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方家点心铺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846字

方家点心铺

方家点心铺,大约始于清同治(1862—1874)年间,为平阳城中第一家糕点作坊。

始创方家点心铺的方存义,字仪亭,多才多艺,尤其精于书画与雕刻,《平远州续志》中所载的织金八大景与八小景之图,多系其所作;光绪年间重建的织金古庙宇中的平雕、浮雕、透雕,多出自其手,其中以寿福寺(三楚宫)戏楼额坊的一组浮雕为其代表作。

方存义的点心铺,最初卖的糕点,不是自己生产,而是采用邮递方式从贵阳进货。由于邮递也是依靠人背马驮,路途艰辛又多变故,要拖好长时间,又容易损坏。所以,方家的糕点,价钱并不低。

方三爷

一日,方家点心铺来了一位乞讨男子,方存义也没多想,就给了饭菜。待其吃好后,方存义问:你会什么?对方答:点心!方存义喜出望外,自己正愁找不到糕点师,糕点师却自己上门来了。

方存义收留了这个人,并按其要求,制作好工具并准备好所有材料。待第一批糕点出来,方存义一尝,便赞叹不已,味道比从贵阳进的糕点还好。

接下来,这位糕点师又做出来很多品种的点心,方存义还是第一次见识这么多,更觉惊奇。

原来,这位糕点师父叫曾海银,是四川庐州人,曾随一位回川的御厨学艺多年,红白两案都行,也早已经出师成名。所谓红案,即指各种月饼,白案则是指各种糕点。但在咸丰年间,贵州各少数民族纷纷起义波及四川,加上太平军入川,泸州动乱,糕点师父带领家人四处躲避,最后只身一人流落到织金。

有了自己的作坊,又有了高水平的师父,方家点心铺的点心,不仅味美、品种多,而且价格也很便宜。

到了民国,走进方家点心铺,此时已经传承到方绍廷的手里了,人们都称方绍廷为“方三爷”。

双排面的点心铺,也一分为二,一边叫“精果铺”,一边叫“广货铺”。

“精果铺”的主打产品,依然是点心店时的糕点与各类点心,只是增加了各种糖果与水果。

“云片糕”,又称“银片糕”,是方家糕点中的精品,吃起来酥松而又甜脆。之所以叫“云片糕”,因为方家放在糕里的核桃,都是选用成块或是大块一些的,切开的糕点,看起来就如一朵一朵的云。而现在市面上卖的糕点,多是用花生代替核桃,做工也一点不讲究,吃起来很“铁”,已经没有酥松与甜脆的味道。

方家点心中的“仙鹅蛋”,有数层,每层各是一种色彩,每层又是不同的味道。

方家红案中的“千层饼”,每一层都薄,每一层都脆,层层重叠,又都分明。饼的包心,也丰富多彩,核桃、花生、五仁、火腿、冰糖、玫瑰糖等等,应有尽有,质量好,分量足。

方家波波糖,是用麦芽糖加白糖合在一起熬,然后加入经过烧烤并打细的核桃、花生、芝麻等搅拌而成,吃起来又甜又酥脆。

方家的鸡蛋糕等食品做好后,用大龙坛装着,有人买的时候,才拿出来。

除了作坊里自己生产的各种糕点、糖果、油炸米花糖、沙琪玛等外,“精果铺”里还卖有来自各地的名产,如镇宁的波波糖、威宁的荞酥、昭通的梨子等。

有人来买糕点,方家都会认真打包好。先铺上一层油纸,放上糕点,待油纸包好后,再包一层草纸,此道工序的重点是,要包成规矩的梯形状。在梯形的包装上面,再加上一层印有“方氏糕点”字样的大红纸,然后用细绳捆成十字形并可以提着走就行。如果是饼子,就有六个装或八个装,但重量是一个样。

方三爷家的“广货铺”,主要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日用品,如美国铜造弯头电筒、美制尼龙袜、广州老虎牌电筒、马灯、电池、肥皂、牙粉、口红、胭脂、铁钉、煤油、毛巾、火柴、牙刷等。不过,当时的尼龙袜,叫“洋袜子”,肥皂叫“洋胰子”,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毛巾叫“洋肚帕”,铁钉叫“洋钉”,牙粉叫“洋粉”。当时没有牙膏,是用牙刷蘸上牙粉来刷牙。

“广货铺”除了卖日用品,还卖威宁的细鱼、宣威的火腿、仁怀茅酒及美国、南洋、国产的香烟等。当时织金卖的仁怀茅酒,不叫茅台酒,而叫“赖茅”,也不是用玻璃瓶子装,而是里外都上黑釉的土坛子,并且,赖茅在贵阳还有商号。

方三爷的“广货铺”是织金第一个销售香烟的商铺,最初卖的是美国香烟和南洋香烟,后才有了上海、广州、成都生产的国产香烟,品种也多,如“夜明珠”“老刀牌”“格林南”等。

方家铺子里摆放着两个大长柜和两张矮长凳。长柜足有两米长,内设钱箱,用一把铁锁锁着。铁锁是铁匠制作的,呈长方形;抽屉里,放着一本记账本,账本不宽,却很长。翻开记账本,账目记数既用中文数字、罗马数字,还用阿拉伯数字。记账是这么记,打算盘的时候,也只看阿拉伯数字了。长凳足有三米长,以方便顾客暂留,逢到赶场天的时候,长凳便坐满了人。铺子里还有一个比一般大得多的锡壶,锡壶用棉花包裹,装在一个木箱里,目的是为了保温,从早到晚,茶水都不会凉,顾客随时来,随时都有温热的茶水喝。

方三奶还专门准备好了一些药材,放在长柜里,要是哪位顾客或顾客家人肚子疼、皮肤生疮、手脚扭伤之类的,方家就免费送给。方三奶给顾客带来了好处,也给自己带来了回报。

一天,土匪打进城来,也不知是杨兴的部队还是哪个土匪武装,沿街一家一户地抢劫,抢到方三爷家的时候,一位土匪小头目说,这是方三奶家,不能抢!还专门叫了两个兵,在方三爷家门口守卫。

方三爷家的房子,前后共三栋。要进入第二栋,还得再登上三级石阶。

第二栋正是方家作坊,五六个伙计正在干活,有的在案板上操作,有的正在烘烤饼子、饼干或打杂。

烘烤用的灶锅很特别,是用铁皮制成的,分上下两层,下层烧冈炭,上层是圆形烘烤箱。烘烤箱的上面,还罩着一口大砂锅。砂锅吊起的瞬间,一股热浪和香味便扑面而来,在大街上也能嗅到。用炭火烘烤的好处是热量大、衡温,再加上烘烤箱密封性好,饼子、饼干才会烤得更加透彻。

第三栋房子,是住人的地方,方三爷、方三奶及儿子方献祥一家也都居住在这里,女儿方献英,则已经嫁给了对面的邓子春。

方三爷的房间,放着一张拖一步的雕花床。所谓拖一步,是指床前的踏脚板,有一步的宽度,大约有七十到八十公分,比拖半步要宽得多。有的人家,丫环就睡在拖一步的厚板上。拖一步两头的床头柜,各有一个双开门和一个抽屉,并都雕刻着花鸟、麒麟等图案。踏脚板都这么宽,床身自然不会小。镂空雕的三重吊檐床门,雕刻着龙凤等图案,仅此就知做工之讲究。床头还有两个小抽屉,用来装化妆品之类,又很实用。

方献祥的书房里,书桌上放着很多书,其中一部分就是中医书。而板壁墙上和画桌上,则多是字画。

方献祥的中医老师,正是织金中医名家洪兴阶,因为相邻很近,学起来也较方便。

方献祥绘画,有时不用墨,而是猪油烟,比如他画《百蝶图》就是如此。民国初期,织金晚上点的蜡烛有三种,一种是用牛油浇成的,一种是用羊油浇成的,再一种是用猪油浇成的。后来有了用石蜡浇成的蜡烛,称“洋蜡烛”,但因为前三者取材方便,价格便宜,所以四种蜡烛都有人在使用。所谓“猪油烟”,就是在猪油蜡烛的上面,罩上一个碗,烛光熏过之后,就会在碗上留下一层黑烟灰,用刀刮下来,就是猪油烟。方献祥用毛笔蘸着猪油烟粉末,就可以绘画了。

方献祥

方三爷家一直使用的就是猪油蜡烛,因为方家制作糕点,需要用到大量的猪板油来揉面与抹面皮。买油的地方也很近,就在九队头,那里摆有十几张肉案。虽然猪油价比菜油价还要便宜,仅一元五角就可得一斤,但因为当时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养猪喂鸡,并不缺油吃,所以来买的人并不多。只要方三爷家叫一声,便送来大板大板的猪油。

方献祥表面的身份是民众教育馆的图书管理员,暗底里却是中共织金地下党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元月,中共贵州省五工委之一的赵促成,以织金中学聘用教师的身份来到织金开展工作,以王栻、王楠组织的“文学艺术研究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会员为基础,从中选出了十一位会员建立了“少年国际共产主义青年团”,方献祥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赵促成还向邓止戈推荐方献祥去贵阳协助工作。在贵阳期间,经王栻推荐,贵州省工委秦天真批准,方献祥由“少年国际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织金中学教师搞“食米斗争”,从贵阳回到织金工作的方献祥身份被怀疑,躲到城隍庙里才逃过一劫。

方献祥是逃走了,方三爷却被抓了起来。女儿方献英这下急了,赶紧催促丈夫邓子春出马,才把方三爷取保了出来。

邓子春出自大地主人家,有钱有势,可方献英依然是勤俭持家,每天都坚持织布,然后拿去卖给布匹商店。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方献英就会带着丈夫,来给方献祥的儿女们发“压岁钱”,每个孩子都得到五个大洋。五个大洋可不是小数目,一个大洋在当时就可以买两斗米,一斗米在织金为80斤,两斗米就是160斤。当晚,孩子们就会跑到对面的彭占元家纸火店,买鞭炮、黄烟或是虚花。按当时的兑换,一个大洋相当于五个小洋,一个小洋可换100文的铜元50个,一个铜元可购彭家的爆竹七八十个。

生意红火的方三爷家算得上是有钱的人家,与之相邻的方大爷与方二爷家也不差。大爷家不仅开广货铺,也卖布匹。本来大爷家与三爷家一样,都没有购置土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时候,大爷突然要购置土地。方献祥劝大爷说,世道在变,不买才好!方玉成大爷不听。

二爷家是地主,靠收取租石为生,铺面一直闲着。

二爷的大女合土司安氏,每次回家的时候,总是坐着八抬大轿,颇为风光。

50年代后,大爷与二爷都成了地主。最惨的是二爷家,只能吃糠壳与麦麸度日,一个女儿饿死。

三爷家的点心铺,也入了公私合营。虽然可以继续卖,却只能从公司里拿来饼子与饼干销售。有人要走亲戚,也还记得方家点心铺。尽管,方家所卖的,已经简单多了。

80年代前后,新建百货大楼,方献祥一家搬迁到仓巷道一间狭窄的小屋。方献祥的大儿子画起玻璃画,兼做民间小医生为生。传承百年以上的方家点心铺,就此结束。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