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衙门
十月,秋天的平远,远山罩在一片水雾之中。
由北而来的一条小路上,铺满了秋天金黄的落叶。嘚嘚的马蹄声,踩得落叶纷纷。
一个身影出现在织金关前。
经过簸渡河(凹河)的凶险,再看到眼前的小路,从两面悬崖峭壁中穿过,一阵边塞之感,油然而生。
到了蛇冲小道,两面山峦挤得更紧。时高时低的小道,在幽深的山谷中蛇般盘旋,果真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出了峡谷,平地之上,见一座悬崖峭壁的石山之上,古树成荫。
一阵铜钟之声从山上绿荫间传来,其音悠长。远望去,蜿蜒的石阶之上,山门陡峭,红板壁黑柱子青瓦盖的寺庙,凌空而起,气势非凡。
从山上下来一个光头和尚,问之,本姓秦,才知此为东山寺。
终于见一个寨子的样子,小街上,有很多人在劳作。
骑马人牵马进入村寨。
街道两边,铺子里有人正在打铁。铁块被埋进吹着箱风的炉子煤堆里,一会挟出来,便火红得发着白光,几锤下去,火花四溅,或刀、或剑或农具,便一件件出来了。有的则在家里,抓了一团泥,放在一个木制的大圆盘上,手一转动,木盘就飞转起来。制作者拿了几件小工具,顺着木盘转势,做着不同的动作,然后用笔画上图案,转盘一停,一个砂锅的毛坯就出来了。
屋外街道两边,很多人正在烧制砂锅。烧制砂锅的火炉,不像铁匠铺里的火炉,高出地面很多,而是挖地建成,并与地面相平。毛坯被放在火炉口上,再罩上一口大锅。拉风箱的妇女左右手一推一拉,罩锅下便喷出火光出来。一会工夫,取出毛坯放在一堆碎木片上,盖上罩锅,一阵青烟飘散后,取出便是一口又黑又亮的砂锅。
骑马人在途经贵阳的时候,不仅见到了平远锅,还听说了平远锅的好处,其生产方式,却是首次看到。
但是更让骑马人奇怪的,并不是铁匠铺和平远砂锅,而是一路上遇到的平远男女。
男人们大多盘发于顶形如螺丝状,身穿白衣或青衣,有的甚至披着宽大的毯子或蓑衣,脚穿草鞋。而腰上,皆系有皮袋,袋外插有短刀;女子或盘发于头正中,或稍偏,或耳旁,如云状,衣上绣有花纹图案。
正想间,前面走来一位男子。一面走,一面展开手心吃着什么。待其走近,才见这男子用舌舔着一块食盐。
黄元治画
骑马人打听平远府的去处,没人听懂他说些什么,他也不知道人们说的是什么,于是又上了马。
才走了几步,就到了一座八尺高的土城楼前。
城楼上搭有简单的草棚,有士兵把守着。
骑马人又下了马,高声问守兵,守兵答说这里正是平阳城。
守兵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这位进城的汉人书生。或许他们心里在想:“上面又派什么官员来了吧?”因为在这个地方,很少看到书生打扮的汉人。
骑马人不想现在就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想看看,平阳城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路上,看到的大多数是官兵,路两边,也多是军营。军营皆草盖,墙壁则是用竹子编成的,即使把门窗关上,透过竹子间的缝隙,屋内一切也看得清清楚楚。军营之中,还走动着鸡、鸭、狗、猪等动物。
如此简陋的军营,他平生第一次见到。
一阵陌生与荒凉之感袭进书生大脑。虽然,这一切也在他的想象之中。
原来,这位书生名叫黄元治,字自先、涵斋,号樵谷钝夫,安徽黟县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乡试副榜,康熙二十一年(1682)被任命为平远府通判。当时的通判,只设立于边陲知府衙门。因边疆事务繁重,通判负责辅助知府政务,分掌粮、盐、都捕等事。而平远府,是清政府在康熙四年(1665)才改土归流的黔中四府之一。平远、大定、黔西、威宁四府,并称新疆,又以平远占地最为宽广,为四府之首。但是令黄元治没有想到的是,唯平远府没有建在原老城之地毗那,而是新辟地方建立新城。因而,一进平阳城,便有荒凉之感。
到了卜牛河边,看着清澈流淌的河水,又让黄元治的心情好了许多。黑水牛与黄水牛正在河里嬉戏,河岸与溪流间的水车,正在不停地转动。有的水车是用来带动碾子进行碾米;而有的水车,上面安有许多竹筒,竹筒从河里汲取水,然后自动倒入岸边的木槽里,木槽里的水又流向河岸水沟,流向水田。
奢香桥(即月华桥)边,很多孩子,有的在钓鱼,有的则在用撮箕捕鱼。岸边浅滩处,一眼望去,无数的贝壳(本地人叫瓣壳)在卵石间吐着乳白的舌头。河岸井泉边,有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日后黄元治才知道,当地人都用白芨根洗衣,不仅能把衣服洗得干净,且于人的皮肤有防痒防肿等作用。白芨花呈紫红色,虽无芬芳,却很美观。
过了奢香古桥,又见一个寨子。住在这里的平民,多汉人打扮。打问,果然。这些人有的是在明末时候来到这里的,有的则是在清初或初建城时来到这里。明末来的人,多是随明将傅友德南征云南时留下来的屯军后人,因长期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处,既说汉话,也能说少数民族语言。清朝时候来的人,除了一些是躲避战乱来的,有的则是吴三桂剿水西时随军来的家属。
顺着小街往上走,就到了黄土坡。黄土坡上有一井,井深无底,人称黑龙潭。过了黑龙潭往南不到百米,就到了平远府衙门。
平远府坐西向东,后依笏山(圭峰),因为围墙是用竹子编的篱笆,而房子又全都是竹编的墙壁草房,远远就能把里面看个精光。只有府堂前面的门,是用木棒搭建成的,首先是东辕门与西辕门。东辕门向北,西辕门向南。从东辕门或是西辕门进入后,要经过头门、仪门,才到达大堂。过了大堂,才进入二堂。二堂后面,又是一独立院落,有篱笆围墙和木门,里面的四合院,是知府住房。再往后,则是仓库和笏山。
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左右两边,各有相对而立的数间房子,有监房、土地祠、科房、案牍祠、厨房、马厩、花厅、宾馆等。
知府孙奏(字兹庵)闻讯,领五六个文武官员迎接新通判黄元治入宾馆小坐,一边品茶,一边道:
“这是当地产的苦丁茶,味道甘甜!”
黄元治细品之,果然。几杯下去,一路疲劳竟都消失了。
陪同者,有江西人、浙江人、旗下人等,虽然南腔北调,但都说汉话,大家基本也听得懂。
一会,厨子抬上菜来,黄元治却多不认识。知府介绍:清淡牛肉汤,叫“太羹”,加了酱醋盐的羊肉汤,叫“和羹”;加了鱼香菜的豆豉黄腊丁辣椒鱼;炒野兔肉和炒鹿肉等。其中还有一锅酸菜,黄元治看起来像是前胡做的,孙知府却说,这是野芹菜,本地人都叫它“罗鬼菜”,用它来做成芹菜酸,味道最美。黄元治尝之,果然味很特别。
看看碗里的饭,是用黍、稷、稻米、高粱混合做成的,不仅好看,尝之味道也香。
吃到中途,厨师又拿来两盘圆饼,一白一黑。白的用白花麦面粘白芝麻制成,黑的是用荞面粘黑芝麻制成,味道也各异。
知府继续道,这地方气候好,煤水全,吃的方面也无问题,就是城市和房屋还很简陋,安全方面难以保证。
黄元治初来,自然不知,便静听孙知府讲解。
“第一,这地方各种民族较多,稍有差错,就会受到攻击,而不到三尺高的土城墙,很轻易就进来了。”知府停顿了一下,继续道:“第二,这地方虎豹多,天一黑,就出入于城里,必须做好防范。如康熙四年,大堂建好的当天晚上,两只老虎就撞进了大堂里,住了一晚,第二天才离去。”
旗下人李实秀接话道:“右千总在午休的时候,就被一只老虎衔去,其女儿袍素见状,便拿了一把斧头紧追不舍,直到老虎放弃,千总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次年正月,平远府降为州。二月,黄元治调任江西建昌府通判,离开了织金,并写了《平远风土记》一文。此后,黄元治还先后任云南澄江知府,累官大理寺卿、西安太守、刑部左侍郎等职。他为官清廉,吩咐老仆种菜自给,人称“青菜太守”。
黄元治工诗善书画,在平远府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并写下了《抵平远有感》《由凤凰山到熊家场》《东山寺》《自熊家场晓发至定南》《赠平远孙兹庵使君二章》等诗篇,因其诗品高,后被袁枚评为清“国朝边塞诗人第一”。
乾隆十三年(1748)平阳土城墙才奉旨改建成石城,并修建了木板壁青瓦盖的城楼,此时距黄元治离去,已有半个多世纪。此后,织金大小街道开始形成,并有了街名,如长寿街(万寿宫前)、聚宝街(平远州衙门前)、经司巷、广通街、朝阳街(东门)、织金街(东门外原有街道)、察院街、宾兴街、通顺街(南门)、交济街(南门外)、长兴街(西门)、顺城街、清宁街(北门)、将军街、兴隆街(小东门)、天柱街等。商业与手工业,也开始繁荣,茅草盖竹墙壁的平远州衙门,也逐步得到改变。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平远善后总局,修葺或重建战争中毁坏的房子和寺庙,全城焕然一新。光绪十四年(1888),知州黄绍先集资重修署内一座陈旧的厅宇,并题写“广厦”匾额悬于门头之上,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意。
黄绍先,号越生,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即现在的绍兴县)人,监生,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任平远知州。在清朝来织金任知府或知州的官员中,他不仅在职时间最长,也是最得民心的一位。
三进三出,复任织金知州,在织金建城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他是独一无二的,而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爱民,民也爱他。
黄绍先初任平远知州时,就设“修文”“敦行”“崇忠”“笃信”四门义学,所谓义学,即官办免费学校。并修葺、新建寺庙,振兴“宾兴”,减轻粮赋,主持编写《平远州续志》等。
所谓“宾兴”,就是平远州设立的资助考生的社会机构。当学生赴省参加乡试,或廪生被选入京城国子监读书时,州里为了奖励人才,减轻学生的负担,发给一定的路费,并设宴庆祝。因京城在北,省会在南,“宾兴”就分为“南宾兴”与“北宾兴”。
“南宾兴”是前任知州谭铁梅创置的,资助金来源于小猫场产业;“北宾兴”创置于周竹楼先生,资助金来源于南门外产业。由于战乱,“宾兴”受到很大的影响,资助金变少,几乎废除,黄绍先刚一上任,就重起“宾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平远州遭受自建城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冰雹、旱涝、蝗虫一样接一样,粮食颗粒无收,饥民遍野,而时任知州的龚德芳,不仅不体察民情,筹措赈灾事宜,反而催交钱粮,被平阳城中士绅告到贵州巡抚衙门,龚德芳被撤职查办,第三次调回黄绍先。
黄绍先到任后,立即向贵州布政使司、贵西道等处求援,向百姓发放灾粮。
宣统元年(1909)平远州公文(织金档案局提供)
黄绍先离任之时,平远州百姓与士绅为其送行,队伍长达五里。
宣统三年十月(1911),平远练营部分新军与县城哥老会在南林寺集会,宣布拥护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大汉贵州军政府,武力接管州署及团防局,驱逐还未正式上任的知州冯树云,织金顺利进入民国元年(1912),但依然称平远州。民国二年(1913)九月,平远州改名为织金县,州署也更名为织金县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六月十八日,在盛夏之时,织金迎来了一位传奇式人物——王佐县长。
王佐,字天梯,息烽县九庄后陇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元月十七日生。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贵州省立简易师范学校,回县后从教。历任九庄小学、息烽县立两级小学校长,县志局总理,建设局、教育局局长等职。
在修建学校的时候,王佐每天都要到现场查看,哪里少一块木板,或少一块瓦,他都一清二楚,因而建房不仅工期快、质量好,而且不浪费一点钱。而在扩建街道时,他却遇到了麻烦,因为他的一位长辈的房子,就得退后两尺。在王佐强制拆房的时候,长辈拿着长烟杆,满街追着他打。
王佐调任织金县长后,重修响水洞水坝,建北门杨家堰、桂果河堤,引水灌溉农田;修葺鱼山、东山等寺庙;在双堰塘、荷花及古道风景秀美之处建亭子,供人们赏景或乘凉;新修织金至普定公路和财神庙至大水沟大街;建马厂林场、桑园,在街道两旁、河岸栽种槐树,美化织金环境;修筑织金大小水井石堤、石阶;清理街道、河流两岸、水沟、水井渣子,保持水源卫生;禁烟、禁赌,严打偷盗等。
早晚时候,王佐都要拄着自由棍到大街小巷里视察。哪里的卫生如何,哪里有人赌博,哪里有人抽大烟,甚至每一家的情况,他也摸得一清二楚。卫生方面,不光看屋外的卫生,还要看屋内的卫生。如果有人吸食大烟,或者有人举报你可能吸食大烟,就会请你去卫生所,检查化验,不管你是百姓或是官员,一视同仁。如果有贪污、犯罪的,即使你是他的手下,也绝不饶恕。王佐治理小偷小摸的人,从来不要你交一分钱,他要的就是把你的屁股打开花,让你坐不了,也睡不了。
王佐之严厉,也换来了织金良好的卫生环境与治安环境。正如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所说:开着大门睡觉,不用担心有人会来偷你。
一天,王佐视察到东门,见一老奶正抱着孙子玩耍。奶奶一边拿着孙子的手打自己的脸,一边道:“打奶奶!”
老少嬉笑间,忽见一人站在自己的面前,正是王佐,吓得色变。
王佐道:“孩子打老人,乃是不孝。而你作为老人,不教孩子学好,而教孩子打你,乃是惯坏,本县长如何处理你们?”
民国元年的平远州公文(织金档案局提供)
老奶连声道:“不敢了,我再不敢了!”
“至于这个……本县长认为,不罚不足以教训,就罚你们跪一炷香的时间,好好反省!”
王佐爱说“本县长”是全县出了名的,当下一句话还没想出来的时候,“至于这个”也出了名。讲话之间也爱用到“因为所以”,于是有好事者编了半句打油:“‘因为所以’王县长,‘至于这个’不敢当”。幸好王佐没听到这话,否则好事者定要受罚。
过了仓巷道口北面几户人家,就是民国织金县政府大门。政府大门其实就是一座砖砌牌坊,上书“织金县政府”五个颜体烫金大字,下题“傅克君书”几个小字。这个牌坊是王佐的时候修建的,本来王佐的字就写得不错,可以自己书写,但他认为主任秘书傅克君的字比自己的写得好。
牌坊前面两边,建有两座砖砌碉堡。进入碉堡,登上三层木梯,就可以到达碉堡顶。碉堡顶上盖青瓦,站在这里,中正街尽收眼底。
牌坊后面,并排着一栋长长的青瓦房,路就从中间通过。
这栋青瓦房里,住的是保警队,守碉堡、看护政府大门,是他们主要的任务。
往里,就是很宽敞的草坪,草坪里有多棵老树,其中有两棵古玉兰树(又称木兰),不仅树形婀娜、枝繁叶茂,且飘香四溢,在民国织金特别有名。当时的人们,还把织金城中的古树逐一排名,一共排了十大名树,第一名树是曾家千年白果树(银杏树),并列第二名树就是县政府里面的这两棵古玉兰树,第三名树是周灿英家的“香皂”,第四名的是圭峰上的“凤凰朝”,第五名树是西山上的“绿萼梅”,第六名树是谌石僧家的桂花,第七名树是雨酒金桥边的杨柳等。
草坪中央是一条三米左右宽的石子路,从大门一直往里,路边栽有小冬青树。冬青树的尽头,两边各有一个一米多直径的石滚,也都有石座,看起来像是装饰用的,其实不然,这里是拴马的地方。那时候,官员大都骑马。外人来政府办事,也是把马拴在这里。
把马系好后,往里走,就是大堂了。
大堂坐西向东,正对着县政府大门进口,一排七间长的红板壁青瓦盖的大房子,是清朝时期就留下来的大堂。大堂南屋是民国县政府的收发室,北屋则是税捐稽征处的办公室。大堂正中,一排五间,中间没有隔墙,特别宽敞。后门处,摆了一张公案桌和一把椅子。审案的时候,王佐县长就坐在这里。
不过不是所有案子都要拿到这里来审,只有重案或宣判死刑时,才在这里举行。
有时也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
民国三十四年(1945)二月十七日上午八时,织金政府大堂上座无虚席,全县各机关要员及士绅百余人参与了会议。
首先讲话的是王佐县长:
接下来周灿英讲话:
第三位讲话的是谌幼伯:
走在十字街口,或是坐在邹毓昌家馆子里吃东西,只要听到大堂里远远传来的声如洪钟的演说,就知道那一定是王佐在讲话。王佐也不是特地大声讲话,而是不论在哪里,声音也都如此。
民国时期,报考公务员的人很少,这是织金档案里唯一的一份(织金县档案局提供)
大堂前面的空地上,有两条碎石路分向南北。向南的穿过草坪,尽头是一个牌坊,有大门。进入大门,里面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砖瓦房。这排砖瓦房,从左至中至右,分别挂有“女监”“监狱”“政审室”的牌子。“女监”即是关押女犯人的地方,“监狱”是关押男犯之处,“政审室”则是有人举报后审查公务人员和关押公务人员的地方。在政审的时候,如果有人作保,被审查的人是可以回家睡觉的;没有人保,则只能在此过夜了。这栋房子里,除了这些,还设有专门的病室,有人得病了,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底的一份资料介绍,这里关押的人员共计44人,其中普通刑事犯7人,特种刑事犯30人,寄押军事犯7人。
往北的碎石路尽头,也有牌坊和大门,里面的房子,与大堂一样,是清朝时期就留下来的木板青瓦房,坐北朝南,与监狱的房子相对。这栋青瓦房里,从右至左,分别为警佐室和看守所。
其实这栋青瓦房,在清朝的时候叫“萧曹祠”,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十三日,冉桢武被省长周西成任命为织金市市政公所所长兼警察局局长。三月十六日,织金市市政公所及警察局在萧曹祠内宣告成立。
王佐时候警察局改为警佐室,警佐室相当于现在的城关派出所。郭大树来任县长后,警佐室又换成了警察局。
郭大树原是第20军134师402旅少将旅长,1946年来织金当县长,依然是一身军人打扮,随他而来的下属,虽然进了警察局,同样佩戴着军衔。警察局长是刘和丹,中校,副团级。局长之下设督察长,少校担任。再往下是督察员(上尉)、巡官、警长、警士。有段时间局下设三个科,即总务科、司法科、城防组。
看守所与警察局相邻。犯的罪不大、由警察局处理的人员,就关押在这里,而被地方法院判了刑的,则关押在监狱里。
大堂的后面,是办公厅。在王佐没来前,办公厅是一座像大堂一样的木板壁青瓦盖的清代建筑。办公厅设秘书室和民、财、建、教四个科,即民政、财政、建设、教育。王佐来后,办公厅改建成了一栋两层楼的砖瓦房,并增设了社会科与军事科。除了这些,办公厅还设有专门的电报、电话处和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政局)。
民国十二年(1923)初,织金就有了电报收发。民国十七年(1928),织金已经开始建设城、乡区电话线路,从当时的一张手绘地图上看,已经完成电话线路规划的乡区,有百里蛇场、鸡场、三塘、以那、茶店、八步、龙场、化起、牛场、猫场、熊家场11个区。
织金建成城、乡区电话线路以后,时有电话线路被盗的事件发生,特别是1936年欧阳崇庭、宋老跛围攻织金县城失败后,活动于水城、纳雍、郎岱、织金之间,乡区土匪乘机作乱,电话线路破坏更多,织金县政府多次下达了保护线路的命令。
办公厅后面,还有两片清代建筑,中间还有宽敞的空坝。这里就是义仓粮库,既可以从办公厅北面进入这里,也可以从西前街和仓巷道来到这里。凡遇天灾之年,百姓便来此领取赈灾粮。
从义仓粮库间的空坝,就可上圭峰。
圭峰虽小,却奇峰怪石林立,绝壁之上与奇峰之间,古树成荫。
圭峰又称笏山,初建平远府草堂之时,就已开发成平远一道景观。再经历代知府、知州精雕细琢,圭峰愈加秀美宜人。石道依山凿成,或陡或缓,蜿蜒回旋。先是“通幽”“渐入佳境”;中有“龙门”“浣香池”“醒睡廊”“壁嶂”“一览亭”“山光云彩”“云梯”;山顶有“天开图画”“石友”“岳峙”“凤凰茶”“瑞红亭”。
“一览亭”为木柱草亭,民国时犹在。“龙门”旁石间,有水流出,细而不断,汇成“浣香池”。“浣香池”清澈如镜,池中岩石,如百兽盘舞,又称“小蓬莱”。“醒睡廊”是几间小屋,可在里面小睡,静听树叶沙沙之声。山顶上的“凤凰茶”,粗而高大,枝叶繁茂,如一把巨伞,引无数飞禽盘踞于此,在织金民国十大名树中,排名第四。“凤凰茶”的传说亦多,清朝时间,每逢树叶红遍,平远州考生,便会有连中之事;民国时期,“凤凰茶”下树根自然形成一洞,集水不干。洞内有一金蟾,仅有三足。当它出现之年,此年定然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瑞红亭”位于“凤凰茶”旁,为清末时候黄绍先知州所建,坐于亭中,便可赏全城之景。
1951年的一览亭
山上种有梅树、海棠、蕉竹、松柏等。绿荫之下,设有石桌、石凳,常有人于此下棋,清脆落棋之声不绝。逢风和日丽,游人众多,或赏景,或观花,或品读刻于崖壁上的诗词歌赋。
王佐县长闲暇之时,常坐于一览亭中,亲刻诗于悬崖之上。
“破四旧”时期,圭峰历代石刻被毁,无一幸存。“凤凰茶”及众多古树,也随之消失,圭峰也就不再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