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龙王庙·忠烈祠·灵应庵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896字

龙王庙·忠烈祠·灵应庵

龙王庙、忠烈祠、灵应庵是一组风格多样而又相连的古建筑群。

它们位于回龙庵南岸石堤之上。

回龙潭因得到古建筑群的衬托更加风景优美,而古建筑群得到湖光的辉映更显灵气。如果再加上回龙潭边的古树、水车、垂钓及寺庙里幽深的铜钟之声,来到这里的人,便有了别样的感觉,久久难以忘怀了。

回龙潭边最早的古建筑,就是龙王庙。

其实龙王庙最早的时候,也不叫龙王庙,而叫吏目署。

吏目署始建于康熙四年(1665),即织金始建衙门之时,建大门一座。康熙五年(1666),织金建城,经历胡甡建二门一座。雍正三年(1725),吏目石良璧建大堂五间。雍正八年(1730)知州朱粲英在吏目署增建龙神寺。光绪十六年(1890),知州黄越生又增建雹神寺。此后,原来的吏目署,成了祭祀龙神与雹神的地方。

雹神寺里供奉的是雷公与电母。这两尊神像,外面看用木雕与泥塑做成,里面却是空心的。孩子们来到这里玩,躲猫猫的时候,经常从背后进入雷公与电母的肚子里,一不心,就会碰得肚子里的五脏六腑叮当作响,原来,五脏六腑都是铜制的。

民国时期,太回镇镇公所和部分保警队就在龙王庙的侧房里办公。

除了和尚,里面还住进了一位传教士。

这位传教士叫熊昆生,大家都称他熊先生。

熊先生除了传教,还有两个特长,一是懂得中西医治病,二是能说一口流利英语。

熊先生算是织金从事西医较早的人之一,在庙里还专门设了一间“中西医博爱药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开了织金的先河。

熊先生是织金本地人,也不知他是如何当上了传教士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回到织金后,就住在这里。没想到抗日战争期间,他的英语还真起到了大作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二月十六日,一架机号为123905的美国军用飞机坠落于桂果乡克窝村,跳伞逃生的是格舍尔等4个外国人,当地人也不知是敌是友,派人传信息到县政府。县政府里的人没有懂外语的,就叫上熊先生与织金中学的英语教员一起去。这才知道,原来是美国飞机坠毁。

忠烈祠即昭忠祠,位于龙王庙东侧,始建时间未详,嘉庆八年(1803)武营官兵重建。

正如织金大多数的寺庙一样,山门之后,就建有戏楼。戏楼面对的方向,与山门和房子的坐向正好相反。忠烈寺的戏楼一排三间,下面中间是通道,与山门相连,左右两边是厢房。楼上中间是戏台,左右房间是化妆屋。戏楼构造复杂,造型美观,与财神庙一样,是典型的水西建筑风格。

过了戏楼,登上几步石阶才能上到天井。天井地坪比戏楼地坪高的原因,就是为了便于观众在院落里观戏。天井东西两面是侧房,南面是正殿。正殿内供奉县内忠烈之士牌位。

20世纪40年代前后,忠烈祠搬迁至东山寺,黄少山与织金几个川戏迷集股购买了忠烈祠的产权,并把戏楼、院落修理一新,请来川戏班的七岁红、月月红、蒋群才、蔡天鹏等名角在此演唱。

织金戏迷们,组织了一个戏班,一方面学习川戏,一方面登台演出。织金戏班的成立,为织金戏曲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黄少山就是织金戏迷中最狂热的一个,因为经常上台演出《正德王访贤》,而有了“老代王”的绰号。

1945年抗战胜利,忠烈祠的戏台,成了演出抗日戏曲的主要场所,因而,人们便把这座戏楼,称为“胜利舞台”。

后来,股东撤走,由黄少山独资,忠烈祠就成了黄家祠堂,但戏楼与戏班还在。

灵应庵位于忠烈寺的东南面,始建时间未知。原位于小校场的石婆婆,后来也迁移到这里合成一庙,所以这里又称石婆婆。灵应庵与忠烈祠、龙王庙一样,皆背靠老城墙。

50年代后,龙王庙成了建筑一公司的房子,随后又成了一个木材加工厂。工人们每天都在里面砍柴烧火,很快龙王庙变得只有几片烂瓦几根破柱子。

忠烈祠则成了综合厂的场地,当时戏楼的陈大华等演员还在,在戏楼上做藤椅、竹器、棕绳等。后来手工业者越来越多,而且纺织厂也加入了进来,祠堂里、天井里及龙潭边上,都有人在纺线,而且戏楼底层,还用来加工苞谷、面粉。戏楼装不下这么多人,后来刘金华等人,带着一批人,在南门周俊华的房子里,另建了一个综合厂。

最初的时候,忠烈祠的房子看起来很完好、漂亮,红墙黑柱,像是新建的一样。不过好景不长,破烂的场地,人去楼空。

与忠烈祠和龙王庙的戏剧性不同的是,50年代后,灵应庵的房子突然增多了。原来,西山上的药王庙搬迁过来了,搬过来做什么呢?与灵应庵一道,用来做供销社的油榨房。

因为关掉了织金所有的私人油榨房,光是一个灵应庵不够榨油,还得把药王庙搬过来才行。

出这个主意的是供销社副主任高鲁明。高鲁明,山东金乡人,与李庆宸、魏志刚一样,是首批来到织金的解放军领导干部。供销社的主任是李庆宸,但忙于当县长,供销社的一切事务,都由高鲁明说了算。

60年代,灵应庵与新搬来的药王庙,变成了一片芳草。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