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商黄蜀远
民国时期,黄蜀远是织金有名的川商之一。
黄蜀远不光经营山货、百货,还经营绸布。黄蜀远的绸布商店开在后来的“医药公司”处,那时是一栋两层楼的木板青瓦房,隔壁就是保警队住的地方。
走进商店,宽敞的铺子里,柜台也就摆得很长。柜台与货架上的绸布、棉布、纱布以及各种花色的被面与床单,也都摆放得又多又很整齐。除了这些,铺子里也卖有棉花和棉纱,供给妇女们去纺织。
账房先生是从四川请来的老头。两位伙计也是从四川老家找来的,却都年轻,一个姓许,一个姓任。
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中年男子,便是掌柜黄蜀远。
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蜀远生于四川赵化镇。赵化镇是个历史名镇,不管穷人富人,都特别重视文化教育。虽然黄蜀远的父亲死得早,家里贫困,但他的母亲还是努力让他们几兄弟读上书。不过黄蜀远却偏偏不爱学习,读了几年书后,他便到红湾挑煤卖为生了。
商人黄蜀远
挑煤卖的生活,让他头一次尝到了人生的苦头。在亲人的帮助下,他又去学手艺,做生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不得已,他选择了离家,孤身一贵州黔西。
黄蜀远的一位亲戚在黔西县城开店铺,他便成了这家店铺的学徒。
几年下来,虽然做生意的经验积累了一些,可是囊中空空,因为当学徒,只供饭吃,是不给钱的。于是,他又离开了黔西,来到织金,并结识了绸布商人刘竹斋。
在刘竹斋的引荐下,他又结识了南城门外的邓良臣等富商。黄蜀远借得一笔款,开始在织金投资经商。
黄蜀远的第一个百货店,就设在刘竹斋绸布店的不远处。
每次出外进货,黄蜀远就叫来曾少臣,曾少臣喊来手里头的马帮,驮上织金的生漆、杜仲、天麻、珠珠米(薏仁米)等土特产,自己坐上滑竿,便向贵阳或四川自流井而去。
民国时期,自流井是织金进购井盐的主要盐区之一。那里的盐商也很多,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其中也有在那里专门从事盐业的织金商人。黄蜀远走自流井的时间多,就与当地的一位盐商的女儿恋爱上了。尽管盐商夫妇俩不太同意女儿的婚事,那女儿最终还是成为了黄蜀远的二夫人。
1948年,黄蜀远当了李名山的一栋街面房开绸布店。所谓“当房”,与“当铺”的交易方式差不多,房东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归还“当房”金,房子就归“当房”的人所有了。黄蜀远与李名山的当房协议期限为三年。
绸布店开起后,黄蜀远的生意越来越火,老家的几位兄弟和自流井的外婆也跑过来协助绸布店的生意。人一多,黄蜀远就请了专门的厨师、裁缝师和杂工。这下子绸布店里更热闹了。
临到过年,给孩子们制新衣服,也得给账房先生、伙计、杂工、兄弟、两位夫人等制上一套。过大年的时候,按照老家的习俗,初一和十五吃素,初二和十六打牙祭。打牙祭的时候,除了家人与员工一起吃,还要摆上一桌酒席,给贫穷的人吃。
此时的黄蜀远,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个富人了。其实不然,他的资金,多是东拉西扯借来的,这几年赚来的钱,也多放在货上。
因此黄蜀远只能特别节约。过年给孩子制新衣服,只能穿三天,就得按规定脱下,等到节日和走亲戚朋友的时候,才能再穿上;平常在家里,只能穿破旧的。买二、三两肉回家,至少得吃上半个月;过节买盐蛋,如果只是家里人吃的话,不是切开来摆上桌子,而是剥开蛋头,用筷子挖着小点小点地吃。每个人吃一个盐蛋,至少得吃上三天。
1950年5月17日晚,黄蜀远叫家人们带上草席,到李名山碉堡下的空坝处卧地藏身之后,自己独自上了二楼。二楼的后屋是裁缝师的工作场地,前屋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黄蜀远跪在神坛前,默默地祈祷着一家人的平安。
除了零星的枪声外,外面显得似乎更加平静。不知什么时候,一阵敲门声从楼下传来。
1958年黄蜀远女儿(后左)
打开门,是十几个解放军。他们在黄蜀远家住下了。
家人被叫回来后,颤颤巍巍的二夫人去为解放军倒开水,竟被开水烫伤。
解放军住了三天走了,要账的人却上门来了。
时代在变化,人心在恐慌,这是黄蜀远想得到的。他把自己以前百货店剩下来的碗、盆及绸布店里的货物全都摆出来低价出售。最后,连自己和家人睡的雕花床、衣服、床单也拿出来卖了。但是,有一样东西没人要,就是绸缎。这时的人们很讲实惠——绸缎挡不了寒。
剩下来的绸缎装了整整十二箱。
随后,上面来人叫黄蜀远一家搬走,因为他家住的是李名山的房子。
算起来,当李名山的房子,仅一年多。
在搬运十二箱绸缎的途中,绸缎被拦截交公了。虽然黄蜀远评不上地主,但认为他是个资本家。
黄蜀远一家住进了西后街上的一间茅草盖土墙房里。
这间茅草盖土墙房,是前几年黄蜀远与别人开玩笑时,赌气向刘竹斋买的,其实他没有购房之意。没想到现在却起了作用,否则得流落街头了。
还账之后,黄蜀远手头还剩下一堆民国纸币。搬到西后街以后,这些纸币,什么也买不了,只能用来烧火烤,或用来贴墙壁。
没有了生活来源,黄蜀远又做起了自己的老行道——背煤卖。
外婆与夫人,则在家织布。织好布后,拿到西前街曹家染房去染。染好后,由黄蜀远背着下乡去卖。织布的时候,会留下来一些线头,线头是织不了布的。剪下来的线头,外婆与夫人一根一根地打结接长,重新用来织布。这样的线织出来的布,疙瘩很多,是卖不出去的,只能用来给家人制衣服穿,自戏称为“疙瘩衣服”。
自从搬出李名山家房子后,黄蜀远的兄弟与账房先生都回老家去了,留下来的厨师,住到了二岭岗,做竹扫帚为生。两个伙计,因为年轻,又是帮工,分到了工作。姓许的进了土产公司,去了外地;姓任的成了砖厂的工人,不知为什么,又变成了高山的一位农民,至死未娶。
花纱布公司成立后,叫黄蜀远去经营布匹。
1957年的一天,公司开会,他被打成了“右派”。回家后,家人说:出门的时候,跟你说了嘛,不要说话。他说:是真有这回事,我又没有说假话!
第二天,两位公安上门,他成了劳动改造分子的一员。
1961年出来后,他也病倒了。家人把他送到省医院检查,叫他住院治疗,他却回了家,因为没有钱。他借钱买了两辆板车,又拉起了煤。为什么要买两辆板车呢?用一辆租给别人,上坡的时候,好有个帮手。
1962年,黄蜀远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