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上水关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2401字

上水关

上水关位于织金城东南角,属贯城河段的上游。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它是保卫织金城的水上第一关,关系到织金城人民的生死与城市的存亡。

这里所谓的水关,即城墙跨河之处。卜牛河穿城而过,即有上水关与下水关。上下水关间的河段,称贯城河。

城墙要过河,必有石桥。这座桥是原有的古桥还是修筑城墙时才建的呢?这个很好区别,如果是古桥,它主要的功能就是起到通行的作用,一般不会设置多余的其他设施。如果设置了多余的设施,就必然有相对应的作用。上水关这座石桥,与月华桥、回龙桥等不同的地方是,它多出了一对石臼,这对石臼起什么作用?就是给桥安装大门,也即水关。因而可以证明,上水关这座桥,只能是织金建城墙时所建,否则这座桥的石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织金建城墙,从简陋到完善,有四个时期:康熙四年(1665),以茨为城;康熙五年(1666),改茨城为木城;康熙七年(1668),改木城为土城;乾隆十三年(1748),改土城为石城。这四次建城时期,哪一次才是建桥的时间呢?以茨为城和木城的时候,没有修筑石桥的必要,因为用荆棘或木桩设置的城墙,形同虚设,跨河设栏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要修建石桥只能在土城和石城之间选择,谁的可能性大呢?是修筑土城之时。因为土城已经具有了阻挡敌人进攻的作用,如果不跨河设栏,土城墙的修筑就失去了意义,河道必然成为一道致命缺口。更何况,从土城到石城,间隔了80年的时间,难保城池不失。

2008年的上水关

实际上在这个时间段上,城池是失了的,却不是因为河道。康熙十九年(1680)的一个夜晚,南林寺等处的城墙突然倒塌,住于城外的吴三桂叛军,乘机攻城,战斗在南林寺、守备署、平远协署、南城门、平远府衙门等处展开,吴三桂的叛军最终占领织金城。

由此可知,上水关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即织金建土城之时。

从现存“新桥”上的一对石臼判断,“新桥”即“上水关”。

乾隆(1736-1795)版《平远州志》的《平远州城图》中,在回龙潭与上水关之间,还有一座桥,但是在道光(1821-1850)版的《平远州城图》中,这座桥却消失了。这座消失的桥是什么桥?

同样据乾隆版《平远州志》记载,日升桥位于“州城中,回龙潭之右。游击侯宏道之父侯加爵同瞿云慧于康熙五十年建。水势奔流,有曲折潆回之象。因下流曰月华,故名日升,取日月升华之义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日升桥建于1715年,比上水关的桥仅晚了47年;二、上水关与回龙潭出水口之间的桥,就是日升桥,因为在同一时期同一版本上,回龙潭之右有一远一近两座桥,只能指距离最近的桥,更没有越桥指向上水关的道理;三、日升桥已经从乾隆以后的版图上和现实中消失。

上水关有没有桥名呢?州志中提到永安桥时说:“州城中,穿城一水奔流,四桥锁之则安澜矣。知州李云龙题石。”因为指向不明,不知其在何处。有人说,永安桥就是重新桥(即下水关),原因有二:一、康熙五年(1666)建城之时,北门称“永安”,重新桥离北门较近;二、“四桥锁之则安澜矣”里的“锁”字,符合风水学中的“锁水”之意,一般指下游之处的山,在此也可以指桥。这两条都有道理,但问题是,“四桥锁之”而非“锁之四桥”,那么重新桥就该在月华桥、回龙桥、太平桥和上水关上游之处了,显然这是不存在的。按照李云龙的说法,更像是指上水关这座桥。但无论上关这座桥是不是永安桥,到民国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把它叫成“新桥”了。

日升桥的东头不远处,就是守备署。自从修建了日升桥以后,守备署到回龙潭取水,也就近了许多,不用绕道上水关取水了。而且,部队在河流两岸,行动更为自如,既可以防守上水关,又可保护回龙潭水源,还可以不经过城墙,迅速到达南城门,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修建日升桥的意义。

卜牛河从南而来,如果敌军顺流而下,城必危。这条河不像化跨河,化跨河在城墙之外;也不像下水关,敌军只能逆水行舟,攻城不易。所以,上水关才成了织金水道第一关。

为了守住上水关,在修筑城墙的时候,在水关的东头,就增设了炮台。炮台是城墙特地凸出来的部分,便于打击进入桥下的敌人。此外,在修筑石桥的时候,特地在石拱桥上,砌上两块凸出的石块,石块中间留有洞,这就成了石门臼。安装上两块带轴的巨大木门,插上门闩,水路便关上了。

咸丰、同治时期,岩大五、何得胜等围城,又是强攻,又是偷袭,又是挖地道,不可能没有考虑到水路进攻。经历了这次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上水关的大门,已经破烂不堪。

同治十三年(1874)钱埙任平远知州,视察战后的城墙之时,见上水关水门破烂,说道:“时虽承平,不可不备,若上水关甚难防范,使贼并力于此,何以御之?”于是命平远善后总局的局绅彭春荣为督工,重新加固水关,并在上水关往南城门方向一百米处,修建了一座碉堡,上题“砥柱安澜”四字。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八月初,贵州抗日救国军攻打织金退走后,织金城外的匪事越来越多。为防止土匪偷袭县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七日,县政府商议重修上、下水关,由第一区(城关区)区长罗象乾负责此事,准备树木及其它相关材料。电线及电线工两名,由杨文林安排。八日,县政府令,修建上下水关设施需树木100棵左右,由城周边联保主任准备,限于九日送到。九日,县长曹毅下令,各联保征送树木,于本月本日必须送到,树木与材料一到,立即修筑水关。

由于上、下水关的大门已经没有了,修筑的方式就是在桥下打桩。按照设计,树桩长度八尺,直径在三到四寸之间。树桩埋深两尺,实际露在河床之上的为六尺高。打桩三排,一排数根。树桩与树桩之间,前后、左右用电线、铁丝、铁链串联。

50年代初,上水关上的城墙被拆除,这里只剩下一座石拱桥。桥西头有几棵柳树,或河岸,或路边。还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人们都叫它周拐钯家。1991年,织金遭遇大水,这间小房被冲走了。周拐钯先是去救妻子,然后去救女儿,最后与女儿一起被洪水带走。进入21世纪后,上水关西头,变成了自来水公司的水厂与收费站。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