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花园
黄家花园的位置,其实就是原来平远协署后面的军营。
不过,从军营变为黄家花园,已经到清末的时候了。要去到黄家花园,还得走太平桥东头沿河往南的路。
花园与桥之间的距离,也就百步左右。路边一堵长长的青瓦盖围墙,围墙间是两座木瓦结构的朝门。
朝门坐东向西,前面六七米外就是从南往北而去的贯城河。
河对岸,就是回龙庵,回龙庵的山门,正好与黄家花园的门相对。回龙庵后面高土上九龙屯遗留下来的石墙,在这里也看得一清二楚。九龙屯上李名山家的碉堡,看起来就更显眼。由此就让人明白,九龙屯为什么要建在那里。太平桥也当是清朝以前的建筑。
从靠北的朝门进入,就是一个院子。院子东面就是正房,一排四间,北面是厢房,全都是青瓦盖刷红漆的板壁房。西面围墙边,栽着各种花草。
院落南面,就是花园。花园的面积比院落大得多,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有牡丹、月季、一串红、夜来香、芙蓉等,高高低低,这株开了还未谢,那一株又接着开花,很少看到没有花开的时候。花间还有鱼池,清泉之中,鱼儿从荷叶间穿行,水波轻荡;还有葡萄架,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一串地吊在顶上,令人口馋;还有小亭,白天在绿荫下走走围棋,晚上一边品茶,一边赏月,还可享受满园的花香。
1955年9月7日工商联合会的成员在黄家花园里合影(王桂武提供)
更令人赞叹的是,在鱼池、花园、院落之中及围墙之上,还有很多泥塑,多以花草、鸟兽为主,而且都塑造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可见手艺之精湛。塑造这些鸟兽的人,正是民国时候织金泥塑名人赵银洲。赵银洲不仅泥塑好,做牌坊也是个高手,以前十字街口上的牌坊,就是其所做。
靠南的朝门,进来便是花园。
小路一头绕向院落,一头从花丛中而去,一直到达正房的后面。
这就是后院。后院更宽敞,除了一排房子,剩下的全是果树。果树很多,有梨、桃、花红,还有无花果。春天花开时节,满园子便一片接一片雪白,一片接一片粉红。这个时候,来游玩的人更多,于是便有人想到了留影。
虽然还在清末、民国初,等待多时的照相师父,就很乐意为你服务了。
原来,清末时期,有些大地方的照相师父,也经常来织金照相。他们不是一来就走,而是找一家环境好的旅店,租下一间屋子帮人照相。他们最初来织金的时候,就住在“大同府”里,气势非凡的大同府,就成了他们的照相馆。
那时的相机,自然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拍一张相片的价钱,也是现在的数倍,因而舍得出高价钱拍照的人,只能是有钱人家。
这期间,一个叫夏熙孝的年轻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便出钱向外地照相师父学了手艺,并买下师父手中的相机,租下黄家花园后院里的一间房子,搞起照相业来。
夏熙孝是照相师中少见的有心人,他除了为人照相赚钱外,还经常走出黄家花园,照织金城市风景,如圣宫(文庙)、双堰塘、太平桥等处,凡是有文化品位的地方,他都拍下照片,为织金古城留下无数珍贵的照片。只可惜这些照片,后来多数失踪了。
黄家花园后院的房子,其中有一间,白天或是晚上都有人去读书,看起来这里像是一个私塾。
其实这里是一所联保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四月起,织金开办各联保小学,强制入学对象为6岁至20岁之间的失学儿童与青少年,对他们义务教育。由于没有教室,大多租用或借用寺庙、私人住房来办学。学习时间有全日班、半日班、夜班之分。有时间读书的,可进全日班;时间少的,可进半日班;家里困难、白天要帮父母干活的,就进夜班。
黄家花园的环境,自然是办学最理想的地方。
民国时期,黄家花园的主人叫黄少山。
黄少山靠租石收入为生,因为租石收入多,算是个富裕的地主。也因为富足,热衷织金公益事业,20世纪中期,黄少山接任织金济腊会会长兼养济院院长之职。
济腊会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腊月初八,是个民间组织,负责每一年的腊月向灾民和贫困人家发放谷米。在会里的工作,全是义务。
清乾隆四年(1739)织金在城东设立养济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改建于回龙桥寺庙后面。民国十年(1921)五月初一,由织金城内富户士绅及官方协助成立民间性质的救济院。民国十八年(1929)遵照国民政府制定的《救济院规则》,在回龙潭龙王庙内成立救济院,黄少山任院长,兼残老所、施棺所所长,直至1949年,共计24年的时间,为织金的慈善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少山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还是个方形脸。这个长得很中立的人,却有两个奇怪的绰号。
第一个绰号叫“打鱼子”。黄少山爱“赌宝”,赌宝就是“摇色子”(即摇骰子)比点子论输赢。黄少山与那些豪赌的人不同,他就只守一“宝”,见机会来了,才下注,赢了就走,绝不含糊。由此而知,“打鱼子”的意思,就是钓鱼看时机,会投机取巧;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指太扣太奸之意。织金人用这“扣”与“奸”,用得也特活,意在吝啬与滑头。不过这个绰号只是赌徒们在背底里说,当面不敢说的,也不敢对其他人说,因为你说黄少山“扣门”(亦是吝啬),可是人家拿出来用于救济贫民的钱还真是不少,这点“赌宝”的钱算得了什么?你说黄少山滑头,可是人家做济腊会工作是白干,当救济院院长也只有倒贴进去,这样的人能说是奸滑?其实,从“赌宝”到“打鱼子”绰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人很珍惜钱。
第二个绰号叫“老代王”。黄少山爱唱戏,特别是川戏,还集股买下忠烈祠,修葺戏楼,组建织金戏班,请来川戏名角在戏台上演出,足以说明了黄少山的爱好与痴迷。而且他也唱得好,演得好,因为经常上台演唱《正德王访贤》而得“老代王”绰号。当其他股东都撤资时,黄少山还在坚持。而这个戏台,因为经常上演抗日戏曲,1945年以后,被人们称为“胜利舞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少山不仅对织金的慈善事业有贡献,对织金的抗日宣传、戏曲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50年代初,土改开始,“老代王”黄少山自然逃脱不了被揪出来批斗的命运,与胡锦山一道,被关进“大同府”。在二小的批斗会上,住于南门城门处的工作组成员黄铭先说了一句“黄少山的绳子捆得太紧了,放松一点”的话,也就下了街长的职。
黄少山在批斗回来的路上死了,死在离家不远的打油街。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其实黄少山与其兄弟黄显文一样胆小,被吓死了。
黄少山死后,“黄家花园”先是成了工商联合会的会所,后来花园部分建成了“中国工商银行织金县支行印刷厂”,而院落部分,成了后来的“夏家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