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建筑财神庙
从南门而来,走到李子巷前面时,就见中正街的尽头,远远的,一座高大的古庙宇挡住了去路。
走近那座古庙宇时才发现,原来路并未结束,而是巧妙地通向西北,而后又继续向北而去。这时就真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自觉地对这座古建筑产生了兴趣。
古建筑的外围是一堵两米高的青瓦盖土砖墙,不过因为外墙刮了一层光滑的石灰,看起来干净而洁白。正对着大街的石拱门,是用白色的石头砌成的,高大而厚实,顶上还竖起四根精雕细刻过的圆形石柱,看起来颇有几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味道。
圆拱门之上,刻有“财神庙”三个阴文大字。
仔细看看围墙内的建筑,更有别样的感觉。18个翼角,拉得很长,翘得很高,还用石灰膏塑成虎形图形,挂着18个铜铃,虎如跃于空中,叮当作响,颇有气势。逐层缩小的塔形建筑,前面看起是四层,后面一看,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三层。这样的建筑,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不会见到第二栋。
1958年的财神庙,房角装饰已经没有踪影
财神庙背面
站在光滑的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阵读书声,就会从雕花的门窗里传出来。
原来,这里是民众教育馆的场地。
走进财神庙,一层有数间屋子。大门处的屋子,供奉着财神赵公明的塑像,由一位驼背道人负责上香。西间屋子,并排两间大屋,一间为民众教育馆的乒乓球室,一间为第一图书室。乒乓球室里面摆着两张乒乓球桌,教育馆的师生和馆外青年,经常来此打乒乓球。如果遇到展出活动,两张乒乓球桌就会拼接起来,作为展台用。这里展出的种类也很多,如书画展、雕塑展、根雕展、宝物展等。在一次雕塑展中,白键制作的一件作品,引起了所有参观者的赞叹。原来,白键泥塑的对象,正是以织金财神庙为原型,品字形结构,36条屋脊,18个翼角和铜铃及精美的门窗及所有虎形饰物,无一不准确展现。而在一次宝物展中,雷肇南拿来展出的一个“美人杯”,更是引起了轰动,因为他那杯子,看起来很普通,也没见什么花纹,但倒进水,一个美人便倒影在水中,如真的一样。传说因为这个杯子,才要了雷肇南的命:50年代后,本来雷肇南还没进大牢,政府也还没有摸清他的身份,雷肇南把自己的这件宝物上交,公安局长魏志刚也没在意,倒开水入杯中,竟被吓了一跳。这东西就像打暗语一样,雷肇南会不会是个暗藏的特务呢?便把他抓了起来。
民众教育馆的第一图书室,供人阅览书籍、杂志和报纸,图书管理员是方献祥。1948年前,馆藏图书就达五千多册,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分门别类编号收藏,其中有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全套,还有大达图书局(文通书局)出版发行的书籍和《承芳楼全集》一套。
大达图书局图书的来历,说起来有点传奇色彩。大达图书局在贵阳开设大达书店,发行储蓄奖票,鱼山住持庹几禅中彩,获得了该局发行过的图书各一册。庹雇用了数十匹马,才从贵阳把这批图书运回来,并在鱼山修建了藏书楼。但有的人借了书不还,一气之下,庹几禅便把这套书赠送给民众教育馆收藏。
80年代中后期的财神庙
图书室后面的小屋,则是民众教育馆的工友住的地方。
工友叫米银先,1945年前后的时候,还只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这小伙敬业,就是饭量很大。“粮食关”期间,差点要了他的命。
东面两间宽敞的屋子,是民众教育馆办的文化补习和民众教育两个班。这两班的学生,大多是不想读书或没钱读书的人,也都是民众教育馆“劝学”进来的,自然也是全免费的教育。
民众教育馆的办公室,则设在财神庙朝门旁的一栋小房里。
织金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隶属于省教育厅,受县政府领导和县党部督察。历任馆长有黄伯威、王杜、张月石、周征钰、杨文炳,历届教导主任有陈良修、陈士修、黄典五、喻皋等。
里面的教员,有梁祝清、白键、高之德、邓德洪等人。
抗日战争期间,民众教育馆在财神庙外墙上办了一个宣传专栏,或发抗日新闻,或绘抗日宣传图画,如华钦达、陈兆珍、白键、王宗羲就经常在上面绘宣传画。白键不仅泥雕好,碳精画、水墨速写功夫也很了得,人称“白三爷”,后来的怪才葛发林,就是受其画风影响。华钦达善于漫画,是邓厚麟从贵阳请来织金中学教书的外省大学生。
除了搞墙报宣传,每逢织金城赶场,民众教育馆的人员,还会抬出几张凳子到庙门外,站在凳子上搞演说,宣传抗日,围观的人群,一会就把财神庙的大门围得火热。
但最热闹的时候,是在财神庙后面空坝里举行的球赛、戏曲演出及国术表演等。
所谓空坝,其实就是民众教育馆的篮球场。比赛的种类,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垒球、田赛、径赛等,有时还要拉出去,进行长跑赛、登山赛及游泳比赛。最精彩的自然是篮球赛,大多数街道组建有自发性的篮球队,而且个个身材高大、健壮,球技不凡,如斌联队的李成凤,个子就达一米九零以上。抗战爆发后,这些人大多去了抗日前线,如王永华、周大有、王济武等。
戏曲表演,有民众教育馆自己组织的戏曲表演,也有请来的川戏表演。
第五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杨文炳,出自财神庙下面“将军第”杨家,这杨家不仅出了多位将军,杨家的扬琴戏,也是织金地方戏曲的代表,而且一家老少男女,个个会弹会唱会演,这杨文炳自然也不差。在他的带动下,民众教育馆的地方戏曲表演,便有声有色地展开了。
川戏名角很多,功夫也都了得,表演自然也都精彩,有一次还发生了惊动戏曲界的事件。此事件留在他章叙述,此处不论。
国术表演,也颇吸引观众。如周本渭表演的“八段锦”,艺人冯某表演的“快刀斩肚”等。周本渭本是贵阳的“铁肩和尚”,在织金中学任教员,而冯某则是来织金卖艺的民间艺人。
这些表演,在抗日战争期间,不仅四处贴出海报宣传,而且是要收费的,收费的目的,是筹资支援抗日前线。
通过木楼梯,上到财神庙的二楼。二楼的西间,是第二图书室和棋室。这些都是对外开放的,只要你有兴趣,就可以来这里看书、走围棋或是象棋;东间则是织金三青团的办公楼。
织金三青团的全名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织金支团”,最初筹建的时候在西后街张家祠堂处,发起人是汪中启,织金龙场人,毕业于贵阳师范学校,他带来的两位助手朱龙与卢贤明,也都是毕业于贵阳师范学校的龙场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二次筹备会召开,出任筹备会主任的是雷肇南,股长是黄麟与朱龙,童军分会组训股长喻皋,凤达区队长李成英。三青团还设有女通讯员,共有两位。最先加入的女通讯员是王庆玉,19岁,西后街人,一年制师范毕业,在小学里当教员;第二个女通讯员是中正街的王忠俊,加入的时候18岁,中学毕业,还兼任第二区队长。
织金二青团成立后,由张家祠堂搬迁至财神庙二楼办公。办公室的摆设很简单,一张方桌,一个装文件的小柜,几张凳子。
2010年的财神庙
三青团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有学生愿意加入青年团了,签个名字完成了事,剩下来就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民众教育馆搞体育竞赛活动的时候,去帮吹吹哨子,或维持一下秩序;二是中学的学生毕业了,到三青团的办公室来开个欢送会,三青团的几位领导说几句话,鼓励一下学生。当然学生也不白来,小方桌上摆着糖果与葵花子,以示庆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元月,三青团还发出通知,组建“织金青年剧社”,研究各种戏剧及歌曲。凡热衷于此者的社会人士及团员,皆可报名加入,并印发会员证。二月,织金三青国又组建成立了“贵州青年写作协会织金分会”。
财神庙的三楼是空着的。原本这里归三青团办公,但因不景气,只能空着。
四楼上挂有一口铜钟,并供奉魁星。魁星的塑造有点奇特,它不是建好财神庙后才摆设上去,而是在建财神庙的时候,就与建筑构造在一起,不能任意移动或搬迁。
财神庙的铜钟,自从清末织金有了时钟后,其敲法就按时钟来敲打,一时敲一下,二时敲两下。民众教育馆的学生,也是按照四楼上的钟声来上课与下课。民国三十六年(1947)织金开始使用夏令时间,自4月15日0时起,至9月30日午夜24时止,时间一律拨早一个小时。财神庙楼上的钟声,也按夏令时敲响。
当财神庙的钟声在中正街震动以后,商旅与过客,也才真正体会到古城的幽深与底蕴。
财神庙山门的左手边,就是罗孝慈开设的“连升栈”。
罗孝慈在北门小塔山处修建的“罗家花园”,不仅景色宜人,是当时织金的游览胜地,文化打造,更是吸引了织金的文人墨客,其经营的“连升栈”,自然也不会差。住进后排的客房,打开窗户,或坐在院子里去,就可以看到青瓦红壁黑柱子的财神庙和听到它里面传出来的钟声了。
财神庙的右边,也就是中正街的尽头,是一座土地庙,土地庙里供奉着土地菩萨。在土地庙与财神庙之间,立着两块石碑,一新一旧。新的石碑,建于1939年,是抗日英雄王永锡的纪念碑,旧碑则记录了财神庙的修建历史。
建平阳古城之初,财神庙处,原是一口深潭,黑不见底,人称“黑龙潭”。黄土坡(将军街)一带人家,皆挑黑龙潭之水饮用,但逢雨季,黑龙潭之水就会泛滥成灾,淹没黄土坡及九队头两条老街。
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了解决黑龙潭水患,填潭修建了财神庙。
修建财神庙,还有另一方面的用意,就是起到锁水山的作用。在风水学中,街道为水,房子为山。水为财,而中正街由南往北而来,至黑龙潭处便倾泻而下,不利于商业最繁荣的中正街聚财。正因为如此,由南而来,远远就看见财神庙挡住了去路,街道也绕了一个弯,才继续向北而去。
财神庙之所以叫财神庙,就在于此。其实,中国之财神,大多供奉于家庭户内,极少建庙供奉。织金建财神庙,实为全国罕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织金城位于两河交汇之处,且卜牛河之水由南而来,破了先天火位,水汽太重,建财神庙抑水,以达水火既济,此为易经之学。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官府对城民致富的重视。
财神庙的设计与建造,选定的方案也有点奇,选的不是汉人建筑师,而是一位彝族老建筑师。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正确的,彝家建筑,大气磅礴,更能彰显地方特色。只是工程未完,这位彝族建筑师便去世了,由其女儿替父完工。
20世纪50年代后,不仅财神庙旁的土地庙与石碑不见了踪影,就连财神庙的翼角、挂铃、铜钟、虎头等装饰也被“破四旧”了。光秃秃的财神庙,就如同一颗钻石,失去了光泽与棱角一样,不过却有了一个与古迹毫无相关的名字——红旗大楼。
据说,从财神庙翼角上取下来的铁柱,重量就达一千多斤。不过也没乱丢弃,因为财神庙已经变成了土产公司的收购站。
2011年的财神庙
收购站看起来很宽,因为财神庙一楼里的隔墙,全被拆除了,只留下主要的柱子。这里变成了收购与堆放物品的地方,开票与领钱,则在山门旁的那间小房里。
在我的记忆里,收购站收购的物品主要有桃仁、杏仁、骨头和塑料胶底这几样。
70年代,正是小画书热的时候,而我们这些平民的孩子,父母是不会有钱来给你买书的。我们要能买到小画书,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上街去捡桃核与杏核,偶尔也会捡到骨头与塑料鞋底。不过,捡的孩子多,都不容易捡到,特别是骨头与塑料鞋底。当时能吃上肉的人家不多,丢弃的骨头自然少;塑料鞋底,因为耐用,每家都舍不得丢弃,因而,我们到收购站去卖塑料底,肯定都是悄悄从家里偷出来的,有的鞋还没穿破,就拿来卖了。
捡回桃核与杏核后,敲开取出桃仁与杏仁晒干,集多了才拿到收购站卖,这样只要卖上一次,就可以到新华书店买上一两本小画书了。
那时我们不知道收购站为什么要收购骨头,因为那东西又咬不动,而等我懂得它的作用后,收购站又回到财神庙了。
财神庙的后面,有一道转角石阶,可以下到空坝里去。空坝与财神庙之间,落差很大,下石阶的时候,尽管石阶很宽,但让人感觉还是很悬。
空坝宽,却也看不到篮球场的身影了,以前在这里上演的地方戏与川戏,就像被一阵风刮走了。但是还能感受到大炼钢铁时的情景,因为高低不平的空地,展现了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尽管建财神庙前,用大铁锅罩住了泉眼,小股的水依然从庙基下流出,形成了一个小水塘。50年代初的时候,还有人在水塘里洗东西,大炼钢铁之后,这里面目全非。
或许,正是因为大炼钢铁,财神庙四楼上的铜钟与翼角上的一千多斤铁柱,还不等土产公司收购站成立,就先进了铁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