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织金关
所属图书:《织金老城纪事》 出版日期:2016-05-01 文章字数:3888字

织金关

织金城东十里,有一茂密的树林,绵延三十里,人称“马龙箐”。马龙箐东有古老的织金河,西有同样也是古老的织金街。马龙箐最古老的名字,其实叫织金箐。

从贵阳而来,过了织金河,穿行二十里大箐之后,眼前突然出现一座雄关。雄关两面,尖峰高耸入云,重岩叠嶂,似天兵天将,在此守卫,令人震撼。

雄关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城墙,与两岸悬崖相连,仅留中间一道石门出入。门内与石墙之上,皆有兵士守卫。

过了石门,只见两岸绝壁之间,是一块狭长的平地。其实说狭也不狭,足有两三百米宽,近三里长。平地之上,石房、石路间,桃李芬芳,还闻鸡犬之声,可容千户人家。

这里,正是织金关。

织金关,明朝时期称织金堡,或称织金城;清朝时期则称织金屯。

织金关的来历,与一位叫安万铨的人有关。

奢香第八代孙贵州宣慰使安贵荣,生有三子,即安万钟、安万镒、安万铨。安万钟世袭父位,好饮,酒后则打人。一日,汉民张纯、土目乌挂等与之游猎,安万钟酒酣,便射人为戏。又一日,安万钟刚走出府门,便被人割头而去。原来,安万钟身边的角药、抹鬼、阿内、抹葱四人,因经常被安万钟酒后鞭打,心生怨恨,便合伙把安万钟杀了。安万钟死后无子,由二弟安万镒继任其职,不久亦病死。安万镒之子安国亨年幼,便由安万铨借任其职,于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正式就任贵州宣慰使加布政司参政。

安万铨,字天宠,号葵轩。上任之后,即拿出自己的私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大方县城通向卧这(卧这即现纳雍县乐治镇)的驿道,人称“千岁衢”。千岁衢这段路,原本叫“阿东钜”,是一条“曲折如羊肠,陡峻如悬梯”古栈道,其险无比,驿道建好后,行人感激,祝愿安万铨长寿,并在旁边岩石上凿石为碑,称“千岁衢碑”。安万铨因而得“水西自有宣慰使以来,惟万铨最贤”的称颂。

安万铨更具有军事谋略,因而彝族各部,都愿听其调遣,一呼百应,就连当时的贵州提督、巡抚都为之折服。

在安万铨未上任贵州宣慰使前,王阿向与土官王仲武因为田产发生争斗,王仲武逃出。王阿向占据凯口屯。凯口屯方圆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悬崖,独有一条一尺多宽的小路,曲折而上。山上有天池,久旱不竭,积粮可支五年。

织金关

都御史陈克宅、都督佥事杨仁调安万铨领水西兵剿凯口屯。安万铨领一万多兵驻屯下,相持三月,仰视绝壁,无计可施。一日,安万铨见山崖东北角处有一棵巨大老树,离地约有二十多丈。安万铨心中来了主意,便下令:“谁能攀上山顶,赏千金!”立即有两名壮士应允,带着铁钩、长绳及利剑,爬到大树,并垂下绳索接应山下的人到树上休息。

临黑,雨至,山上雾起。水西兵开始往山顶攀爬,天黑时已经有二三十人到达屯顶。突然之间,喊声、铳炮声四起,王阿向士兵惊起,昏暗中不知所以,自相格杀,有夺路而下者,有失足坠崖者。死者数千人黎明,水西军占领凯口屯。

安万铨上任贵州宣慰使后,明嘉靖十五年(1536),王阿向余孽王聪、王佑等在都匀再次作乱,重新占据凯口屯。巡抚汪珊领兵三万征伐,三月不克,又调安万铨水西兵才克。

嘉靖三十二年(1553),播州(今遵义)苗族首领阿项反叛,总兵石邦宪领七千兵在磨子崖打败阿项。阿项向播州求救,令石邦宪手下一片惊惧。石邦宪对诸将说:“播州最怕的人就是安万铨,只要调安万铨攻打乌江,播州就不会来救助阿项了!”果然。

安万铨在位时,就安排其子安智、安信分管织金和阿隗两地。所谓“织金”,《夷书》或谓“直金”“只鸡”,皆指今桂果、织金关、砂锅市一带;阿隗或指今那威官寨、红岩、八步一带,或指今黔西新仁、羊场乡一带。嘉靖四十一年(1562),安万镒之子安国亨长大成人,安万铨便引退,并于此年病逝。

织金关一带原为打铁仡佬部落所居之地,唐朝中叶以前被卢鹿部彝族部落占领,史书称“汉阳东山部落”,与卜牛河西岸披袍仡佬部落隔河相望。唐朝中叶,汉阳东山部落首领阿扯乘仡佬王把慕蜡酒醉,占领其地,从此织金全境尽归卢鹿部。卜牛河两岸地势平坦,因而或称为“平阳”“平原”“平远”等名。织金全境也分为四十八目中的四目,即阿珇、阿苴、阿租、阿坦四目,即四则溪:朵你则溪、陇胯则溪、的独则溪、阿架则溪。阿苴部、陇胯则溪,即东山部落。“则溪”是彝语,本意为“仓库所在之地”,实际为政治、经济、军事据点。则溪的最高管理者称“穆魁”,由宣慰使委派。安智被委任为阿胯则溪的“穆魁”,即土同知(相当于县令),居织金关要隘。

安智到织金关后,修筑城堡,加强防御工事,史书称其为“织金头目”。

安智弟安信却未去阿隗,而是留在慕俄格(大方)辅佐新上任的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安国亨本来就对安万铨取代自己当上贵州宣慰使心怀不满,又见安信经常直言害自己“好事”,便把安信杀了。

安智知道此事后,便驰马去找妹夫奢效忠。奢效忠乃永宁宣慰使,认为此为安氏兄弟间的事,不方便管,未出兵。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安智从织金关领兵攻打安国亨所属地盘,并一面向贵州巡抚王诤报告安国亨反。王诤派总兵安大朝征讨安国亨,却被安国亨所败。

剩下安智陇胯则溪一支兵士,何以能抵挡得了宣慰使安国亨的大军呢?正在这紧要关头,安仁却去说服永宁宣慰使奢效忠动兵了。安仁不正是安国亨的父亲吗?而且早已经死了,何以能去找奢效忠出兵攻打安国亨呢?原来,是《大定府志》和《明史》搞错了,安仁不是安万镒的儿子,更不是安国亨的父亲,而是安万铨的次子。史书中安万镒的儿子阿写,即安国亨。要不,安氏这次相残,就不是兄弟间的豆萁相煎,就该改为叔侄间的相斗了。

黔西县新仁乡有一块“乌龙岭安氏墓碑”,建于明代万历六年(1578),墓主禄氏,安万铨之妻,碑文曰:“母姓禄氏,归我万铨公,淑慎贤伦,兼通汉书,能诗能画,生余弟兄三:智、仁、信。弟兄失和,祖建水西府第,于羊场华山,下枕延江,上环深箐,附建扯、纵行房。其造诣精良,胜于平原故址,阿噶理则窝……宣慰面谕母,以则窝近在咫尺,寅发卯至,以安信暂摄,因而信代十二年中,军民和睦,汉夷相安,皆夫人之力。后,兄弟阋墙,母屡训不止,朵泥一役,萁豆相残,夫人情急,饮鸩谢世。”乌龙岭,即今黔西与织金交界的大箐坡。碑文中已经明确,安仁乃安万铨次子,无须怀疑。碑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平原故址”即织金卜牛河两岸(现织金城),也即安万铨故居。

史书把安仁搞错其实是有原因的。永宁宣慰使奢贵(奢效忠的父亲)的妻子是安万铨的妹妹,安仁小时,就得奢贵喜欢,经奢贵要求,安万铨同意后从姑姓奢,故安仁又名奢绍禄。

得到奢效忠答应出兵后,安仁单枪匹马,昼夜奔驰回报安智,行至途中,遭安国亨部下阿侈巴埋伏袭击身亡。这位智勇非凡,曾随父征战乌撒、察那等地取得赫赫战功的奢绍绿,成了一座“蚂蚁坟”。随后,安智、奢效忠联军与安国亨大战于黔西谷里、朵泥桥一带及织金阿租等地。

此战却没有分出胜负。不久巡抚王诤因处理不当而被罢免,由阮文中代之,平息了此次“安氏之乱”。

安智之子安国桢继任父职土同知,居织金关。

至安国桢之子安邦彦的时候,其势力范围已经由“织金”一带扩展到那威(官寨)、八部(八步)、糯东(普定坪上)、伯亨(以那细木底麻窜寨)、得归(以那细木底中寨)等处,安邦彦也由织金关迁至那威居住,人称“那威官寨”和“安家屋基”。而“织金”则交由安邦彦之子安武功管理。至此,此支安氏土司,已经多了两个字,称“雄书安氏”。

万历四十四年(1616),宣慰使安尧臣死,子幼,水西大权掌握在安邦彦手中。

天启元年(1621),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起兵反明,天启二年(1622)二月安邦彦从那威、织金等地起兵响应,攻占毕节、围困贵阳。水西彝兵响应永宁奢崇明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摄事的安尧臣夫人奢社辉,正是奢崇明的妹妹,而安邦彦的夫人,亦永宁奢氏。且永宁彝家与水西彝家,世代联姻,故遇敌则一致对外。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安邦彦领三万彝兵,从虎场(猫场)渡水,攻打普定,扎营四十座,绵延二十里,与明朝大军交战。二十日,安邦彦兵败,逃走织金关。清初顾祖禹所著《方舆纪要》言织金关为“织金堡”或“织金城”,并对“织金城”作进一步注释:“织金城在水西西北,地深阻,蛮人以为险巢。天启三年,黔抚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彦窜入织金,既而三善为降贼所诱,师陷,邦彦遂复炽。”作者在言及火灼城时又言:“火灼城在水西北,深险与织金相次。”由此可知,当时的织金关,地形非常险要。

十一月二十二日,总理鲁钦、总镇黄钺领明军渡过思腊河(即斯拉河)攻到虎场。二十三日,先锋张云鹏、邓玘等向织金关进发,“一路重关叠隘,贼伐树垒石填塞山径,将士用大斧砍开,次第挨行,或攀藤穿窦而入,延袤数十里。贼众如蚁,拼命接战,我兵铳弩齐发,贼不能支,斩级九百一十二颗,烧焚衙宇、庄寨百余处,器械无算,夺获牛马三百二十五头匹,救出被掳男妇一百余名口……”(《清实录》),织金关被明军攻破。

经此一战,织金关一带,已经变得一片荒凉。至清初,汉、苗等移居于此,织金关重新修复,人称“织金屯”。

清同治时期,岩大五攻打织金屯,屯毁。《大定府志》曰:“马龙箐,在州东十里省会大道,纵横三十里。内有屯,可聚千人,即织金关。”

此后,织金关内无人居住,成为一道狭长而又空旷的走廊。每经过此地,依然能见到两岸尖峰,巍然屹立。粗犷的山风拉响之时,仿佛传来昔日的金戈铁马之声。织金关的雄奇,也引来了无数骚人墨客,且看杨豪的《沁园春·织金关》:

织金老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