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上水关王家大院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5158字

上水关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上水关东头,距桥仅七八米。大院坐北朝南,门前便是顺城街,街后就是高高的城墙与炮台,炮台后面,就是从南而来的卜牛河。卜牛河直扑炮台,在炮台脚下,形成一个宽大的水湾,然后向西,经上水关,向北而去。

这时的王家大院,周边并无其他民房。除了背后五六十米外的守备署,就是上水关边的一个大水碾和一座沿河路边的土地庙。三四米直径的水车,在河岸边不停地运转着,土地庙里偶尔有香烟飘出。水碾与土地庙,都是王家大院的主人修建的,有百姓来碾米,或是守备署里的军爷来碾米,都是免费的,分文不收。

王家大院最早的主人就是王应祖,国子监毕业,四川候补知县。回乡之后,正值织金战乱之后,钱埙知州正欲百废待举,于是与其兄王应奎(副将)一道,先是捐银五百两,购得慕恩里一甲大戛等处田土,后又当得慕恩里三甲车田,每年共收租谷36石,作为“贡田”。所谓“贡田”,就是在州的廪生,被选送到国子监读书,供给其生活补助费的公田。有了贡田,贡生中家境贫困者,就无后顾之忧了。

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黄绍先上任平远州知州后,在仓圣祠邀请王应祖、谌创模、朱绍阳、谌金寿等人,重兴惜字会。所谓“惜字会”,清朝时期倡导尊孔尚儒、爱惜字纸的民间社会组织,由于经历咸丰、同治时期的战乱,惜字会已经中断多时。仓圣即仓颉,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被尊为“造字圣人”,织金的仓圣寺,即奎阁。黄绍先的用意,除了重兴惜字旧会外,还在于劝王应祖等人出资捐修奎阁。

上水关王家大院,就是王应祖从四川回来后修建的住房。

王应祖有一子,叫王德馨,字荐秋,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王荐秋拜的老师正是当时平远州的学正李楙崧。李楙崧号根石,思南府举人。李楙崧教给王荐秋的东西,不仅仅只是经史子集和八股,还教给歧黄之术。这正好合王荐秋之意,因为王荐秋从小身体不好,对中医就特别感兴趣。光绪十八年(1892),王荐秋获得贡生资格,可他却没有去国子监读书,反而一心钻研起医学来。一段时间后,王荐秋在织金已经颇有名气。

王荐秋对自己的中医水平充满了自信。

某一年,新上任的平远知州带来了一位师爷,叫李端柔。

这李师爷来织金不久,就生病了。

王荐秋听说李师爷生病,便去看望,并主动开了一付方子。

几天后,听说师爷病好了,王荐秋再次探访,并谈其医治之理。不料师爷却说,病是自己捡药治好的,没有用王荐秋的方子,并指出王荐秋方子中的错误。王荐秋这才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了,颇感愧疚,当即要拜李师爷为师。

师爷道:“你向我学医也不行。你学的医术,与我的不同。各师各教,但只要你学得精,同样也能治病!”

原来,这李师爷是贵阳人,精通医道,其兄李端方,曾做过太医。王荐秋听到这里,已是佩服得不得了。

这李师爷为人治病也颇怪异,如为人治风湿病,吃了药之后,令其坐在滑竿上,让滑竿夫抬着滑竿猛烈地上下颠簸。颠簸得越厉害,病就好得越快。

王荐秋受此挫折后,才知山外有山,艺无止境,于是潜心研究数年,才重新出山,终成织金清末民初一代名医。

王荐秋还从外引进种痘方法,在织金搞疾病预防。因为织金人没见过这种新玩意,像是在人的手臂上盖上印章似的,所以王荐秋得“王盖痘”之名。

王荐秋死后,因其医术精湛,又乐善好施,1933年得到织金县政府的嘉奖,并经省批准:“从祀乡贤祠以示褒扬”。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王家大院,后面的空地,已经变成了胡家湾,其实也就两三户人家居住在这条小巷里;大院的东面,南门的江西庙,已经搬过来了。而上水关桥边上的水车和土地庙还在,水车依然不停地转动着。

高高的围墙里面,青瓦房依然如故。

王家大院人家(王雨苍提供)

大院正前方,是三座朝门。正中间的朝门上,多了一块匾额,上书“嘉惠士林”四字,朝门两边,还挂有一幅木雕对联:“博古通今宏中肆外,启男化女继往开来。”匾额和对联,是民国十二年(1923)省政府教育厅颁发的,并由书法名家严寅亮书写。

过了朝门,里面是一块由青石板铺就的大院,东西两面是厢房,南面则是三栋相连的正房。整齐的石阶,雕花的石础和门窗。门窗之下,还雕有文字,大多是立身处事、修身养性的四字语,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由此可知主人家的品位不低,家教严明。

住在大院里的人家,正是王荐秋之子王伯方、王仲方、王叔方、王季方四兄弟。

王伯方,号惮尘子,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从大定中学回来后,在织金淑德女小、织金师范讲习所任教。1931年起,在织金中学上自然课。在上课之余,传承父业行医。

王仲方,名棻,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贵州警察学堂。当时省内无警察机构,于是又考入省立师范学校国文科,宣统三年(1911)毕业。

王仲方回到织金后,先后在县城淑德小学、织金师范讲习所、两级小学等处任教,随后接替其弟王季方担任织金劝学所所长。在此期间,王仲方开始筹办织金中学,因为当时的织金学生,小学毕业后要读中学,必须跑到大定、贵阳去就读,家庭困难者因此而中断学业。在积极的奔走与劝说之下,王仲方终于筹集到大洋三百多元,作为办学基金,于民国十八年(1929)秋,借其弟王季方在蔡家井购买并欲捐办文腾小学的一块宽阔的土地及两栋砖房为校址,开办了织金中学。王仲方被校董事会推选为校长,仅有一个班的织金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王叔方,名州,从大定中学毕业后,民国元年(1912)考入贵州讲武堂。民国五年(1916)参加护国讨袁,由排长升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师炮兵三十四团,任上校团长。带兵入湖南,攻克晃城、麻阳等地。当时的袁军,数倍于讨袁军,九进九出,战争相当激烈,就连王叔方的军帽,也被洞穿了数处。子弹用完之时,就与敌军拼刺刀,最终拿下湖南。随后军队开往广西,王叔方的部队戍守百色,然后随孙文的队伍一道北伐。

北伐完成之后,王叔方伴同联军统帅唐继尧返回云南,既而返黔,平息战乱。因为讨厌内讧,便跟随袁祖铭出川,在川南璧山县大茅寨一带,全歼长期盘踞于此人数众的土匪武装,炮兵首立战功,当地人民感其德,立碑赠旗,炮兵团因而名声大振。混成旅旅长马明亮颇欣赏其炮术,来电请王叔方过去,袁祖铭不允。

赵促成手迹,记载了王楠、王栻、王家禄、王永华四个织金青年,是赵促成在贵阳发展的中共地下党员

王叔方最后以双亲年老,离开军队回到织金。

王季方,名薰,民国五年(1916)毕业于省立师范学校,回来后任县劝学所所长兼县第一高、初两级小学堂校长。民国十二年(1923),省教育厅颁发匾额和对联给王季方。民国二十年(1931),王季方赴省参加高等文官考试,名列第一,次年被委任为织金中学校长,也即第二任校长。

从王家大院东面厢房,还可以进入王家的另一个院子。这个院子有围墙,却没有朝门进入,显得很隐秘。院子里有宽大的花园和鱼池,鱼池在南,花园在东西两侧,院北还有一座与正房一样坐北朝南的建筑。这座建筑很奇特,与织金所有的建筑样式都不同,砖混结构,共两层。下层宽大,呈长方形,中间部分是高大的落地门窗,落地门窗上面,横排三个字:“听涛楼”,左右竖立对联:“英雄多侠骨,山水有清音”;二层楼房外形呈正桃心形,面南墙中,中间为大窗户,上面和左右还有小窗。这样的建筑,就是拿到现在,也算得上极为时髦的现代建筑,显然是高水平的建筑师才能设计出来的。

这就是王家大院的听涛楼。

经常来到这座楼的人,正是王仲方的三个儿子:王石安、王楠、王械。他们每次来听涛楼的时候,总会带来一些男女青年,而且个个都显得很神秘。原来,听涛楼是中共织金地下党主要的秘密集会地点。

王石安,名朴,清宣统二年(1910)生,贵州省立师范学校艺术专业毕业后,赴上海政法学院学习,与在校学生徐进相识。徐进是大定(今大方)人,经他介绍,1933年7月王石安加入中共地下党,同年转入国立暨南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党组织安排他回贵州开展工作。7月,在贵阳与林青、邓止戈、秦天真、赵促成、缪正元、高言志、李余生、肖仕铣组成贵州地下党工作9人组。1936年,王石安与秦天真一道赴黔桂交界的广西南丹县六寨,参加毛景周领导的“黔桂抗日救国军”,秦天真任政治部主任,王石安任秘书主任。1937年,王石安奉命到云南镇雄寻找活跃于这一地区的游击纵队,其中,就有阮俊臣、欧阳崇庭在这里建立的游击队伍。回来途经大定时,因被怀疑为共产党,而被关押,随后转押至省绥靖公署。因无证据,1938年释放回家,1939年,出任织金第二女小校长。1942年2月24日,王佐派人通知王石安去县政府开会,王石安去到大堂花厅,税务稽征处的夏玉书悄悄告诉他,因为“食米斗争”事件,要逮捕他。这位夏玉书,就住在王家大院里,早已经被王氏三兄弟“赤化”。王石安于是翻越县政府围墙,到城隍庙里躲藏。保警队关了城门,四处搜查,对城隍庙就搜查了三四次,也未找到。原来,王石安躲进了一个菩萨的腹中。城隍庙里塑像那么多,一个一个检查难以做到,于是便作罢。王石安藏了一天一夜后,才从织金中学后面的下水关处翻越城墙,逃去水城。1950年,王石安去到贵阳,任贵阳市失业工人救济处副处长,后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民政科科长。1954年调十中任教。经历“文革”磨难之后,1981年逝世。值得一提的是,王石安长于书画,尤其在彩墨山水画方面,令人称道。

王栻(王正举提供)

王楠,号麓森,民国五年(1916)生。1933年王楠就读于贵阳男师,在此期间,经赵促成介绍,加入中共贵州地下党。王楠与王栻、王永华、王道礼等一道,在男师与女师中,秘密进行宣传活动。1935年王楠从广州购买军火回来,被抓捕关入省模范监狱,因为病情严重,1936年得以保释医治。因为脚部被拷打骨折,只得坐滑竿经安顺返家。3月12日,在珠场沙子坡,被跟踪至此的汪麻子、罗占宾二人杀害,年仅20岁。为防止惹起麻烦,碑文不用王楠名,改用其号“麓森”安葬。

王栻,号锡张,民国七年(1918)生。与其兄王楠一道,于1933年考入贵阳男师,于同年经赵促成介绍加入中共贵州地下党。1934年兄弟俩返里,借成立“文艺研究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为名,暗地里进行党的宣传活动。

1935年10月,王栻在贵阳次南门与从广州购买军火回来的王楠接头,同被抓捕,后出狱。1936至1938年间,王栻在贵阳男师、女师及各中学学生中进行宣传活动,并成为贵州省学生抗日联合会的成员之一。在抗日宣传活动中,王栻的真实行踪和真实身份暴露,于1938年2月被捕入狱,关进省模范监狱,后转入省保安处防空洞,于1941年1月21被秘密处决。

2013年的王家大院朝门

20世纪50年代初,王家大院显得有些清冷,王仲方已经被王石安接去了贵阳,其他的老人大多已经过世。王家大院只有王叔方的女人还在坚守着,还有一群小字辈。

土改,王家因为划为地主,大院和听涛楼都被瓜分了,作为“革命家庭”和“开明人士”,还是分得了大院里的一间耳房居住,也没有被抓去批斗。

不过时间不长,王叔方的女人最终被遣送下猫场了。因为孙辈们的户口都跟着奶奶,就是小地主,也要跟着遣送下乡。

甘主席来了,对王叔方的女人说:“你遣送下乡,房子不能再住了!”

王叔方的儿子王雨苍说:“那我住哪里?”

原来,解放军入城后不久,县长李庆宸听说王家大院的事迹,就来看望革命烈士家庭,并请王雨苍出山恢复织金教育。王雨苍在1948年的时候,曾担任织金一小的教导主任,与老师们较为熟悉。于是王雨苍便约上13个教师,招收到180个学生,于1950年1月15日至20日,成立了织金第一所“城区小学”。作为学校领导,王雨苍肯定不能下乡。虽然那个时候的街长们权力大得不得了,但这甘主席,在民国时期,得王家大院的恩惠还真是一点也不少,也不好赶尽杀绝。

耳房是得到保留了,但王雨苍的孩子们,因为是地主身份,读书、当工人、当兵都没得份。

破败的王家楼房

这个有名的“嘉惠士林”人家,到这一代,多成了文盲。

也没过太长的时间,听涛楼被分得的人家拆除,新建了房子。王家大院原有的三个朝门,只剩下了一个,而且还砌成了一间小房。就连院坝,也全都挤成了房子。有的人在里面卖小吃,有的居住,有的用来做豆腐。

2011年前后,修沿河路,大院西面厢房,被拆成了一块破烂。

2012年7月,我来到王雨苍家。

此时的王雨苍,已经是一个83岁的瘦老头。他正在向上反映王楠和王家大院之事,一是希望王楠能迁入革命烈士公墓,二是恢复王家大院,保留红色教育基地。

据他介绍,王楠的坟建在一块高坎上,由于周边开山,坟前倒塌,墓碑也掉落到高坎下,坟墓已经不能那里存留。更主要的是,王楠死时才20岁,还未结婚,自然没有子女,谁去给他上坟?

但是王雨苍书面向上反映了三次,依然没有结果,尽管《织金县志》《中共织金县党史人物》及贵州党史研究室所编《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历史大事记》等都载有王楠事迹。王雨苍正在着手第四次反映。

2013年,听说王雨苍死了。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