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市上
从南城门到二小这条街,清朝时期,称为交济街。
那个时候,织金城的赶场,不在城内,就设在这段路上。每逢卯(免)、酉(鸡)甲子天,就是场期,即赶场天。
为什么赶场不设在城内而设在城外,主要原因就是怕外敌乘机混入城里,迅速占领衙门和军营,城市就难保了。
其实交济街在人们的习惯中可以分为三段:从南城门到南林巷和王家巷之间称为大、小市上;从南林巷和王家巷到杨家坝之间称为落魂桥;从杨家坝到桑园间称为纪念标或猪市坝。
大、小市上这一段是交济街上农贸交易最热闹的区域,特别是逢到赶场天,来自城里城外的居民与乡民及穿着各色花纹的民族,就会聚集到这里来,购粮买油、买卖桃李核桃等的交易之声,还不到上午十点钟,就像水煮沸了一样。
除了本地的特产,外地的特产也不少,从南城门洞到落魂桥都摆着有卖,如威宁的细鱼、安顺与普定的糖食品、昭通的梨子等等。有喊着卖的,还喊上了城楼上。
正因为热闹,街道两边开的铺子,也就多种多样:城门边上谢家饭馆的豆腐与烧酒;张九爷家的菜油;四川人梁裁缝、黄裁缝的制衣店;黄家的马店与饭馆;廖家的绸缎布匹;肖家、张家的皮鞋店;罗家、唐家的布鞋、草鞋;王寿域家的马店、“永厚长盐号”;苏和清的牛肉面馆等。
苏和清是回族,开的牛肉面馆,也有回族的风味。他初来织金时,就在这条街上开馆,不过面馆没开多久,他就被阮俊臣、欧阳崇庭带领的“贵州抗日救国军”抓走了。
之所以要抓苏和清,就是认为他开牛肉面馆,不会没得钱。哪晓得这苏和清,钱都押在面馆上了,麦面、面条、牛肉全都被“抗日救国军”拿走了,哪来的钱呢?也因为没得钱,又是回族,就捡了条命回来。也因为住在城外容易被抢,后来就搬到太平桥处去了。
廖家的绸布店,50年代后,一群红卫兵来到店里,挖地三尺,看藏有黄金白银没有,可惜空手而归。
程家在50年代前从事农业,50年代后,作为农民家庭,更是不允许从事第二职业。但是为了生存,还是悄悄在铺台上放上几双草鞋,几个箩筛。工商的人来时,就说是自己用的;有人来买的时候,则可以赚点钱用。
直到80年代前后,在这条街上,卖草鞋的还有很多人家。据说,50代前这里有户以卖草鞋为生的人家,家里贫穷,东拼西凑才娶了个媳妇。可是男人有了儿子之后就病死了,生活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女人身上。好在这女人勤劳,手巧,卖的草鞋又便宜,生意也就越做越火,临解放的时候,买了一片土地。这片土有好大?试想,卖草鞋的钱,再大也大不到哪里去。巧的是,刚买了土地不久,土改就开始。这位卖草鞋的女人就成了地主,被遣送下乡去了。
有时候逢到赶场天,卖草鞋的女人就会带着儿子来城门洞,来到她以前的草鞋店,与新的房主人说话。但是新主人并不答理她,因为她是地主。后来,卖草鞋的女人不见来了。再过了一些年,逢赶场天的时候,一个二十来岁的男人,常来这家草鞋店前蹲着,不停地往店里看。有人认出,那是卖草鞋的女人着过脑膜炎的傻儿子。不过也只几年,那傻儿子也不见来了,据说他也死了。
在这段路的街边,有两块宽敞的空坝,一块在壕头口向南四五家人的地方,一块在南林路口的北面。逢到赶场天的时候,这两块空坝,就会有很多农村人拿来粮食在这里卖,大大小小的米口袋,摆满了两个空坝。因而,这两块空坝,就被人们称为了“小市上”和“大市上”。
靠壕头口这边的空地为“小市上”,小市上后面有张祖龙家的皮鞋店、王凤山家的马店、唐家的鞋店等几户生意人家。张家来织金,是在乾隆的时候,现在已经是第十六代人了。1933年春,防守小东门却暗地里投靠了杨兴、王刚的万国荣,引“神兵”入城后,带队抢劫了南门一带,张祖龙家的皮鞋店,也未幸免于难。
王凤山家的马店,在小市上的西南角及南面,直到王家巷,排面房共九间。马帮的人来,就住在屋子里,后面的大院子,用来养马。院子南北两边,各摆四张大马槽。每个马帮的马群,用大竹竿来隔开,以免混淆。
院子中间是一口木做的大水缸,用于提水喂马。
王凤山的前人原住在以那大院,咸丰、同治时候,岩大五、张得胜等人攻打平远州,便逃难来到平阳城。王凤山从小就跟随马帮走南闯北,还学会了医治马的手艺。20世纪30年代,他开起了马店。
50年代的织金,邮件依然靠马匹来驮运。县政府通信班的马匹,就包给王凤山来医治,直至60年代王凤山辞世。
南林路口北边的空地为“大市上”。“大市”与“小市”的区别,不是按空地的宽窄来论,而是“小市上”是卖小米的地方,“大市上”是卖大米的地方。大市上的后面,也有两户人家,即开马店的陈家与搞木工的李家。陈家的主人据说是个旧军人,或许因为参加了李名山的队伍,50年代初就作为第一批处理了。
大、小市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空地四周都有整齐的基础石,可见,它们曾经都是房子。的确如此,1930年的那场南门大火,让它们变成了平地。
小市上在南门大火前,是一栋规模宏伟、柱子粗大的建筑群,即江西会馆。这栋建筑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原名万寿宫。乾隆五十六年(1791),万寿宫移建到城内西后街口与赵家巷之间,更名为寿福寺,又称三楚宫。万寿宫原址,改建为江西会馆(江西庙)。南门大火之后,江西庙在东门城内丁公祠堂旁重建,这里才变成了一块空地。
乾隆时候万寿宫的南边,紧邻另一栋古寺庙(50年代后的理发店处),即大佛寺。大佛寺不只一栋,还有一栋,就是南林巷口北端的大市上古建。
小市上在50年代以后建成了一栋公房,即“牛肉馆”。牛肉馆的南端便是理发店。70年代的时候,因为大人经常领我去理发,所以我对这栋建筑还算熟悉。房子看起来有三层高,砖墙瓦顶,外墙刷青灰色涂料。与周边房子不同的是,其他的房子都坐西向东,它却独自坐南朝北,且大门侧面向着大街打开。进入里面,并没有见到二层的楼板,看起来瘦而高,像是一栋教堂。
理发的员工很多,显然是个理发联营合作社。别看这里怪怪的,却是全城唯一的理发店,生意自然也可以。
80年代后,市场开放,理发店的人都各自去开自己的小店了,这里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