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诗人潘淳
潘淳,字元亮,一字南垞,贵州省平远州(今织金县)怀忠里五甲(今牛场镇)人。潘淳一生所写诗歌较多,并出有《橡林诗集》《春明草》诗集。
潘淳幼年时,悟性极高,读书能一目十行。年稍长,便博古通今,尤其精于内典,工于诗文和书法。内典即佛家典籍,追求心性。正因为如此,潘淳才给自己起了个“一字南均”的称号。“一字”来自佛家语:本无名无字。“南垞”自有出处,唐代诗人裴迪的《辋川集二十首·南垞》中有“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王维的诗中也有“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正因为受到佛家典籍的影响,潘淳所写的诗,以及他以后的生活方式,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潘淳中乡试副榜。康熙五十年(1711),就读于平远学宫(圣宫)的潘淳与同学李昌、章成参加省考,同中辛卯科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三甲第99名的成绩,在京试中乙未科进士。四月辛卯日,改为庶吉士,进弘文院习汉文。庶吉士又称庶常。弘文院内设有庶常馆,开设满、汉文课程,在中进士的人中选出潜质好者进入馆内学习,即为庶吉士,而资质不好的新科进士,则遣返故里。与潘淳同榜的新科进士共计190人,除了状元、榜眼、探花三名直接得到皇帝封官外,剩下的187名进士,也只有44名进士改为庶吉士留下深造。
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戊午日,潘淳在弘文院庶常馆内三年学习期满,经过御试,潘淳与张鸣钧、徐学柄、王承烈、窦启瑛等“著教习三年”(《清实录》),而庶吉士庄伦,因书法一科不佳,被革职遣返。可见,即便考中了当时最高的进士级别,进入皇宫学院深造,要当上京官,并非易事。
康熙六十年(1721),再次经过康熙帝御试,潘淳终于被授为检讨,正式入翰林院任职。
潘淳在京期间,广交文人墨客。“淳诗尤为名流所尚,与之从游者无虚日。”(《平远州续志·潘淳传》)。
潘淳是织金自建州府以来继王承烈之后,第二位考中进士的人,也是织金第二位任职京官的人。但是他负才傲物,性情豪放,无意中得罪了不少的人,正如黄宅中在《潘淳传》中所言:“然淳有逸气雅,不欲以恂人自命。与人谈论时务,常有不可一世之意,卒以此为人所中伤。”潘淳的好友田榕,也是贵州同一时期较为有名的诗人,他在《橡林诗集序》中说:“余同年友,故太史潘元亮先生(即潘淳),负不羁之才,常有不可一世之意。……先生旷怀自若,芥视一切,胸中抑塞磊落,则复形之于诗。当其在馆阁时,文安陈学士吾方以古文自豪,先生以诗与之相抗……”雍正元年(1722)潘淳被罢官。
算起来,从进京到被罢免,仅仅7年的时间,做了6年的庶吉士,当了1年的检讨官,潘淳的仕途的确很短。潘淳被罢官,除了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外,与政权的更替也有直接原因。雍正皇帝上台,就对皇宫官员进行了大量的更替与罢免,以维护自己新的统治,而群臣面对新帝,也各有看法。潘淳能得到文治武功都很强的康熙帝赏识,但未必会得到雍正帝的喜爱。对于心系内典又工于诗书的潘淳来说,选择隐逸而无拘无束的生活,似乎更适合天生性情豪放的他。
罢官之后的潘淳,遍游秦、陇、蜀、滇各地名山大川,交往各地名流,以诗为乐。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潘淳才停止游历生活,正如田榕在《橡林诗集序》中所言:“洎乎被放,肆志远游,足迹几遍天下,所至贤豪长者,咸慕先生名,缟纻投赠,无虚岁焉。淳集中有《怀人集》二十首,首朱孝廉、越千至赵方伯,亘与即目其事也。乾隆十三年,淳放还,已二十余年矣!游四方已倦,筑室家居,其友人莱州宫尔劝之官云南布政,迎致之幕中与谈诗文,相礳切,相得甚欢。”乾隆十四年(1749),潘淳逝世。
早在任京官之时,潘淳的诗名就已经名声大噪,有“潘诗陈笔”之称。“潘诗”即指潘淳所写的诗歌;“陈笔”即指大学士陈仪所写的古文。陈义,字子翙,号一吾,河北文安清代著名学者,与潘淳同榜进士。又据《清史稿》之《列传·文苑一》记载:“贵州自明始隶版图,清诗人以起渭(周起渭,即周渔璜)为冠,而铜仁张元臣、平远潘淳亦并有诗名……淳,字元亮。康熙五十四年进士,官检讨。文安陈仪与同榜,一时咸推潘诗陈笔。有橡林诗集。”
关于潘淳的诗歌艺术成就,散见于清代各种典籍和古今诗评之中。田榕对潘淳诗的评价是:“淳为诗不摹声雕字,以为工骈花俪叶以为丽,而亦不肯聱牙诘吻,自诩博奥。”黄宅中在《潘淳传》中认为:“盖极知淳者论者,谓贵大之间称诗者。周起渭之后,以淳为最。”《明清珠江流域的文学艺术》一文中说:“到了清朝,贵州也是诗人辈出。清前期有诗人200人,其著名者有“黔中诗师”之称的周渔璜,其次是遵义人罗兆甡、李专,黎平人胡学汪、胡奉衡父子,铜仁的徐訚,王屏的田榕,织金的潘淳。”《贵州日报》载康文的《贵州明清“雅”文学鸟瞰》一文中认为:“田榕和潘淳是继周渔璜之后享有盛名的两位诗人……潘淳与田榕为同年举人,常有诗赋酬答,他的诗歌专学杜甫,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喜以达观情怀抒抑郁之情。”
潘淳的诗歌,除了收录在《橡林诗集》《春明草》诗集外,还收录在《清诗汇》(原名《晚晴簃诗汇》)《潘氏八世诗集》等诗歌集子之中。《清诗汇》里所选潘淳的诗有《赠元允修观察》《寄答田端云》《送董雨若西征》《入关呈党二依草》《赠杨朗溪》《遗兴》《商丘访宋五西珝》《书碧山堂稿后》《山途》共计9首诗。
从《清诗汇》里所选潘淳的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诗,以纪游、怀古类的居多,这与他长期漂流在外有关。现在从《潘氏八世诗集》里选出他的《水西》长诗来看其诗风:
这首诗,与其说它是一首长诗,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曲长歌,气势磅礴,笔力浑厚,用简约的笔法,绘出了水西波澜壮阔的历史战争画卷和水西原始而又梦幻一般的风光。历史画面中,从夜郎古国写到了明祖朱元璋与水西奢香事件,还写了织金那威安邦彦举兵反明围攻贵阳城等事件及安坤抗击吴三桂剿水西战争场面。作者在描写水西风光时,用笔更是简洁,却能让人体会到水西之地的自然环境:“鸭池渡过登雄关,层层石磴摩青天。回看江水碧玉带,束来翠嶂浮晴烟。东西划界一水阻,卢鹿窟宅纷绵延……衣冠渐变毡笠陋,山川亦觉云霞鲜。”用语豪放而洒脱,正所谓文如其人,令人读之震撼,知潘淳非等闲者。
在潘淳家族中,会写诗能写好诗的不少。据《潘淳传》介绍,潘淳的父亲潘珍,工书能诗,曾以筑城(贵阳)籍的身份考中贵州乡试副榜,充副贡生,历任湄潭、施秉教谕,清浪卫教授,著有《学钧集》诗集。《贵州文史丛刊》所辑石华常的《浅谈〈潘氏八世诗集〉》评述他:“平生以席珍自视,且以诗学竟爽,在书法上尤有成就。他的著作颇丰,仅《潘氏八世诗集》所收录即达百余首,在潘诗中以数量称冠。平山(即潘珍)先生的诗作较之潘氏其他诗人,显而易见的是哀婉多愁。”潘淳的从孙(即兄弟的孙子)潘宪武、潘恂,也是诗人。潘宪武字笠山,迁居贵阳,乾隆二十七年(1762)进士,官咸丰知县,著有《笠山诗》一卷。潘恂,字厚田,其家迁居清镇时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于乡,官沙县知县,著有《海岳游草》诗集。
清道光年间由潘元炜搜集整理的《潘氏八世诗集》,除收录了潘珍(平山)、潘淳、潘宪武、潘恂同宗的部分诗歌外,还收集了贵州另一支潘氏世家所写的诗作,两宗贵州潘氏在明清时期历时八世共计出了十七位诗人,因此,《潘淳传》才说“时称‘潘氏二宗多才’”,而清代著名学者莫友芝曾称“黔中潘氏乃贵州第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