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马王庙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726字

马王庙

出了西城门,抬头便可以看到西灵山及西灵山脚下的马王庙。马王庙,在清时,又称天驷宫。天驷,房星别名,意即神马。

从高高的围墙和山门上方,就可以看到马王庙的院子里种着多棵高大的松柏。进了山门,除了院子和侧房,还有雕梁画栋、做工精美的戏楼。坐西向东是一排数间二层楼构造的高大正殿,里面正香烟缭绕。大殿的正中除了供奉着马王爷,还有一匹马。二者前皆摆有供桌、供品、蜡烛。

据《平远州志》记载,马王庙始建于康熙九年(1670),即织金建城后第四年。

为什么要建马王庙?原因是在没有公路以前,马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对军事与经济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官于民,都特别重视,因而,《平远州志》才言“兵民共建”。

“兵”就是指吴三桂剿水西后留下来的军人;“民”是指当时住在平阳特别是住于二岭岗一带的居民。他们参与了马王庙的建设。

住于二岭岗一带的方氏人家,据传是明末崇祯十年(1637)改土归流来到毗那石头城的,后来迁到平阳二岭岗。而这位方家,对马更是信奉,甚至不吃马肉。

方氏前人方孝孺,是明朝时期一位大儒,因不从于朱棣的篡位,族人被杀873人。方孝孺的家人带着幼祖逃跑,在前遇大江拦路,后有追兵的紧要关头,所乘坐的马跳入激流中,驮着幼祖和家人逃脱风险,马也因劳累而亡。有感于马的救命之恩,从此这支方姓人家更不再吃马肉,并祭祀马。

过了马王庙的正殿,往里,还有一个院子,院后是后殿,与正殿一样高大气派,两侧各有侧房与厢房。

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平息苗乱之后,丁宝桢捐银成立平远善后总局,到四川招人来平远州耕种,川人增加,便在平远州新建了川主庙。当初的川主庙,建在州署北面的一座四合院中,前后木板青瓦房各三间,两侧各配厢房一间。民国时期,来自四川的陈道人,向川商们集资购买了马王庙的产业,改名为“川主庙”。

马王庙自修建以来,于道光二十四年由副将孙淇潢重修;光绪七年,因苗民之乱而毁的马王庙又重修。川人购得马王庙后,除了对它进行修葺外,还在原马王庙的南侧修建了“惠民宫”。川主庙与惠民宫,并立排列,各是各的院落与山门,仅一墙相隔。而马王庙,则搬迁去了石关口。

川主庙供奉的是李冰父子。战国时期,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其次子斩蛟有功,被祀为二郎神。李冰父子即被川人尊为川主祭祀。川人外出多的地方,也多建有川主庙,织金自然是少不下的。

民国三十三年(1944)织金县四川同乡会报经县政府批准,在川主庙(马王庙)里正式成立,并设立川会馆,由县政府颁发了“织金县四川同乡会图记”一枚。

织金县四川同乡会正式成立后,于古历六月二十五日在川会馆里投票选举川会理事、监事。织金川人到场,县政府还派了社会科科长王德波莅临,监督选举。选出罗永钦、朱龙章、孙明灿、熊泽清、黄蜀远五人为川会理事,易时中为后补理事;黄少山、刘竹斋、杨寿山三人为监事。随后召开理事会,决定由罗永钦为理事长,朱龙章为总务主任,孙明灿为出纳主任,易时中为会计主任,黄少山为监事长。

织金县人民委员会于1955年四月成立。自左至右第一排委员为:熊俊卿、赵县长(世岱)、李县长(明高)、朱县长(德桓)、李崇宽县长、杨景春(县委秘书);第二排自左至右为:金发举、刘贻祯、陈德义、彭纪常(右派)、曾仲先(右派)、杨朝顺、尚景春(右派)(织金档案局提供)

最后,还决定成立“蜀园茶社”,以供娱乐,并接待来往川人。这个茶社,就是财神庙前面的“蜀园”,经理为李兴盛。

每一年的古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川主诞辰的日子,织金的川人就会集聚川主庙,进行祭典活动,还会请来川剧戏班,在戏楼里演出川戏,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黄少山用手里的织金戏班和川戏班合作,上演了三天,也吸引来了不少的非川人观看;三月清明节,川会组织扫墓活动,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七月半盂兰节(鬼节),川人要在川主庙里诵经三天,烧纸祭奠亡人。

最热闹的要数春节,川人在川主庙里点灯竿,扎彩龙。宽敞的院子四周,竖起三十六根灯竿,挂上三十六个灯笼,把里面照得红红火火一片。川人扎的灯笼,虽然个头小,但轻巧别致,做工讲究。因为来织金的商人与手艺人多,扎的彩龙也就多。从初一到十五,川人都会举着灯笼与彩龙,放起鞭炮与礼花,在大街小巷里舞得热火朝天……

据朱公越的文字材料《川会往事》一文介绍,川人在织金关联的行业如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即川人购得马王庙的头一年,王佐县长在马王庙开设了第一期“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为织金培养师资人才。经过严格的考试,共录取40名学生。次年,校址搬迁到斗姥阁。

抗日战争期间,织金平民学校曾在马王庙里办过短期学校,校长是刘灿南。

四月四日,是民国时期的儿童节,这一天,平民学校组织学生到圣宫去作抗日宣传演讲比赛,一男小(县立小学,当时位于书院)等处的小学都组织学生来到现场。演讲台就搭建在大殿的天子台上。

当时读平民学校的尚景春,也来参加比赛。

尚景春演讲到最后的时候,他高呼一声“打倒日本!”的同时,用脚往台上一蹬,立即引来台下的一片呼声。

原来这尚景春虽然年龄小,但生得矮胖,声音与蹬足力量足,因此拿到了演讲比赛的名次。正是得到了这次比赛的名次,县立小学就要他去读书,并且直接进了二年级。

50年代新政府成立后,川主庙变成了政治舞台,县政府开会、举办学习班、斗地主,多在这里举行,因为大殿高大宽敞,可容纳千人。如1955年4月1日的“织金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1957年的一天,马王庙里突然又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的原因是人多,而每一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只写上一个词:严肃。突然之间,一支军队闯了进来,站在了围墙四周,端着枪,也严肃地看着严肃的人们。墙头上,也冒出了数个人头和机枪,冰冷的枪口,正对着马王庙。

不一会,几辆卡车缓缓而来,车厢里也站满了手持步枪的军人与犯人。

犯人们被推进马王庙,吆喝声中,站成了一排。

低着头的犯人,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各人的名字,还特地在名字上面画了个红色的“X”。

这些人名,人们一看就知道,除了一些是县委的领导,剩下来的,就是学校里的教书匠。

原来这些人是刚被拉下马的右派分子。

尚景春也挂着牌子站在犯人堆里。对于他来说,这地方他太熟悉了,从读书到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再进入财政科当干部,这地方他来过不知多少遍。1955年4月1日织金人民委员会立,他就作为委员在这里开会,算是故地重游吧。

财政科共计9人,就有7人被打成了右派。打成右派的原因,与修建公安局的房子有关。上面原定建房资金是8600元,可是却用去了16000元。原来,公安局长宋全泰把从地主、资产阶级家里没收来的金条、钱财压下没有上交财政,而用来修建房子。财政科因为上告,便下了牢。

宋全泰是北方人,在北方有老婆,来到织金后,按当时的规定,当然也另找了一个姓杨的女人。

关在牢里的右派,很多是老革命,就唱起了革命歌曲。

宋全泰大怒,干脆把牢里的凳子、草席都撤了,让他们直接就坐在地上,睡在地上。拉到马王庙来批斗,自然也要讲究阵势。

到60年代前后,这里还经常举行文琴戏表演。一次,省委副书记苗春亭来织金视察工作,县委就专门为他在马王庙里举行了一次戏剧表演。

第一场上演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赵氏孤儿》,表演形式既不是川戏也非黄梅戏,而是用织金文琴戏改进的演唱(黔剧)。

第二场上演的《清风亭》也是一个传统戏曲,同样是用文琴戏的方式来演唱,戏演到快要结束的时候,却突然被苗春亭叫停解散了。

原来,苗春亭不是认为演员表演不好,而是故事的内容。

《清风亭》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薛荣之妾周氏生下一子,抛在荒郊,被打草鞋为生、膝下无子的张元秀老夫妇拾得,取名张继保。十三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张老夫妻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已极,把铜钱打在张继保的脸上,夫妻相继撞死在亭前。张继保也被暴雷击死。

苗春亭也只看到张元秀夫妇撞死在亭前,气不过来,便叫停了表演,也就没有看到张继保被雷击死的情节。

1963年,马王庙改名为城关小学,在大殿设立三个班。1965年,又把城关小学改名为城关四小,并把王润苍家的大院征用为四小校舍。80年代,马王庙大殿被拆除,改建成砖墙房,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90年代后,马王庙里的其它青瓦房又相继被拆除,改建成砖墙房,从此,马王庙的面貌全无。

在50年代初的时候,马王庙的山门,已经变成了围墙,到了90年代的时候,四小还拆掉了部分临路的围墙,新建了一排商铺出租房,出租给卖杂货的、修理电视机的人。

2012年,第四小学搬到木杉寨的山头上去了,把位置留给了开发商们,在马王庙处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2013年,一座三十层左右的高楼,正在拔地而起。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