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商人刘登五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313字

商人刘登五

同治十三年(1874)秋天,山东巡抚丁宝桢回到平远。历经岩大五、张得胜等苗兵血洗过的织金,已经是人烟稀少、四处荒芜。丁宝桢便从山东拨款,选调钱埙任平远知州,并成立平远善后总局,一方面,出钱到四川找人到平远垦荒种田;另一方面,修复织金城池、寺庙和被战争毁坏的民房。

得到重新修复的织金城,又回到了以往热闹的场景。

这个时候,一个叫刘开元的商人,也在离平远衙门不远的聚宝街(即民国时期的中正街)上开门营业了。一阵鞭炮声响过之后,从此织金城里又多了一户经商人家。

刘登五(吴承伯摄)

原来,这位刘开元,本是平远州西南部一个叫地贵的地方商人,走南闯北,经过多年的经商,也创下了不少的财富。但岩大五的大军过后,地贵也被夷为平地,刘开元东躲西藏,终于来到唯一没有被苗兵攻破的平阳古城,并购买了街面房产,做起了生意。

长期外出的刘开元,最终病死于普定白水河的经商途中,家业由独子刘国仁继承。但这刘国仁吸上了鸦片,不仅没把父业发扬光大,还把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家业倾得所剩无几。

刘国仁的长子刘忠伦,字登五,生于戊戌变法那一年,也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家道中落,少年时候的他就历经各种磨难,学过不少的手艺。成年后,刘忠伦深知继续搞石、木、泥、瓦等手艺没有多大前途,便通过母亲陈氏,向斜对面财神庙边的罗家、南门的陈家等亲戚,借了一笔资金,于民国初期在自家的街面房里开起了文具商店。

这个时候,织金已经有多家文具商铺,最出名的就有易家。在那个最重视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时代,没有更有效的质量保证,是很难立足的。刘忠伦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因而,他去省外向生产者订货的时候,就谈好了自己的质量要求,并在所有货物上标明“商标”,如在毛笔上,就须刻有“刘登五”字样,如在徽墨上标注“刘登五”阴文。“刘登五”文具,最终获得了织金人的信赖,成为织金文具的一道品牌。最终,织金人只知“刘登五”而不知刘忠伦之名。

随着刘登五的生意越来越好,文具商店里,除了卖毛笔、墨、纸等文具外,还销售各种煤油灯具以及自己生产的复写纸、雪花膏、袜子、毛帕等。

煤油灯在民国时叫“洋油灯”,主要有煤油打气灯、马灯、罩子灯等几种。因煤油灯光亮好,不易熄灭,又能遮风挡雨,因而成为当时最时髦的照明工具。

复写纸,织金人又称它为“拓蓝纸”。因其销量有限,仅在织金城乡销售,因而刘登五的作坊,只是小规模生产。

民国时期,在织金的市场上,雪花膏品牌已经是多种多样,最出名的有“雅霜”“老虎牌”、“尚美堂”“双妹牌”等雪花膏。刘登五生产的雪花膏,虽然不可与这些品牌相比,但因其价格低、防皮肤干裂效果好而受到织金市民的喜爱。

刘登五、刘忠杰兄弟俩的机器织袜,在当时的织金城更是无人不知。机器织袜,又快又好,这是织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生产工具。而且,除了织袜机,还有毛帕纺织机、织布机等,兄弟俩的机器规模还不小:童袜机1台,女袜机1台,男袜机2台,毛帕机1台,织衣机2台,窄布机1台,宽布机2台。

陈老夫人六十大寿(吴承伯摄)

窄布机又称“土布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不稀奇。但是从刘氏两兄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进购的2台宽布机来看,说明从那个时候起,织金有了宽布生产,结束了织金宽布完全依赖从外购进的历史。

不过,当时的织袜机,还不先进,不是一次性制作成袜子形状,而是纺织成袜筒,人们买回去后,加上两块布,把袜筒的一头缝合上,就成一双袜子了。有的人,还在脚踩着的部分,再加上一层布缝上,这样袜子就更厚实与耐磨。如果不想自己加工,刘氏兄弟也可以帮助完成。

尽管织金交通落后,可是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织金的商业贸易很发达,来来往往的商人与马帮,也促进了织金客栈业的发展。从织金建城到民国时期,织金五门,皆有客栈,但主要集中在南北两门处。据1947民国资料记载,当时的织金县城栈房业公会就有会员92人,也即有92家客栈,这个数字确实不小。罗绍尧、胡成志、钟启先就先后任过栈房业公会的理事长,卢天元、陈耀先、邹崇禄、谢昆、杨寿山、吴树宣、程炳奎、邓芳文分别担任过理事、监事、后补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刘登五及母亲陈氏,就用文具店赚来的钱,收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房产,开办了“隆昌栈”,与财神庙边姑父罗孝慈家的“连升栈”相呼应。

聪明的刘登五,把客房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官房”与“下官房”。“上官房”装饰讲究,里面的床与桌、椅等,都是用雕花精细的家具来摆设,环境优雅,但价钱要高一些,主要供外来达官显贵和来往富商住宿;“下官房”虽然也用老式家具摆设,但做工却没有那么讲究了,价钱也相对要少得多,主要供一般来往客人居住。

陈老夫人六十大寿,摄影师吴承伯(前左)为其摄影,画师覃伯平(后右)画像。前右为北伐将领王润苍,后左为刘登五。(王正举提供)

民国十年(1921)夏。阳光明媚的一天。

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住进了“隆昌栈”的“上官房”。

这群人,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外来官员,大多数是由南洋来的归国华侨,其中还有几个个头高大、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即一位法国商人、一位英国商人和一位英国传教士。

这些人来织金的目的,一方面是向织金灾民提供救灾款,另一方面则是看一看织金的商机。

天黑下来,刘登五逐一为“上官房”里的客人们点上蜡烛。一口风从窗外吹来,差点就把蜡烛熄灭了。

其中一位南洋归国华侨道:“要是能换上‘洋油灯’,就好多了!”

经常去省外采购文具的刘登五,自然见过“洋油灯”这种洋玩意,他住过的一些客栈,点的就是“洋油灯”。他说:“那种灯确实方便,也很亮,但我还没找到采买的地方!”

客人道:“现在贵州已经有了美孚火油公司的代理商,既销售火油(即煤油),也销售火油灯(即煤油灯),你如果想要,我们认识,我给你引荐!”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