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现代教育与工业的先驱黄承恩
从回龙桥进入铧口街,右手边的街面上,有一间长三间的茅草房。茅草房正对着铧口上的小土地庙,也可以看得到对面另一条铧口街的部分。
这间茅草房,就是黄承恩家。
黄承恩是织金民国早期新式教育和现代工业的开创者,他的房子却这么简陋,令人纳闷。
黄承恩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字德森。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取官费留学,成为贵州清末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
这是黄承恩在日本留学时心系教育的诗句。
两年后,黄承恩完成学业归国,先在清江师范学校执教,于1910年回到故乡。
经过四处奔走和多方游说,于民国元年(1912)3月,他集资办起了织金第一所公办两级小学堂,并出任第一任堂长(校长)兼劝学所总董(后来改称教育局,黄承恩再次出任教育局长)。
黄承恩一改织金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制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改革,课程开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化学、体操、工艺等学科,开启了织金的现代教育。
后来,黄承恩又与“新剧团”的人员一道,创办了“平民学校”(现织金二小前身)及短期成人识字班,第一、二女小等。并从教育经费中拿出千元大洋购买《万有文库》及其它图书,成立县民众教育馆。
除了倡导教育新学外,黄承恩同样重视工业生产的开发,这与他留学时的感受是分不开的。从日本归来时,他就带来了4台织布机在家乡开办织布厂;在外请技术人员来织金指导开办印染厂;购置大片桑林,开办养蚕缫丝业……
但是,黄承恩在铧口街为自己建立的住所,却只是一间简陋的茅草房。
黄承恩病逝后,留给子女的,就是这间茅草房、几部不能再运转的机器和回龙桥下面的水碾。
机器搬回放在屋里或后院,其实成了一些废铁。
子女的生活来源,只能依靠那座水碾和把房子变成客栈。
有外人来住宿,一晚,两晚,然后走了,房子又空着。
最稳靠的收入是水碾,碾上一斗米,可以得两碗米。不过,水有大有小,涨大水的时候,碾子上的棚子,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即使不遇涨大水的事,碾米是讲季节的。
1905年黄承恩与贵州清末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合影
孙孙辈的年龄不大,就开始了背鸡蛋下贵阳。
50年代后,水碾收为粮食局所有,铧口街的房子也随后拆除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经常在新电影院对面的小摊上买鱼钩鱼线,卖东西的是个个头小而干瘦的男子。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次遇到了这位男子,不过这位男子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
这位老头就是黄承恩的孙子。
78岁的人了,还在背着小百货赶乡场。
从黄承恩的思想里,我似乎看到了希望。回过头,我又感到一片迷茫……