里就是一堵围墙,墙上长了很多青草。从墙的上面,就可以看到清朝时期留下来的民国县政府的青瓦房。左手边,则是百姓人家,如雷家、洪兴阶家、周家等。有的人家,虽然住在这里,却在十字街或是九队头摆摊卖卤肉。有的人家,则是靠收租石吃饭。50年代后的缝纫厂和供电所就在仓巷道里面。

仓巷道现在已经更名为前进路,但是老百姓依然叫它仓巷道。仓巷道的得名,是因为县政府后面有义仓粮库,从清朝到民国,遇到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的时候,城里的数千百姓,多是从仓巷道去义仓粮库领取救济粮。

从仓巷道口往北到法院路(即现在的公安路)之间,民国时期有名的商铺和地标建筑,有陈二奶的泡菜铺、洪家的中医铺、“九五商店”、王家的“润苍药号”、任家的盐铺、刘忠伦家的文具与织袜、何三爷的糯米糖、车鹏的小吃、李国治的茶室、孟聋子的装裱店及民国县政府建筑群等。50年代后,则有“联合诊所”“邮电大楼”“土产公司”等。

从十字街(朝阳路)往北至财神庙,民国时期较有名的商铺及人家有倪家的裁缝店、邓云从的纸火店、邹毓昌家的手工面馆、贵州银行织金县支行、川帮杨寿山开的“蜀园”、胡清泉的“存济厚药号”及黄家、谌玉书家等。50年代后,有“新华书店”“人民银行”“工商局”“国营大饭店”。

说起吴政珍的名字,大家都不晓得,但是一说陈二奶,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她是卖泡菜的。陈二奶的泡菜铺,就开在仓巷道口北面第二间铺子。整个铺子里,摆了数层,全是坛坛罐罐,里面装有各式各样的泡菜,如泡萝卜、泡豆腐、泡萵头等。陈二奶的夫家,原是西后街朝门陈家(后来的王家大院),清朝时期,随丁宝桢去了四川,后来成了盐商,她正是在四川学到的泡菜手艺。陈二奶选料,必须是上好的才拿来做泡菜,使用的盐,也只用上好的青盐而不用灰盐。味道好,生意自然好。

1958年财神庙处

洪家中药铺,就开在仓巷道口边。洪家两兄弟,算得上是织金城的中医名家,特别是兄长洪兴阶,医术更是了得。织金学中医的后者,大多出自其门下,如拿脉如神的石光中,就是其弟子。民国时期织金城中最有名的两个中医,第一个就是洪兴阶,第二个才是庹几禅。庹几禅以骨伤科最为著名,洪兴阶则是个多面手,其中又以医治九指疡、蛇皮癞最为独到。洪兴阶因为医术高,找的人多,在家坐诊,开铺的则是其弟。

“润苍药号”是北伐军军医王润苍回乡后开设的中医诊所,药号里的学徒有王永国、王治平等人。民国三十五年(1945),王润苍被李名山陷害,送押至安顺监狱,药号由儿子王永文继续营业。

50年代后,“润苍药号”被改造为“联合诊所”。

过了“润苍药号”,就是“九五商店”。“九五商店”因为是九个人合伙开的百货店,财大气粗,门面自然大,货物多。绸缎布匹、香烟、马灯、电筒、毛巾、文具、山珍海味都有,甚至货架上还有大闹钟、留声机等稀有的物品。因为织金没有电,留声机只能是手摇的。到了晚上,“九五商店”的灯光就要明亮得多,因为商铺里点的是打气灯,把街面照得一片洁白。

商店里雇有专门的经理、账房和伙计。第一任经理是黄承著,时间不长,黄承著就跑去了缅甸,买了五部汽车,专门搞运输去了。王大荣接替了黄承著任第二任经理,直到日军进入贵州独山的时候,王大荣报名参加了抗日志愿兵。

任二奶家的铺子在县政府大门以北。原本开的纸火店,但做得最好的却是盐巴生意。任家因为盐生意做得好,任良治还被推选为盐业公会负责人和县商会理事。

任二奶原叫胡亮明。每逢赶场天,任二奶就先准备好一大砂锅茶水,以方便进城赶场的农村人。如果是贫困点的人家,打足斤两后,任二奶还要从簸箕里铲上一些碎盐送给人家。

大年三十,忙了一天之后关门做年饭。有人来敲门买盐,子女说,关门不卖了,任二奶便会说:“幺们,现在人家才找得钱来买盐。你们要过年,人家也要过年,赶紧去开门!”

何三爷的糯米糖,是加了核桃做成的。制作好后,趁热拉成约三公分直径的圆柱形糯米糖,有人买时,轻轻一敲就断了下来。何三爷制作的糯米糖,呈白色,越嚼越有味。白天开门,一直卖到深夜三点钟。

李国治的茶室,是民国时期织金较早的一家,比对面的“蜀园”茶馆早很多年。门面也讲究,从两扇落地玻璃门窗里,就可以看得到里面品茶的热闹场面。

孟朝华,因其耳聋,人称“孟聋子”。孟聋子的装裱店正处于中正街转向法院路的地方,与财神庙相对。孟聋子虽然聋,但穿着特别讲究,白衬衫,西式背带裤,从民国一直打扮到80年代前后。这样的着装,在民国不稀奇,但在70年代前后的织金,不能不稀奇,因为唯有孟聋子一个人是西式打扮。孟聋子的装裱店,既裱字画,也裱对子。当时的对子,宽度与长度都比现在的大得多,最低长度不会少于1.8米,现在最长的,不会超过1.6米。而孟聋子最出名的,是裱字画和绘炭精画。孟聋子裱的字画,不会起泡,经久耐用,而且美观,全城大多数的字画,便是拿到孟聋子的店里来裱。虽说从清末的时候起,织金就有了照相馆,但价钱不低,所以很多人愿意来找孟聋子绘炭精粉人像。80年代后,孟聋子改行做起了照相业,而且还迷上了根雕。

十字街口往北第二户人家,便是倪裁缝家。倪裁缝年轻的时候,跑去读黄埔军校,但没毕业,又跑回来了,搞起了缝纫手艺。与殷裁缝、黄裁缝一样,后来都成了织金有名的裁缝师,50年代后都进了缝纫厂,当起了师父。80年代,我与同学去倪裁缝家的时候,他已经是个瘦瘦的老头,他倒了两杯酒,对我们说:“幺们,这是白蛇酒,喝了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却不敢喝。

邓云从的纸火店,就开设在80年代的新华书店处,那时还是一排木板青瓦房。邓云从卖香、蜡、纸、烛、鞭炮外,还为人写对子、神榜及自己刻印黄历销售。

邓云从是当时织金书法名家,在织金名山、寺庙留下来的墨迹也不少。现在的人也只知其书法了得,却不知其对于历法,也颇为精通。

邓云从卖的历书,就是依靠自己推算出来的。邓云从的儿子邓自强,曾任雷山县公安局长、织金自卫队队长。50年代,邓自强入狱,出狱后,租了胡家湾的一间草屋居住,在小吃店前摆字摊。虽然字写得好,却无生意。好在继承了父亲的历法知识,靠编印黄历维持生计。

邹毓昌的手工面馆也开在新华书店处。邹毓昌原是四川人,还当选了食品业公会的理事。他开的手工面馆,实际比陈绍堂家的手工面馆还有名,同样也承包酒席。馆子里除了卖鸡汤面、脆臊面等手工面条外,还做破酥包子卖。

2013年10月底,我母亲在县中医院住院期间,与母亲相邻床位的一对中年夫妇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躺在病床上的男人,整天不与人说上一句话,要么静躺着,要么坐起来看报纸,而陪伴他的女人,却非常爱说话。她戴着眼镜,人也长得漂亮,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在交谈中,我得知,她就是南门民国时期油商邓良臣的女儿。我问她,她男人姓什么?躺在病床上的男人,依然静躺着,毫不关心我的问话。

她说:“他姓邹!”

“他父亲是不是邹毓昌?”我再问。

“是!”她说,但有点惊奇,“你怎么知道?”

看时间已经到中午12点,我说:“下午你们还来不?”

“来,明天我们才出院!”

“下午我来向他了解一下他父亲的情况!”

她一笑:“他是聋子!”

“聋子?”这下到我吃惊了,也难怪我们说话他从不理睬。

“他是守机器的,耳朵早就被机器震聋了!”

一个有名气的商人后代,却进了工厂,还被机器震聋了耳朵,这是令我没有想到的。50年代,的确让很多人改变了命运。而两位商人后代的结合,其中定然有曲折的故事。

我说:“下午我来找你了解也行!”

下午,我再次来到医院,他们却已经提前出院了。我想,他们是不想再提起以前的事情。其实,遇到这样的事,我已经不是第一次。

在新华书店这地方,民国的时候,其实也开有一家书店。

“贵州银行织金县支行”是1944年后由于日军逼近贵州,贵州银行向内地迁移来到织金的一个分支。租赁的办事处原是黄家的房子,即80年代前后人民银行的所在地。当时任织金支行的经理是谌志强。谌志强是个京戏迷,与织金中学请来的几位外省教师及本地京戏迷一道,成立了织金“公余国剧研究社”,经常搭台演出,宣传抗日。

2008年的南街北段

从“贵州银行织金支行”到谌家巷之间,还有几户人家,其中就有任家两兄弟的盐铺。50年代后,这里变成了工商局的房子。

谌家巷的来历,是因为巷北就是谌玉书家。谌玉书小时得了天花,后来就成了人们口喊的“谌四麻子”。谌四麻子的房子很宽,中正街上的排面房就是几栋,后面一直到九队头,至今还有一个小朝门。

谌四麻子是个川戏迷,自己出资修葺了城隍庙里的老戏楼,取名“民众戏园”,经常请川戏班来城隍庙里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织金另一个川戏迷黄少山在黄家祠堂(即忠烈祠)里修建了戏楼,演的也主要是川戏,民众戏园的热闹,才被压了下去。除了川戏,“将军第”杨家的“扬琴戏”,谌四麻子也特地上门学艺,而且也表演得像模像样。

谌玉书不仅说话“兔”(意为不合情理),而且“马”(霸道),故常常得罪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谌四麻子任织金财政局长期间,织金城内绅民方少臣、周仲鸳、黄鸿举、王绍良等,以谌玉书殴父辱母等罪名,向织金县政府提出投诉。50年代后,谌玉书作为“恶霸地主”被处决了。

谌四麻子的房子,成了50年代后的“国营大饭店”。“国营大饭店”的街面房,是一栋三层楼的砖瓦房,不过楼梯与楼板,却是木制的。过道在中部。过道北屋是一间又宽又长的餐厅;过道南屋有数间,与楼上一样,都是客房。

80年代前,“国营大饭店”与北门上的“二旅社”一样,都只对内营业。所谓只对内营业,就是只供上面的领导下来和区镇的干部上来开会时住宿与吃饭。后面还有两栋一层楼的砖瓦房,做厨房等用。80年代后,“国营大饭店”承包到个人,这时才走向社会。

从谌四麻子家再往北,就是“蜀园”和“存济厚药号”。

蜀园的开设,与川会馆的成立有关。1944年,织金川会馆在川主庙(原来的马王庙)成立,决定设“蜀园茶社”,以供娱乐,并接待来往川人。这个茶社,由杨寿山投资,经理为李兴盛。

蜀园是一间双排面商铺,摆了多张八仙桌和长凳。虽说这里是川会设立的,但来这里品茶、摆谈、听说书的人,当地人、四川人及其它地方的人都有。说书人是来自四川的先生,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是少不下的。

织金人都听得懂川话,说到精彩处,喝彩声照样一片响。

说书人除了精彩之处拍打惊堂木外,每说完一段,也要拍打一次。要是故事说完了,就连拍数次。

茶馆要开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会关门,有时更晚。卖炒米糖开水的,卖开水面的,也会特地到这个地方来,等候生意。如果想吃点甜食,对面何三爷的糯米糖店还开着。如果是在夏天,晚上闲逛的人似乎比白天还多。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