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斗姥阁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1876字

斗姥阁

斗姥阁又称斗姆阁,位于狐狸山西面,与山南的白果树曾家相邻。

特别是站在月华桥上或是雨洒金桥上看斗姥阁,更有一番味道。绝壁之上,耸立如星斗般的斗姥阁,惊险与壮观,令人感叹。

其实斗姥阁不只是一座阁楼,在它的下面和南侧,还有大殿、武侯祠、偏殿、凉亭与奢香亭,是一组由斗姥阁领头的古建筑群。

半山中的狐狸洞,由山南进入,宽敞如大厅,穿向山北,悬于半空之中,更增添了此处的自然奇观,令人折服。

绝壁之下,有两三间低矮的民宅草屋,无形中也衬托了山西半空中的青瓦楼阁。

由回龙桥处而来,经过曾家河岸边的白果树下,或是从月华桥处而来,往南走二十来步,就到了石砌的山门前。

过了山门,是一块空地,路两边种着蔬菜与花草。再上七八级石阶,又是一个平台,平台北面是武侯祠,右边就是偏殿。武侯祠与偏殿,都是坐西向东,从东面院坝进入。

武侯祠里塑有诸葛亮神像。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南征,住于织金一带的安氏远祖济济火,率部援助,开辟通道,运送粮草,诸葛亮得以平定西南夷,擒孟获,济济火因而被封为“罗甸国王”,统水西四十八部。

50年代的斗姥阁建筑群(织金档案局提供)

偏殿为两层楼,上、下两层四面皆有环形走廊,门窗与护栏雕花,外形美观而大气,与关帝庙前院北楼建筑形式相似。

大殿与武侯祠相对,坐东向西,要登上五六级石阶才能到达。从大殿南面的怪石之间的石路,再往上走,向右有凉亭和奢香亭,并可看到岩石之上的许多石刻,其中就有王润苍所书之“活泼”及丁殿芬所书的“岳峙”;向左走悬崖小道,可去斗姥阁。

斗姥阁建在四米高的石砌基础之上,东、西、北三面凌空,南面临悬崖,三重檐,翼角上翘。南、东两面有室外木梯,悬于空中,攀登时颇具惊险之感。

斗姥阁里供奉斗姥、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及北斗七星,

斗姥,或称斗姆和斗母,塑像为三只眼、四个头、八只手,手中分别拿着太阳、月亮、宝铃、弯弓、矛、戟等作战兵器或法器。

传说,斗姥原是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一年春天她在花园游玩,有所感悟而生下九个儿子。大儿子后来成为天皇大帝,二儿子长大后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出生时,并非胎形,而是七颗明星,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北斗七星君。北斗七星君自动排为斗勺之状,柄指北方。

斗姥阁供奉的北斗七星与回龙庵供奉的南斗六星,一南一北,互为对应。

除了祭祀,南、北星斗在民间也常用来算命与择日,属星相学,称“紫微斗数”。

斗姥阁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即织金建城之后的第二年,由平阳城内兵民共建。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李云龙捐资添修。

1943年织金师资训练班毕业证书(织金档案局提供)

民国十二年(1923)前,织金淑德女校就设于斗姥阁内,此后搬迁至丁公祠内。

民国二十九年(1940)王文俊捐资在斗姥阁内设立“幼稚园”。幼稚园其实就是幼儿班,每天早晨,幼稚园还向学生免费发放月饼。

文琴剧团在斗姥阁排练(赵大华提供)

民国三十三年(1944)古历二月,织金第二期“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开设于此。班主任由县长王佐担任,教务主任由教育科长张君儒兼。日常工作由县督学黄德芳、教师刘平阶及军训教官黄德骥具体管理。其他教师有杨少松、马晋阶、罗象乾、刘勇山、覃伯平等。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劳作课程及教材教法、学校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加授“四书”中的《大学》一书。每天除了6节正课(每节课50分钟)外,晚上还有两个小时的自习课。

无论男女学生,衣着统一,穿灰制服,戴军帽,扎绑腿;左右衣领前分别订有铜制“师”“训”二字,戴“师资班”字样的袖套和胸章,俨然军人模样,过的也像军人生活。每天清晨哨声一响,几分钟内学生就得赶到做早操,有时候晚上还来一次突然集合。除了在斗姥阁的空坝里训练,有时还要拉到野外去军训。

除了女生,男生食宿皆在斗姥阁内,不得随意外出。

1952年,织金成立文化馆,馆址就设在斗姥阁内。负责人为覃传毅,工作员为杨文彦、周士珍。并接收民众教育馆遗留下来的《万有文库》等书籍,设立图书室。

1956年,织金文化馆成立织金县业余文琴剧团,赵大华及将军第里的杨文锦等人加入文琴剧团,就在斗姥阁内排练。1960年2月,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并从织金剧团抽调八名演员到省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图书室被认定为“封资修”的大本营,图书室全部图书被封,古籍、手本等被销毁。

文化馆搬走后,大殿、武侯祠、偏殿先后被搬走或拆除,80年代,这里变成了农行和政府招待所新建的房子,唯一保留下来的斗姥阁楼,也被周边的建筑遮得严严实实。

无疑,斗姥阁已经被钢筋水泥封存。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