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马店和织金马帮
杨家马店在北街上,对着大水沟路口。
杨家马店的房子,是青瓦盖的木板房,共5间,临街的楼房有3层,在北街上,算得上是最高的房子了。建好第3层天楼那天,按照织金的风俗,要洒“梁粑”,很多人家前往观看。只见红绸飘挂、鞭炮齐鸣,站在中柱大梁上的先生一边拿起梁粑,一边嘴里念念有祠:
话音刚落,便洒下一片梁粑和铜币(织金人叫毛钱)下来,人们一片惊呼,孩子们便一哄而上,赶紧争抢。
杨家马店的掌柜杨玉章,是由湖南来织金的商人。当时在织金北街一带,最出名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谌八娘,另一个是“小白菜”。“小白菜”其实叫陈玉芬,因其貌美,找不到合适的来比喻,就把传说中的人物来用上了。杨玉章看中陈玉芬,因陈玉芬无兄无弟,答应入赘陈家,并修建了杨家旅社,经营马店业。
马店不仅要供人马居住,还得有马槽。杨家马槽有16张,除了南门城门洞外王寿域家及壕头部分人家的马店外,杨家马店在当时的织金,也是够大的。
杨玉章病故后,星秀田的杨绍华又接替了杨玉章入赘陈家。陈玉芬继续经营杨家马店,由于待人和气而热情,杨家马店就越搞越火,成为南来北往马帮喜爱居住的地方。杨绍华则组织起一支马帮,来往于云南、缅甸与织金之间。
织金的马帮,马匹多在十几到20匹左右,多的则达三四十匹。马帮里的马夫,称为“马哥”,带队的马哥,则称“马哥头”,马哥头一般选经验丰富又有影响力的人来担任。马帮有两类,一类为个人马帮,一类为合伙马帮。个人马帮由一个人投资,马匹和费用等皆由投资者负责,请来马哥就行了,如王寿域的“永厚长盐号”马帮就是如此;合伙性的马帮,马哥多自带马匹加入,或多或少,按比例分摊。马哥头也多由马匹多或能力强的人来担任。
来往运送的物品,有盐有布匹有土特产等,每个马哥,腰上都绑有皮包肚(用牛皮做的腰包)和皮烟杆,还必须带上火石、火镰、火草、吹筒这几件物品,用它们在半途中取火。
由于路途遥远、环境复杂,马帮在很多时候,只能在荒山野岭中过夜,烧火做饭、取暖、点烟,离开了火不行,最好的取火方法,就是最原始的方法。
火石在河滩上很容易找到,有黑色和褐色两种,质坚、透油样,有蜂窝。检验是不是火石的方法是,找两块相同的卵石擦撞,跳出火花的,即为火石。
火镰是铁匠铺里用铁打制而成的,呈U形。好的火镰,必须经过反反复复的锤炼和多次淬火才行。所以,马帮有一句行话就是“价钱是价钱,火镰是火镰”,以此说明好的火镰价钱大不一样。
火草一般生长在荒地上,白色,有绒,与本地食用的毛香样子相同,但柔韧性更强。采集新鲜火草后,晒干或烘干,揉搓成绒,即成可用之火草。
火筒细长,可以是铜制的,也可以是铁制的。
取火的时候,将火草放于火石上,用火镰擦撞火石,使火花跳于火草上,待火草烧起,放于细小的柴草下,用火筒轻吹,直至柴草燃起。
马帮还有两件东西不能缺少,一是披衣,二是斗笠。披衣分为披毯、披毡或蓑衣3种。披毯是用动物毛织成的,披毡是用麻、棉和动物毛混纺成的,而蓑衣则是用不易腐烂的植物如棕编织成。不论是披毯、披毡或是蓑衣,都制作得很厚实,既可以用来挡雨,又可以用来取暖,更重要的,还可以用来防潮。野宿之时,往地下一躺,披衣便成了床垫和被子。
斗笠又称笠帽,织金的斗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草帽”,一类为“篾帽”。草帽用麦秆制成,篾帽则是用竹条制成的。篾帽有上下两层,上层用又细又薄的竹片编织,紧密不见缝。下层及周边,用粗一点的竹条衬托,起稳固作用,编织得也就稀疏。篾帽制作好后,还得上桐油,使其不漏水。上了桐油后,篾帽就成了金黄色。因篾帽经久耐用,成了织金马帮的首选。
马队须有带头马。马帮里的带头马,不仅高大,而且雄壮。带头马走在马队的前头,头戴绒线做成的大红花外,头前挂一个大铃铛,头的侧面还挂一对小铃铛。走在马路上,一路叮当响。
马路真的就是马走的路,铺着石块。铁蹄踏上去,脆脆响。
马队的马背上除了驮货的马鞍外,马屁上还系有带球的绳子,称为“马屁珠”。马屁珠又系着下一匹马的缰绳,马队即成了整齐的队形。每三匹马,即有一位马哥管理。
杨绍华在带领马帮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也练就了医治马匹的看家功夫。他看牙口知年龄、观气色晓病灶,诊治拿捏、买卖估价在马帮里都是个行家里手。这也为他后来的生活,解决了难题。
马帮遇到的困难,其实不只是路途的艰辛,途中遇到虎豹和路匪也是常有的事。路匪多种多样,有小股的,有大股的,有持刀的,有带枪的。小股的和持刀的还好办,遇到带枪的可就麻烦了。此外,还有来暗的,如开黑店放药的,使用美人计的,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又因长期在外,远离家人,孤独的旅途中也要唱唱山歌解闷。织金的山歌,有泥土的气息,不乏俚俗挑逗的情歌。要是还觉得不合心,马哥们也都会自编自唱寻开心。遇到开朗的女人,便对起歌来;害羞的女人,骂声还没出,只见马哥已经扬鞭而去,丢下一串马蹄声。
马帮的人,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了一身功夫:冷酷、凶悍而又放荡。
杨绍华因为与织金保警队长曾少臣成关系较好,曾少臣成便派了几支枪跟随杨绍华的马帮。当时织金的王寿域家的马帮也有几支枪,是他私人的。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织金的马帮,保护自身安全的武器最好的就是枪支。
杨绍华(詹大方提供)
尽管有了枪支,也不能完全保护马帮的安全。杨家马帮在云南曲靖,就遭遇了一次劫匪,所有的东西都被抢去了。
陈玉芬经营的杨家马店,客人都是南来北往的人,人物也各式各样,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也练就了“小白菜”机巧而又风趣的说笑功夫,让客人们从中也得到一种消除疲乏的轻松和乐趣。杨绍华本来也是来住的马帮客人,在食宿的过程中,喜欢上了这位美丽风趣的女老板。
上世纪50年代后,陈玉芬、杨绍华一家被赶出了杨家马店,改为国营的“红旗旅社”。陈玉芬后来倒是重新回到了红旗旅社工作,而杨绍华只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星秀田,以医治牛马为生。
民国以前,织金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马匹,运送大量物品的,也只能交给马帮。织金的马帮主要集中在南北两门,其中又以北门的马店马帮最多。马帮人员,多来自于县城周边的农耕者。
虽然50年代后马帮被解散,但是织金的交通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特别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运输,依然需要人背马驮,这种状况至少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