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民居
小东门口袋街上的石板路尽头,现在已经建满了大大小小的砖混平房,因为80年代前后,小路的尽头处,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称“健康路”,它连接了沿河路与双堰路两条路。而这条路的修建,也派上了我们这些还在中学里读书的学生。
在这些大小砖混房的夹缝中,还是青瓦木板的胡家老屋,就显得特别,也不相称。
其实胡家大院并不大,房子也是如此,比起邓家大院来,实在小气得多。
胡家大院其实就是普通的小院与民房而已,而人们之所以要用“大”字来形容,是因为这样的老民房在城内已经所剩无几了。
胡家大院的现在主人是胡嘉祥,个子很高,也很瘦,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根竹竿,因为精神很好,也就显得挺拔。他业余爱好盆景与根雕,把胡家大院打扮得充满春意。
胡嘉祥曾任县政协副主席,写过一篇《老屋——记胡家大院》的文章,发表在毕节政协办的刊物上,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记叙胡家大院的历史的:
胡嘉祥文中的“父亲”,就是胡清泉,松桃县人。13岁的时候,胡清泉便离开家乡,出外谋生了。他先是当兵,然后在贵阳跟一位姓朱的人学中医。等到学成以后,去到安顺行医,随后又来到织金。
初来织金的胡清泉,发现这里不仅煤水丰富,而且行医的人并不多,便想在此住下来。但是人生地不熟,要想在此有所作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与本地的胡捷西结成了兄弟。这位胡捷西,即胡锦山,也是织金名医。胡清泉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二人都姓胡,二是这位胡捷西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乐于助人,平常里见到穷人来看病,看病费药费分文不取,肯定能帮上胡清泉的大忙。果然,在胡捷西的帮助下,胡清泉在距离财神庙不远处,开起了“存济厚药号”。
胡清泉一边在药店里卖药,一边给人种痘。由于存济厚药号里的药材比其他药店的质量要好,渐渐地在织金有了名声,大家也都知道织金有了个“胡盖痘”。胡清泉也不再只是卖药,也开始行医。
胡清泉也与胡捷西一样,行医中见到穷人,免费看病免费送药。遇到织金发生大的旱灾或其他灾难,就会出来捐资捐物,帮助织金人渡过难关。
胡家院落,匾额为民国十八年县长刘桂初所赠
由于胡清泉在织金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火,学徒也就多起来,如张指辉、张明杰、康某等。在此期间,胡清泉被县政府任命为戒烟所所长,并担任狱医之职。当监狱里有人生病时,胡清泉便会带上徒弟张指辉一起去监狱治疗。
上世纪30年代前后,胡清泉做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修建自己的住所,二是在黔西开办存济厚药号分店。
胡清泉看中了城防路上盐商王寿域家旁边的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是谢家的。谢家虽然有很多土地,但这时家境并不景气,便把这块地卖给了胡清泉。谢家的长子这时正在外地打理王寿域的盐务,知道此事后回来,退了胡清泉的地钱。
胡清泉只好另想办法,在口袋街买了一块地建房。
这地方离城墙不远,城墙外就是三道坡。三道坡杂木丛生,平常就有人往那里丢弃死去的婴儿,胡清泉只要看到,就会请人做上简单的棺材,把婴儿安葬。
在黔西开的分店,胡清泉没有时间去管,便派了几位徒弟去管理。没有多长的时间,黔西分店就垮台了,胡清泉赔了本。
抗战爆发,大量马匹被征去军用,再加上各地土匪在欧阳崇庭、宋老跛等的带动下,土匪活动特别猖獗,盐价飞涨,药材却进不来,药店难以维持下去。1945年,胡清泉病逝,存济厚药店也关门了。
胡清泉一生乐于助人,并常常向社会捐款,修建的家居并不豪华,也没能给子女留下多少财富。也因为如此清贫,子女才免于被划为地主的劫难。
胡清泉的大儿子跟着父亲学医,但因心不在此,医术也平平。长女聪明能干,长期帮助父亲管理药店。父亲虽然没有教她中医看病的手艺,制药的手艺却学得非常精到,无论是哪一味药,她都能制到恰到好处。药店关门后,她只能以帮人做衣维生。
走进胡家小院,老宅与花香相映,墙外却都是钢筋水泥建筑。无疑,这是老城最后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