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从罗家花园到山禾源商都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6033字

从罗家花园到山禾源商都

山禾源商都,这个名字,织金人不知道的很少,因为它以浓缩的大都市风味,给小城人们带来惊喜。虽然我也喜欢大都市,但是不喜欢大都市里拥挤的车流,实在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我更喜欢县城这样的“小都市”。

我第一次去山禾源,是因为织金第二届兰博会在那里举行。虽然这个时候的山禾源还没有完工,但已经让人感觉到繁华的商业与花草树木、园林结合的氛围。嗅着幽幽的兰花香,思绪就会蝴蝶一样在这小都市里翩跹,最后变成一只放飞的风筝,牵起这块土地上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

一、城北旧貌·罗家花园

大约70年代的时候,我的家从南门搬到了北门老税务局的对面。那个时候的北门街道上,除了税务局的房子是砖瓦房之外,大多是木板房。北门桥只有现在的一半宽。河的那边,除了桥边和罗家花园那里有几间稀疏的房子外,其余皆是田坝,很宽。在稻谷成熟的季节,北门田坝最美,一大片的金黄,明晃晃的,从桥边一直扩展过去。最后,就是织金一中了。

河南岸,往西湖那边看去,也是一大片的金黄,与北岸辉映。金黄过来,有一家马厩,马厩有两层,下一层是石头做的墙。武斗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家就跑来这里躲避从一中射来的炮火。

在马厩与桥之间,有一条路可以下到河去,这里是曾经的水碾之处,还可以看到高大的水车与石磨,还有一口水井。其实也算不得是真的水井,它只不过是用石块把河水隔住了,取用从河底透过来的水,整个北门上的人也都用这里的水生活。

桥南右手边,有几户人家。房前有水塘,塘里有荷花,有鱼,塘外有几株垂柳什么的,景致很美,是现在的都市怎么做也做不出那种感觉。

一中大门正对着的,是罗家花园,也就是现在山禾源商都正在开发的地方。罗家花园是罗孝慈老先生于1916年(民国五年)前后建立的一所园林。罗孝慈老先生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己却经营有“连升栈”与“木行”业。那个时候城北一带就是过往旅客的集居地,马厩、客栈就多,直到70年代也是如此。也正因为罗孝慈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所修建的罗家花园,就有品位。园林建成后,成为当时织金的游览胜地。

罗家花园的进口,大体是现在山禾源的入口处,先是一湾溪水,然后是一堵围墙和一座朱红朝门。围墙上挂满了蔷薇,一到春天,就红遍了围墙;朝门上方有一横匾,刻有“得乐且乐”四字,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均系当时书法名家邓云从所书,笔锋浑厚、刚劲。对联下方各设一个石磴,供游人小憩。过了朱红朝门,小路两边,排了两排各式各样的动物雕塑。雕塑是空心的,就如同花坛一样,栽种着各种花卉。雕塑的后面,一边是白色的木槿花,一边是红色的木棉花。木棉花红得鲜艳,因其落地潇洒而不退色,所以又称英雄花。

小路一直通向大朝门,过了大朝门,就进入了真正的罗家花园。花园中,兰花、牡丹、月季等等,奇花异草应有尽有;花红、桃李花之中,飘出幽香。当然,果实的季节,又是另外一道风景。花园东北面,有茅屋瓦房各两间。“陋庐”较为宽敞,明亮整洁。摆设古董古玩外,还有琴棋,墙上挂名家字画,供游人观赏与娱乐。现在的旅游业,是要收费的,甚至还想着法子骗游客更多的钱。罗家花园却不收费,罗孝慈老先生还陪游客品茶或下棋。要是肚子饿了,罗家花园里还配有特别的餐厅和厨师,游客可在花香之中,品味佳肴。

房前有一池塘,用竹子做成护栏。池内有假山,造型别致,清澈的水中,可见鱼戏于荷叶间。

花园南面,是一座小山,山上岩石形态奇异,峻峭挺拔。这就是织金“北门小塔山”,简称“小塔山”。不过自从罗家花园搞起后,可能是罗孝慈老先生给它另起了名字,在诗文与史料上,又有人称这座山为“罗氏山庄”。在开初的时候,我曾经迷糊过,这几种称谓哪个才对?后来搞清楚了:在罗家花园修建以前,这座山应当叫“北门小塔山”或“小塔山”;罗家花园后,这座山就该改叫“罗氏山庄”,而“罗家花园”,则是包括“罗氏山庄”在内的整座花园。以前叫“小塔山”,那是因为在乾隆六年(1741年)的时候,山上建了一座“万魁塔”。建“万魁塔”的目的,是希望织金出现更多的文人,因为从风水的角度上讲,塔的形状像毛笔,有引导文人出现的功能,所以这样的塔又称为“文笔塔”。“万魁塔”即是希望通过这种暗示引导作用,让织金出来更多的文人墨客或让更多的人入学中举。

小塔山上的石门

陈嘉禾老医生,在读书的时候,常游于罗家花园的罗氏山庄上,在他后来的《漫话罗家花园》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从山脚到山顶有石级迂回而上,行到半山腰,则见方亭一个矗立其间;内壁岩上,有前清贡生张甫州大挥‘收拾云山入画图’七个大字,真是耐人寻味。另有石门一道,门之两侧系天然石柱,横梁上书‘灯龙’二字,两旁书有‘大观在上;小往亦佳’……缓步上移,岩池清澈,花草丛生……”罗孝慈老先生,不仅在山上增加了一些石刻,还修建了亭子、水池等,并种上很多花草,使小塔山变得更美。

1935年的时候,织金县政府为了防匪,决定在县城建筑碉堡九座。罗家花园作为织金北大门的必经之地,罗氏山庄上的文笔塔被撤除,改建成碉堡。虽然罗家花园也经历了几次战火,但还是保留了下来。解放后,罗家花园被拆除,改建成机械厂。罗氏山庄上,碉堡没了,亭子没了,花草没了,石门被堵住围成水池,供机械厂用水。“文革”时期,石刻受到破坏,曾经的旅游胜地,最后变成了荒草杂生之地。

二、机械厂·老车站·榨油厂·荒山

机械厂这里,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去玩的地方。

说是机械厂其实并不全面。机械厂前面临大路的地方,是老车站,而机械厂的后面,则是榨油厂。它们二家,由一条路从中串联起来,看起来是一家的样子。

去机械厂看工人们在车床上做活,很惊奇他们手上的绝活。不过我们更愿意去榨油厂,在嗅着榨油香的同时,趁工人们不注意,偷走一两个铁环。要是没机会,我们就会向他们要。榨油用的铁环质量非常好,用来滚铁环,比用粗钢筋做的安逸多了。在大街上一亮相,其它孩子羡慕得很,自己也得意。

车站的房子有两排,都只是一层,由青砖青瓦做成的苏联式房子。与机械厂一样,也有个大空坝。空坝里有时会放电影,人山人海地赶来观看。在上下车的人流中,常会听到人们议论织金就要修铁路了,让我们的心里装满了渴望与喜悦。

一次我们看到从车站押出两个人来。拿枪的人满脸严肃,被押的两人,都背着大背箩,背箩里装着菜花一样的东西,满脸沮丧。由于装得太多,一路掉下来不少。我们捡几株回家去,才知道那是栽种的鸦片。

后来车站搬走了。榨油厂也不见了,变成了米面加工厂和养猪场。车站的空坝上,开始立起五六米高的砖墙,看样子像是要搞大建筑。不过砖墙还没立完就再没继续下去,二十年后,它还是那个样子,空空荡荡的,像是乞丐丢弃的大破碗。也没有火车开过来,直到2011年,火车路铺轨到织金,才算完成了近四十年老车站时的梦想。

机械厂的南面正是原来的罗氏山庄,从机械厂可以登到山上去。山上长了很多荒草,还用水泥和石块砌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个风景名胜。我们几个孩子偷了根两米长的钢管,从大门出不去,周围有墙拦着,就把钢管拉到小山顶上去,然后抛到山后,以为这样就可以从山背后去捡钢管了,没想到钢管碰着岩石发出很大的响声,我们见事情败露,便一溜烟跑了,再也不敢去捡那根钢管。

这座小山上也有很多树,有的长在绝壁上,有的长在石缝里。最大的一棵树,位于山的北面,大树下有一堆泥土,土很松,从里面可以找出很多灰色的小动物出来,据说这是一种良药,但是我们找出来后并不知道怎样用。大树一旁的岩石上,刻有一个巨大的“龙”字,并刻有小字,从中可以找出“云从”“民国丙辰阳月书”字样。

那时我们并不认得字。“云从”,其实就是邓厚龙,字云从,罗家花园大门的题字者。他善于王、黄、赵等各种书体,是当时织金很有名气的书法家,罗氏山庄上,除了他题的“龙”字石刻,还刻有一首他的五言古诗:

鱼山上黄承宣所撰的《纪赈亭序》,也是邓云从所书,可惜后来被毁。据载,他赠给覃稚军一副对联遗墨,现保存完好。

罗氏山庄上的石刻诗,除了邓云从等所写的外,还有这样一首不知谁人所写的《题罗氏山庄》诗:

小塔山上的石刻

2012年7月,我与一位朋友费了好大劲才登上了小塔山。山上的奇石和石门还在,但石刻除了“龙”字外,其它已经遭到破坏。

下山来到西南面,才突然发现山脚悬崖上,有几幅保存完好的石刻,其中一幅“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师长宋公讳醒德”石刻最为清楚,建的时间为“民国二十六年壬申孟冬月吉时”,落款为“织金城乡民众恭立”。这些石刻之所以得以存留,是因为它们被一堆泥土掩盖了,也就躲过了“破四旧”时期,山禾源在修建房子的时候,挖开泥土,它们才现了出来。

宋醒即“宋大马刀”,因为追剿欧阳崇庭等才来到织金。

我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这座山上刻“龙”字,它的来由是什么?在陈嘉禾的回忆文章中,提到罗氏山庄的山顶,栽有一种鲜红的牡丹,可以开到百朵,当开到百朵之时,就会引来无数的蝴蝶,在牡丹与“龙”字之间盘旋,有龙凤呈祥的景象。不过他也说,之所以要在岩石上刻“龙”字,是为了吓唬蛇,邓云从也就把“龙”写成了象形字。但是在我看来,罗氏山庄面临宽阔的北门大田坝,在这里刻上“龙”字,有“见龙在田”之意。在《易经》之《乾》卦爻辞之中,唯此句与“飞龙在天”最好,但后一句只有皇家才可用。

在模糊之中,令人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很巧的是,山禾源的老总,有一个就叫刘龙灵。冥冥之中,会有很多东西让我们不得其解。

我接触刘龙灵的时间并不多,也许是他更像我的一位家门的原因,初次接触就不陌生,他给我的感觉是:聪明、办事果断。

对于山禾源的另一个老总陈开永,我更为不陌生,在办“芳草地文学社”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常客了。有时芳草地的会议会到他的家里去开,他一般不会对文学发表什么议论,只在一旁听着。今天的陈总,很多人把他看成是商人,其实他更是个儒商,是个懂文化的商人。也因为如此,山禾源才会做得有品位。

三、旧事·战事·新兴之城

现在的织金人,有的已经在贵阳购房,有的正作准备。我也产生过这个念头,原因是担忧文家坝煤矿。但是想是想,并没有这样去做,一是自己没有钱,二是我的家乡情结较重。贵阳虽然比织金大得多,但去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等于是自己流放自己。

而且,我更喜欢小城的感觉。

仿佛只在恍惚之间,北门一带的大片金黄,全都变成了建筑物一房子和街道。北门桥还是以前的北门桥(只在1970年后扩宽过),桥下的水却变了,没有那么清,也没有那么深。

记得我还没学会游泳的时候,不小心掉下了河里,水把我整个包围了。我睁眼一看,河里一片明亮,甚至阳光也照射了进来,柔和地,温暖地,在那些圆圆的红的白的青的卵石上闪着光。我第一次发现河里是那样的美,等我从河水深处顺着河床走上岸的时候,一点害怕的感觉也没有。

现在,这条河,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那条河,更不是那水。以前的北门河可以打鱼或者钓鱼,甚至可以用鱼叉刺到鱼。记得我家屋檐下就放着一把鱼叉,我的父亲曾经从这条河里叉来一条一尺多长的鱼。现在,再坚强的鱼,也不可能在这条浑水之中活下去了。

水碾子没了,水井没了,长着青草的河坎没了,就连小时的玩伴们,也不知哪里去了。这里来了很多南腔北调的人,走在北门的街道上,我反倒像是个陌生人。

作为一个老北门人,最喜欢的还是那一片金黄色。每次走在北大街或是西大街的路上,曾经的一切,就如同一朵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在新兴城市的喧嚣中消失。

北大街与西大街,大约是1993年前后修建的,算是织金最先开发的新城。但因缺乏更合理的规划,房子们是各态都有,看起来很乱。山禾源是新建的,规划更为合理,走在里面,才真正让县城人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味道。更为庆幸的是,那座刻有“龙”字的小山被保留了下来。一个比较了解山禾源的朋友告诉我,在山的那一边,山禾源会把它做成一个广场,修一条石梯到山上去,在山上建上亭子并引水上山。这与玉屏山相比,算是幸运多了!

玉屏山位于织金城北,正对着北门桥,除了东面可以攀上去外,三面绝壁。它虽然小巧玲珑,却显得险峻。民国的时候,在这里就发生了多次卫城之战。可以想见,外来者从北门桥上冲过来,而玉屏山居高临下,是最好不过的阻击点。即使没有城墙,想要通过北门桥,也是不容易的事。如1936年古历6月底,阮俊臣、欧阳崇庭、宋老跛、熊朴带领四千多人的部队,途经武佐、以那、八步袭击织金,因为北门河水大涨,只能从桥上攻城。当时,驻守织金的部队,仅仅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激战之后,还是未能通过,只能绕道搭梯进攻城西。城西城墙高而坚固,最终败北。

阮俊臣、欧阳崇庭带队攻打织金城的事,史志上有记载。在当时的织金人心中,这是一件匪事,因为宋老跛是贵州西部一带很有名气的土匪。新中国成立后江西人来调查,说阮俊臣、欧阳崇庭是红二、六军的人,他们在贵州留下来组建的这支部队,叫“贵州抗日救国军”,也就不能再叫匪了。

其实阮俊臣、欧阳崇庭想要拿下织金把它变成“抗日根据地”的决心是很大的,为此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为织金地处毕节与安顺之间,可进可退。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河水暴涨,只能望洋兴叹,否则一个连的兵力何以抵挡得了四千多人的部队?当时的罗氏山庄上,碉堡或修好或没修好,或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或没发生并不清楚,但作为必经之地,又是攻打城北的最好驻地,一定会发生什么。据《织金县志》记载,1936年公历9月,织金已经修筑碉堡18座,而罗氏山庄上的碉堡,是1935年4月决定修建的9座碉堡之一,以此来推,此次战事前,碉堡已经修好,在罗家花园发生战斗的可能性较大。

现在的玉屏山,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意义,但它依然算得上织金城北最美的山之一。由于四周建起的高房紧紧地把它困住,从此离开了织金人的视线。它就如同一位美人,被锁入深闺。

小塔山

山禾源商都

织金是座山城,而且城内的山大多小巧别致,这是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天然的城市大盆景,利用得好,会给城市带来不少的风采。现在城市里的人们常常会谈到城市雕塑,想利用雕塑来装饰城市的风景,其实,再好的雕塑,都不及织金城里的小山来得自然与真实,能给人们带来精彩。

山禾源的建筑理念是自然与楼房、居住与商业、高楼与低楼的结合,就我来说,我喜欢这种理念。除了方便人们的生活需要外,城市更应当回归自然的一些因素,让人与自然同呼吸。

从小塔山到罗家花园,再到现在的山禾源商都,历史在这里有过风声雨声,有过战火,也有过琴弦之音。在经历了沧桑之后,现在的山禾源,让它又获得了新生,把它变成织金人的城市花园。如果我们把曾经的北门和罗家花园看成是一位穿着土花布衣服的小女孩的话,无疑,山禾源则是给她戴上了一颗翡翠。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