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将军第与贵州黔剧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5360字

将军第与贵州黔剧

将军街是一条小街,或者说它只是一条小巷。

小巷深处,围墙之中,有一座木板青瓦的朝门。朝门上方,挂着一块竖起的火焰匾,高约一米,宽约六十厘米,上面题有三个大字:将军第。

清朝时期,在织金城内,有朝门的人家,都不是简单的人家,非贵即富。到了民国,在朝门上还挂着匾额的人家,已经只有四处:西前街上的“大夫第”,铧口街上的“太史第”,大东门城墙内的“进士第”和这里的“将军第”。

显然,这四家匾额,都是以官名或功名题写的,前三者是文官,后者则是武职。

推开朝门,朝门内还有一块匾额,上书“武魁”两个大字,这是一块横匾,高约一米,宽达两米,比“将军第”的匾额还大。

80年代将军第内的扬琴戏合奏

过了朝门,就是一块宽敞的石院坝,院子里栽种着各种花草。

正前方是一排木板青瓦房,上面也挂了一块匾额,匾额上题写的是“将门有将”四字。这排房子的正中留有一条过道,通过过道,后面还有院子和房子。

这就是将军第。将军第虽然宽广,但因时间久远,到民国时看起来已经不显豪华。

不过到了夜晚的时候,一阵美妙的音乐之声,就会从将军第的院子里传出来。特别是到了节日或将军第里逢喜事的时候,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围坐在院子里,或弹奏扬琴,或拉二胡,或琵琶、月琴,或板鼓碰铃,或边弹边唱……在大红灯笼的映照下,将军第里的大人孩子们热闹成一团,而院子里和朝门间,也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这些人有亲戚,有朋友,有街坊,有从东南西北门特地赶来观看的人。

从光绪十二年(1886)起,将军第里杨家人演唱的扬琴戏,成为织金一道特别的风景,就像是一树经久不衰的冬青,浓郁着古老的青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直到织金民国末年(1950)止,才化为旧时堂前的燕。

将军与戏曲,一文一武,是如何挂上钩的呢?

吴三桂剿水西的时候,清军中有个将领叫杨玉。杨玉祖籍河南汝宁府,时任湖南常德府守备。康熙三年(1664)随吴三桂的大军围剿水西安坤,战后因病留守平阳要地,驻防卜牛河边。随杨玉出征至平阳的,不仅有他的儿子杨日升,还有他的夫人陈氏。杨家从此定居织金。

杨家建宅于黄土坡下月华路上。

康熙五年(1866)清政府设立平远府,织金建城。

织金文琴戏演出(赵大华提供)

织金文琴戏演出(赵大华提供)

织金文琴剧团演出的《赵氏孤儿》

自杨玉定居织金以后,后人中出了多位武将:

杨日升,杨玉独子,随父征战,平远府驻镇把总。

杨之祺,杨玉孙子,铁溪营游击。

杨开元,字鸿钧,行伍出身,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月二十二日亥时,历任平远把总、千总之职。道光二十八年(1848)辞职。

杨开亮,字有容,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十一日午时,行伍出身,把总,卒于同治癸亥年(1863)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时。

杨锦纶,官游击。

将军第之所以称将军第,却是与杨玉的后人杨之祀、杨开云、杨凤钧三位将军有关。

杨之祀是杨玉的孙子,康熙辛未升任四川永宁协副将,授“武显将军”。

杨开云,字丽川,生于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亥时,武生,乾隆六十年出师征战,嘉庆元年,任贵州威宁镇左营千总,嘉庆五年,任平远州左营都司,嘉庆九年,调凯里任左营都司,后又任四川懋功协副将,历署重庆、川北、建昌总兵。

杨凤钧,字平川,生于道光六年(1826)正月初二子时。

杨凤钧是个奇人,出生之时,胸部不仅长有七颗朱砂字,两手掌心,竟然出来两片胭脂色。

织金文琴戏演出(赵大华提供)

织金文琴戏演出(赵大华提供)

不过,杨凤钧逢到的,恰是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和教派不断起来反叛的时期。咸丰五年(1855),平远知州沈士良带领平远将士出征安顺,与布依军作战被困,沈士良吻剑自杀,平远兵损失惨重。29岁的杨凤钧应征入武,作为一名士兵,从此参与了织金近二十年的卫城之战。入武当年便获六品军功,六年八月,因作战勇敢,升任平远右营把总,九年二月,升任右营千总,十一年三月,因作战有功,赏五品顶戴,同治九年和十年,提任平远守备,并带领右营官兵,出征都匀、兴义等地,收复城池。同治十一年任都司,清剿残余苗军,同治十三年(1874)以游击补用。

杨凤钧任游击这一年秋天,山东巡抚丁宝桢回到平远探亲,见到战后的织金,人口已经变得相当稀少,土地荒废无人耕种,丁宝桢便从山东拨款救助织金,成立平远善后总局。杨凤钧的才能得到丁宝桢的赏识,被调到善后总局办理一切善后事宜,一方面,出钱到四川招人到平远垦荒种田,另一方面,修复城池。

经历战火的织金城,不仅城墙残缺不堪,街道上的房屋建筑、寺庙等,也多数受到毁坏,经过善后总局的修复以后,城市焕然一新,比曾经的平阳城更为漂亮。

三年后,完成善后总局事宜的杨凤钧,又被新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调去四川成都。光绪五年,杨凤钧升任维州协副将,赏戴花翎。

杨凤钧去四川任职的时候,带有白氏、张氏、汪氏三位夫人一同前往,当时在四川,川戏颇为流行。三位夫人在闲暇之时,经常去看川戏,并且把川戏的技能,也学到了手,就在自己的将军府里,自弹自唱。光绪十年(1884),杨凤钧死于任上,三位夫人护送杨凤钧的灵柩,返回故里安葬。

三位夫人在将军第里自弹自唱,引得家人们也都跟着学,不论大人或孩子,都喜欢上了扬琴戏。

之所以叫扬琴戏,是因为将军第里的杨家,把川戏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以扬琴为主调,摆于中心位置,两边辅以三弦、二胡、京胡、月琴、琵琶、板胡等多种弦乐,以增强其美,并配板鼓碰铃以控制节拍,使演唱能随情感的起伏变化,调节轻重缓急。同时,又把川戏的走动式表演,改为坐弹坐唱,显得温文尔雅,更利于家庭表演。

扬琴戏板式,有二板、三板、清板、扬调、苦禀、抠抠及为了防止道白时冷场,夹杂在其中的过板。

坐弹演唱的扬琴戏剧目很多,如:《单刀赴会》《三顾茅庐》《古城相会》《孔明戴孝》《小乔哭夫》《走马荐诸葛》《黛玉葬花》《黛玉惆怅》《黛玉焚稿》《黛玉悲秋》《七星坛》(《借东风》)《贾宝玉吊潇湘》《秦雪梅吊孝》《回望亭捉猴》《战长沙》《梅龙戏凤》《解带封官》《彩楼配》《马前泼水》《三戏新郎》《武家坡》《麦城失守》《伯牙抚琴》《伯牙碎琴》《秦香莲闯宫》《过江招亲》《千里走单骑》《茶瓶记》等百余种。

扬琴戏在织金的影响越来越大,到民国时期,织金很多士绅、商人、文化人甚至官员也到将军第里来学习弹唱,如雷君美、焦玉成、吴昆山、温勉哉、黄华轩、邓自强、雷肇东、雷肇南、陈开文、周会武、谌玉书、黄少山等数十人。在将军第里,自白氏、张氏、汪氏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止,也家传了五代人。

自从将军第划为地主人家后,将军第里的扬琴戏演唱,也像折断的琴弦,嘎然而止了。

1956年,织金文化馆成立织金县业余剧团,把扬琴戏改称文琴戏,将军第里的杨文锦等几人加入了文琴剧团,并走上舞台表演。1958年至1960年,织金文琴剧团多次参加省和地区的文琴戏汇演,1960年2月,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并从织金剧团抽调八名演员到省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将军第里人家,被划成地主,是因为他们有土地有租石收入。其实杨家的租石收入,加起来也就是几石,分到各人家去,一家也就只是二三十斤粮食,吃了十来天也就没有了。

将军第的匾额,其实那是清朝时期的荣耀,到民国的时候,将军第里已经没有将军,与普通人家无异,顶多出几个文人而已,如杨捷西、杨文炳、杨文彦等。

杨捷西是织金中学的一名国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字。

身材高大、长相颇像鲁迅的杨捷西,算得上将军第里的一位才子。

杨捷西教国文,古文与白话文都讲解,不像王季芳教国文,只讲古文,遇到白话文就跳过。杨捷西教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批改作文很认真,不论白话作文或是古文作文,都写下很多批语,而且全都用毛笔书写。

13岁的时候,杨捷西的父亲就过世了,一家人的生活,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

母亲出生于富人家庭,识文化。当时,进入公办小学读书,得先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所以,必须经过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大多数人家,是进入私塾,而杨捷西的学前教育,则是由母亲教出来的。

由于家里贫穷,杨捷西及其他几个兄妹晚上读书,都是借煤火的光来学习。

穷归穷,家规也得讲究。子女外出回家,首先得去看望老人,否则就会被母亲罚跪。

每到大年三十这天,成年后的杨捷西,就会带着子女到大街小巷里去,一家一家地看手写的对联。哪一家的对子对得好,字好,评论一番,让子女学习。要是写不好,就教导子女,应当怎样写才对。对于将军第,过年之前,杨捷西也不会忘记写上对联,门前、院落,字好,联好,还请来好的画师,给窗心绘上几幅山水或花草,把将军第装扮得美美的,喜庆一片。

1950年,织金和平解放后,新政府成立“小教班”,集中民国时期的教师来学习,杨捷西、杨文炳两位老先生也在学习成员之列。小教班的教员,是随解放军而来的小青年卢更新。卢更新是贵阳人,对两位老先生的文化知识及杨家的扬琴戏颇为赞赏,三个人也就走得很近。4月1日,因李名山叛乱,新政府撤离织金去黔西,卢更新却没有一同去黔西,而是跑到杨捷西家躲了起来。原来,这卢更新喜欢上牛场镇丁家的女儿,怕一去就回不来了。

不过这一躲,就麻烦了,一方面对不起自己的领导,一方面又得躲避李名山的追捕。他先是在杨捷西的楼上躲了一阵子,然后又躲到杨文炳的楼上去。由于李名山的耳目众多,在将军第里最终躲不下去了。

经过商量,杨家决定把卢更新送到大戛邓厚昕家去,因为邓厚昕在织金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有钱有势,是杨文炳的舅子,自然也不会出卖卢更新。

卢更新在邓厚昕家的碉楼躲了几天,没想到在外漱口的时候,被李成龙看到了。

原来这李成龙是邓厚昕妹夫家的亲戚,来玩正巧碰见。

李成龙不好对亲戚家下手,回到织金叫参谋长田振武去抓卢更新。

田振武去到邓家,也不敢硬来,威胁说,要是不把卢更新交出来,连邓厚昕也要抓起来。

邓厚昕没法,只得悄悄把卢更新送走,让他逃去黔西。然后在山上杀了一只鸡,洒上鸡血,对田振武说,已经把卢更新杀了。

田振武不便深究,退走。

没想到卢更新没有走远,却又回来了,他不好去见领导。

邓厚昕这下真是无法了,只好通知杨捷西,转卢更新到杨家躲避。

杨捷西把自己穿的长衫和“博士帽”给卢更新换上,经过一番化装,卢更新就进城来了。卢更新刚走进将军第,门口就架起了几挺机枪,一队人马就冲进来了。

卢更新被关进县政府的大牢里。

这下把将军第里急坏了,有钱的出钱,有关系的出关系,四下活动,要保卢更新。杨捷西的几个子女,因为经常与卢叔叔在一起,也有了感情,几个孩子便把积下来舍不得用的“压岁钱”凑合在一起,拿去给守牢门的人,让他们对卢叔叔好一点。

2011年的将军第后院房子

邓厚昕家,也四处活动,力保卢更新。

但是,李成龙还是悄悄把卢更新杀了。

等到卢更新的尸体从城南磨子山的双麻窝水塘里漂出来的时候,将军第里才知道结果。

第二次解放织金后,杨捷西被魏志刚抓了起来,判了三年刑。定的罪状里,主要有两条:一是“勾结土匪杀害革命同志”,二是“包揽词讼”。

对于第一条罪状,杨捷西在牢里写的申诉是:如果他勾结土匪杀害了卢更新,就该判他死刑,为什么不这么判?只能说明没有他勾结土匪杀害卢更新的依据,是莫须有的判决。

第二条罪状的起因,是杨捷西在民国时期,经常为人写诉状、打官司。的确,杨捷西在织金写诉状打官司是很有名气的,李名山霸占珠藏杨正国、杨国安等二十几户苗民土地一案,就是由杨捷西写诉状打胜的,也因此名声大振。李名山看到杨捷西的能力,就想拉拢,许以议员,杨捷西谢绝道:“李五爷,我是吃教书这碗饭的,也只吃得了这碗饭,其它的就不用考虑了!”而且,杨捷西只为穷人与受欺压的人打官司写状子,这些人大都无钱,反而是自己拿出钱来救助那些人。所以,“包揽词讼”的罪名,后来也就取消了。杨捷西的大女儿在北京工作,经过她的不断努力,最后杨捷西才得以平反出狱。

杨文炳原在学校里当音乐教员,后来成了民教馆的第五任馆长。

杨文炳本来就是将军第里扬琴戏的能人,精于多种乐器,在任期间,就在文教馆里举行了多次演唱会,演唱《四季相思》《康定情歌》《渔翁曲》等,甚至还演唱《黄河谣》《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些歌曲,并请来川戏班演出。

杨文炳领的工资并不高,可是他的夫人却是邓家的大小姐,杨捷西和他送卢更新去大戛藏身,就是靠他这条路子。由于邓家是大户,杨文炳家里的经济环境也跟着不错。

土改时候,无论从将军第这边,还是从夫人那边,都是打成地主的对象。开批斗会的时候,批夫人的多,批杨文炳的却少。毕竟,杨文炳只是个教书的,况且,开办文教馆的时候,杨文炳跑东家跑西家,到处劝人去文教馆读书,不收一分钱,也就没有人向他丢石头。

本来就老实巴交的杨文炳,一下子的跌落,就只能去背煤卖为生了。好在背煤的地方一点也不远,就在离下水关不远处的化跨河边,那地方叫新场坡,后来成了杀猪场。

杨文彦家自然也是地主,就是因为每年收到的那几十斤租石。其实那几十斤粮食一晃眼就没有了,剩下来的生活来源,还得依靠母亲用劳力去换取。

杨文彦的父亲就读于贵州讲武学堂,毕业后考取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因家里无钱,没有再继续学习,在杨文彦还小的时候,就过世了。

天还没亮,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了。先是去到西门邓家,买了谷子,背去人家打好,白天就拿到市场上去卖,能赚点就赚点,至少能余下点碎米和糠壳在家里喂猪,到腊月把猪卖出去,就换成钱了。

到了过年的时候,母亲找来几块崭新的碎片,拼在一块,就算是给孩子们过年的新衣服了。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